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丽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肤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纤维细胞
  • 3篇光老化
  • 2篇信号
  • 2篇药物
  • 2篇人皮肤
  • 2篇人皮肤成纤维
  • 2篇皮肤光老化
  • 2篇牵引成骨
  • 2篇紫外
  • 2篇颌骨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 2篇下颌骨牵引
  • 2篇连环蛋白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药
  • 2篇抗氧化药物

机构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杭州外国语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张春丽
  • 5篇林金德
  • 5篇沈干
  • 4篇高原
  • 3篇吴国平
  • 3篇温传俊
  • 2篇邹阳
  • 2篇张文文
  • 2篇戴浩
  • 1篇于影
  • 1篇章宏伟
  • 1篇胡纯兵
  • 1篇周晓丽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KK1蛋白在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引成骨(MDO)过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剂DKK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牵引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牵引组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后放置牵引器。对照组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后直接牵开5mm,钛板钛钉固定。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骨痂DKK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DKK1主要定位于骨痂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胞质中。牵引组随着牵引启动DKK1表达逐渐增加,在术后第10天时达高峰,随着牵引张力消失,术后17~24d表达减弱,术后31~38d,骨细胞内DKK1表达逐渐降低,胞核、胞质染色均为阳性。在各时间点,牵引组DKK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成骨过程中,随着牵引应力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强,其负性调控因子DKK1表达也随之增强,有利于牵引区新骨生成和改建重塑。
张文文戴浩张春丽上官文松王树吴国平
关键词:下颌骨牵引成骨WNT信号通路
鸦胆子油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brucea javanica oil emulsion,BJO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s)增殖、胶原合成和ERK1/2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人来源增生性瘢痕组织,行HSFs体外培养及鉴定;终浓度为0.5、1、5、10、20、50 mg/ml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 h后,计算出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近IC50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48、72 h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HSFs,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FCM)进行细胞的周期检测。观察近IC50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 h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波形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p-ERK1/2的表达。结果BJOE的IC50为1.176 mg/ml,故选择1 mg/ml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以1 mg/ml浓度的BJOE作用24、48、72 h后,BJOE对HSFs的抑制率分别为(53.13±2.40)%、(75.07±2.67)%、(88.65±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JOE作用下HSFs数目明显减少,细胞间隔增宽,细胞突起明显缩短,甚至消失,细胞变圆。实验组的S期细胞百分数逐渐减少。HSFs中Ⅰ型胶原、波形蛋白和p-ERK1/2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而ERK1/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对HSFs的增殖及Ⅰ型胶原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ERK1/2磷酸化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有关。
刘松健章宏伟张春丽
关键词:鸦胆子油乳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MicroRNA-140靶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基因及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是否为MicroRNA(miRNA)-140的靶基因,并研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中miRNA-140和HDAC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以及Western blot法鉴定miRNA-140与HDAC7之间的靶作用关系。选取4周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得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向成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NA-140和HDAC7的表达水平。结果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提示,miRNA-140靶结合人HDAC7基因的3’UTR。将miRNA-140mimics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抑制HDAC7的蛋白表达。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miRNA-140表达上调,而HDAC7表达下降。结论miRNA-140通过靶结合HDAC7基因的3’UTR抑制HDAC7表达,二者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负相关,提示miRNA-140通过抑制HDAC7蛋白表达保护软骨组织。
高原王伟林金德张春丽温传俊沈干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吡咯喹啉醌对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ine,PQQ)对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使用6孔板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予以9 J/cm2照射,照射前后实验组加入80 ng/ml的8-甲氧基补骨脂(8-methoxypsoralan,8-MOP)和浓度为50、100、200 ng/ml的PQQ。UVA照射72 h后,对细胞进行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JC-1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JC-1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去极化状况、real-time 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mmp1、mmp3的表达。结果:低剂量PQQ(50 ng/ml)实验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呈阴性,JC-1染色后低剂量PQQ(50 ng/ml)实验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趋势有回转,JC-1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PQQ对UVA诱导的衰老细胞线粒体去极化有保护作用,而且低剂量PQQ(50 ng/ml)实验组衰老相关基因mmp1、mmp3的表达也有明显降低。结论:吡咯喹啉醌对由UVA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有保护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作用的。
张春丽邹阳林金德温传俊沈干
关键词:吡咯喹啉醌细胞衰老
抗氧化药物对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
实验主要构建了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应激性衰老模型,观察9J/cm2UVA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应激性衰老的作用,及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UVA造成应急性衰老有无有效干预作用。材料与方...
