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泽忠

作品数:2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7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侗族
  • 4篇哲学
  • 4篇居所
  • 3篇哲学性
  • 3篇栖居
  • 3篇民族
  • 2篇侗歌
  • 2篇侗寨
  • 2篇养心
  • 2篇原生性
  • 2篇生性
  • 2篇女性
  • 2篇女性书写
  • 2篇族群
  • 2篇文化想象
  • 2篇歌师
  • 2篇不离
  • 2篇传承
  • 2篇创生
  • 1篇性行为

机构

  • 24篇广西民族大学
  • 5篇钦州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2篇怀化学院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4篇张泽忠
  • 4篇温婷
  • 4篇韦芳
  • 2篇米舜
  • 1篇黄平
  • 1篇韦冰霞
  • 1篇徐杰舜
  • 1篇韦芳

传媒

  • 6篇百色学院学报
  • 5篇河池学院学报
  • 3篇怀化学院学报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南宁职业技术...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神属与“女性书写”:侗族“河歌艺术节”祭祀仪式的性别角色错位被引量:1
2013年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③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张泽忠黄平
关键词:祭祀仪式女性话语
侗族居所建筑的行为文化想象被引量:1
2015年
侗族居所序列的意义归诸,缘之"干"(侗族自称)族群自我"干栏"行动(围起房屋的行动)所赋有的意义求诸。即侗寨居所序列的"际会结构"缘由,缘之原初的"行‘文化’想象"与"血亲"排序式的栖居观念的推崇。
张泽忠温婷
侗族栖居传统的“潜在再生能力”与“创造性转化”
2015年
从"人和居所"的生态哲学角度,探讨"只是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模式或式样进行建造"的侗族居所建筑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即从保护"文化基因库"和保持多元的"潜在再生能力"的意义上,讨论侗民族的并非"缄默"、至今"还在说话"的居方之所的文化特质与现实传承及保护的问题;显然,问题的讨论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新生性和建筑文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张泽忠温婷
关键词:侗族
侗族民间“诗史”与“诗论”
2010年
以大歌为标志的侗歌艺术,走出了国门唱响了世界,侗族因此赢得了"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美称;由此展开的话题讨论,目标在于探讨具有民间"诗史"与"诗论"特征的"养心"论,在何种意义上对侗歌艺术的内在品质、品格与外在规定性的影响作用。结论认为,被尊为美的化身的歌师是"耶乡歌海"的引领者;《歌师传》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把处在开山祖的位置上的歌师及其美学追求、诗学见解记录了下来;而"养心"论的提出,系侗族对侗歌艺术作经验性总结与理论性概括,且标明一个民族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命题的提出,其依据不依附于外在形式,而蕴含在诸如侗歌艺术的"古老纯正"、"清泉闪光"般的内在品质、品格及其原生性生命存在。
张泽忠
关键词:侗歌歌师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2011年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即一个民族"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二者表明了这些被称为民间古俗的传统残留物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而且以新生性文化的姿态为自己正名:"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正是在传统、实践与新生性这一联结点上发现了口头程式模式与族群社区的表演结构规则在惯常性、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酿就侗歌艺术的创生性特质。
张泽忠韦芳
关键词:口头程式
民族间的文化相遇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民族志文化描述案例,讨论"民族间的文化相遇"拥有的哲学性含义。其一,交流即是人之缘在的基本现象,由此,人类交流基本结构中民族间的文化相遇,表现为文化自我深层结构中认知行为与基础哲学的相遇;其二,结构存在论意义上,这一拥有自身语言维度的"超越西方思想视阈"的"文化间的思想",将跨越时空和话语维度为"所有的文化世界和哲学"所能接受。
张泽忠
关键词:哲学性
侗族原生性生存空间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
2013年
侗族自称"干"(侗语指"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族聚居地古属牂牁夜郎地。侗族原生性环境空间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及其适时建构性特质的形成,渊源于"干"族群的生存观念基础及其传统文化认知行为。人类学、民族学"原生论"与"建构论"从民族和民族主义理论的两端相对性的或强调民族是"原生的",或强调民族是"建构的",两者各持一端,互为抵牾。"干"族群文化自我深层结构中的统合性因素表明,"原生性"与"建构性"既互为相向,又互为指认和互为通约;即文明进程中,"干"族群原生性生存空间的绵延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始基于传统因素即统合性因素的延伸性整合及其与日俱化的适时建构性。
张泽忠
关键词:环境空间原生性
侗族居所建筑的场所精神被引量:1
2013年
侗族擅长"干栏"建筑和能歌善唱,以鼓楼、大歌、廊桥为标志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侗歌艺术饮誉海内外。节日庆典演唱鼓楼大歌离不开鼓楼,大歌在鼓楼坪上礼赞女神、接待宾朋,大歌缘此叫鼓楼大歌;廊桥讲究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巴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在侗族看来侗乡境内鼓楼、大歌、廊桥三样文明遗存像生命整体一样不可分开,且认为不可分割的三样瑰宝像生命存在一样标举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尊崇"天地—人—神—居所"的对应关联与和谐共生。由此,侗寨居所建筑所拥有的"场所精神"与"建筑意"得到了张扬,人们从这可看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希望所在,以及坚定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信念。
张泽忠
关键词:生态智慧
民族间的文化相遇
基于民族志文化描述579的案例,讨论缘于“民族间的文化相遇”所赋有的“对话”意义:一是结构现象学意义上,人类“交流”基本结构中民族间的文化相遇,是一种“文化间的思想”相遇;二是社会活动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相遇,...
张泽忠
关键词:文化交流哲学思想社会活动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被引量:1
2013年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间性"及"神圣性"若即若离,二是急迫地向现代性"精英化"与"世俗化"演进。文章从"民间性与精英性"、"神圣性与世俗性"和"民间精英化与神圣世俗化"等维度,对"同质叠加与异质同构"、"超越性与诗意性的追求衍化为对现实性与世俗性的关注"和"衍化模式的交叉性与互渗性"等传承模式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其一,衍化模式的多维走向,使处于本体性源头、具有规整侗歌品质与品格特质的经典性歌论"饭养身/歌养心"发生了价值位移;其二,这是一个颇具现代性变化特征的"场所化"与"去场所化"(Non—places)转换过程所带来的演变和改变。
张泽忠韦芳
关键词:传承模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