沈干林金德张春丽高原温传俊
文献传递
2015-2019年分离的SA菌株临床分布、药敏检测及基因分型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A)菌株的临床分布、药敏特征与耐药基因分型,为临床该病原菌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19年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048株SA菌株,所有菌株均经全自动微生物生化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1048株SA菌株,标本分布前3位分别是创面分泌物(45.71%)、痰液(29.10%)、血液(8.02%);科室分布前3位分别是骨科(19.75%)、重症监护室(ICU)(10.78%)、烧伤整形科(9.73%)。在被检测的16种抗菌药物中,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率最高(均为100.00%);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呋喃妥因敏感率较高,分别达99.74%、98.85%、98.20%;对苄青霉素敏感率最差(6.89%),对红霉素、氯林霉素、苯唑西林敏感率较差,分别为39.89%、50.19%、50.58%。共1042株SA菌株接受耐药基因检测,耐药基因mecA、ermA、ermB、ermC、aac(6')/aph(2″)、qacA整体检出率分别为16.51%、9.98%、18.81%、8.45%、10.46%、14.88%,其中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OSSA)组耐药基因mecA、ermA、aac(6')/aph(2″)、qacA检出率均显著低于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ORSA)组(P<0.05),ermB检出率均显著高于ORSA组(P<0.05)。结论SA广泛分布于患者创面分泌物、痰液及血液标本,以骨科、ICU、烧伤整形科感染多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等是其敏感抗菌药物,但临床应合理选用,必要时联合耐药基因检测,以强化抗生素应用指导。
张迪张春丽牛雷楼小伟邱红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
B-连环蛋白在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检测连环蛋白(P-catenin)在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catenin在牵引成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2只、下颌骨缺损对照组(B组)12只、下颌骨牵引组(C组)12只。A组2只兔不行手术,其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B组于第1磨牙和额孔间作下颌骨垂直截骨后随即牵开5 mm,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C组作相同截骨后,断端复位,放置牵引器固定,术后第4天开始以0.8 mm/d的速度连续牵引7 d,然后进入固定期。B、C组分别于第6、10、17、24、31、38天处死2只兔,切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atenin的分布及表达情况,并做图像分析。测量结果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数据分析,r>0.7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牵引期(术后6~10 d)P-catenin的表达水平增高,在牵引末期(术后10 d)达到顶峰,进入固定期后p-catenin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各时期C组3-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B组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catenin主要在骨痂组织的炎细胞(如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少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成骨细胞、骨细胞和骨周围结缔组织中表达,胞浆和胞核染色呈阳性。C组在牵引开始后(术后第6天)》catenin的表达强烈(3.2458±0.1323),在第10天达高峰(4.6028±0.0219)o随着牵引张力的消失,术后第17天开始,P-catenin表达逐渐降低(3.6398±0.1255),但染色仍为阳性。B组在术后第6天p-catenin染色强阳性(2.7340±0.1347),术后第10天最为强烈(3.1013±0.1048),术后第17天表达为2.5428±0.2111,较术后第10天减弱。各时间点牵引组p-catenin表达高于下颌骨缺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43,P=0.0056)o结论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牵张应力使p-catenin表达增强,提示P-catenin在从机械信号�
戴浩张春丽上官文松胡纯兵王树吴国平
关键词:连环蛋白下颌骨蛋白质印迹法
基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建立miR-140生物传感器
2014年
目的: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构建可检测miR-140活性的生物传感器。方法:首先,在psiCHECK-2双荧光报告基因质粒的多克隆位点插入miR-140成熟体的4个拷贝反义序列,构建miR-140sensor。其次,将miR-140 sensor和miR-140 mimics共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验miR-140 sensor的功能。最后,转染miR-140 sensor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SCs),分析在成软骨诱导中miR-140的活性变化,并与miR-140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结果:在HEK-293T细胞中,相对于阴性对照组,miR-140 sensor与miR-140 mimics共转能明显降低49%(20 nmol·L-1)和65%(50 nmol·L-1)的荧光活性。将转染miR-140 sensor的rat MSCs成软骨诱导7 d后,荧光活性降低43%,提示miR-140活性升高,与RT-qPCR法检测的miR-140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构建的miR-140 sensor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miRNA传感器,可用于检测miR-140活性。
高原邹阳于影林金德张春丽温传俊沈干
关键词:荧光素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二甲双胍抑制UVA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效应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F)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光老化效应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UVA组、UVA+MF组。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对各组细胞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以荧光探针DCF-DA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MMP1、MMP3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蛋白MMP1、MMP3、SOD1和SOD2的表达。结果 0.01 mmol/L二甲双胍对HSF增殖无显著影响,0.1和1 mmol/L二甲双胍则显著抑制HSF的细胞增殖(P<0.05)。与对照组相比,UVA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MMP1和MMP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MMP1和MMP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SOD1、SOD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UVA组相比,UVA+MF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ROS水平显著下降(P<0.05);MMP1和MMP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MMP1和MMP3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SOD1表达显著增加(P<0.01);SOD2表达量增加。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细胞内ROS水平和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从而抑制UVA诱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效应。
林意周晓丽陈海云张春丽
关键词:二甲双胍长波紫外线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
抗氧化药物对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
实验主要构建了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应激性衰老模型,观察9J/cm2UVA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应激性衰老的作用,及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UVA造成应急性衰老有无有效干预作用。
沈干林金德张春丽高原温传俊
关键词:皮肤光老化纤维细胞抗氧化药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