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天

作品数:27 被引量:19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脓毒
  • 13篇脓毒症
  • 13篇高迁移率族蛋...
  • 12篇细胞
  • 9篇蛋白
  • 7篇迁移
  • 7篇迁移率
  • 7篇节性
  • 7篇高迁移率族蛋...
  • 6篇免疫
  • 5篇调节性
  • 5篇烫伤
  • 5篇细胞因子
  • 4篇多器官功能
  • 4篇杀菌
  • 4篇烫伤大鼠
  • 4篇脓毒症大鼠
  • 4篇器官
  • 4篇器官功能
  • 4篇淋巴

机构

  • 11篇解放军总医院...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武警北京总队...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27篇张立天
  • 23篇姚咏明
  • 16篇于燕
  • 14篇董宁
  • 14篇盛志勇
  • 9篇陆家齐
  • 9篇鄢小建
  • 7篇黄立锋
  • 5篇方文慧
  • 2篇焦华波
  • 2篇姚凤华
  • 2篇李红云
  • 1篇祝筱梅
  • 1篇王燕生
  • 1篇肖正华
  • 1篇王为忠
  • 1篇董宁
  • 1篇黄志强
  • 1篇王天宝
  • 1篇陈永亮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2010年第...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部大手术后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的变化规律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外科大手术后内源性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行腹部大手术患者1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14天采集血标本,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BPI、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IL-6水平,改良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中BPI/LBP比值为(0.672±0.083)×10-3,腹部大手术后第1天增高至(1.058±0.074)×10-3(P=0.004),第3天为(1.107±0.061)×10-3(P=0.001),第5天后降至正常范围(P>0.05)。11例患者术前血浆中均未检测到IL-6,腹部大手术后第1天血浆中IL-6水平迅速增高达峰值(27.440±12.144pg/ml,P=0.04),第3天仍处于较高水平(11.530±5.312pg/ml)。结论手术创伤后机体内源性BPI的增幅明显高于LBP,可能有助于控制大手术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及发展。
张立天姚咏明陆家齐于燕
关键词:脂多糖结合蛋白细胞因子类外科手术
正丁酸钠对脓毒症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拮抗作用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观察正丁酸钠对严重脓毒症时多器官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造成脓毒症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盲肠结扎穿孔组(n=20)及正丁酸钠治疗组(n=20).留取肝、肺、肾及小肠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HMGB1 mRNA表达及各器官功能指标;同时观察正丁酸钠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效果(n=57).结果正丁酸钠处理可显著降低腹腔感染后12及24h大鼠肝、肺、肾及小肠等组织HMGB1 mRNA表达,感染后1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肌酐水平比未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24h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亦明显下降(P<0.01).早期给予正丁酸钠治疗,大鼠1~6天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5或0.01). 结论正丁酸钠对晚期致炎因子HMGB1介导的炎症反应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张立天姚咏明陆家齐鄢小建于燕
关键词:正丁酸钠HMGB1蛋白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吻合重建肝动脉血流 扩大根治肝门部胆管癌1例
2008年
焦华波黄志强张立天陈永亮王燕生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血管切除重建门静脉动脉化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 P)致脓毒症模型 ,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 BPI治疗组。分别于 CL P后 12和 2 4小时处死动物 ,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10 (IL 10 ) m 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肝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 :脓毒症动物肝组织 TNFα及 IL 10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 .0 5或 P<0 .0 1) ,其中 CL P后 12小时组织 TNFα蛋白水平升高幅度明显大于 IL 10的改变。 BPI治疗 12小时组 TNFα基因及蛋白均显著下降 (P<0 .0 5或 P<0 .0 1) ,而 IL 10则不同程度地升高 ;同时 ,治疗组 12小时肝功能指标亦明显改善。结论 :脓毒症早期应用 BPI治疗可明显抑制肝组织 TNFα等致炎细胞因子表达 ,并上调局部组织 IL 10等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
鄢小建姚咏明董宁于燕张立天王为忠盛志勇
关键词:脓毒症盲肠结扎穿孔术细胞因子致炎抗炎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对脓毒症大鼠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对脓毒症动物肝、肺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表达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与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P)造成脓毒症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10只 )、CLP组 (2 0只 )及BPI治疗组 (2 0只 )。CLP后 12h和 2 4h处死动物 ,分别检测肝、肺、肾组织TNF αmRNA表达、TNF α蛋白水平和器官功能指标。结果 CLP后 12h动物肝、肺、肾组织TNF α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 ,分别为伤前基础值的 2 4 6倍 (P <0 0 5 )、 2 86倍 (P <0 0 1)、 2 2 7倍 (P<0 0 1) ,同时各组织TNF α水平迅速升高 (P <0 0 1)。重组BPI治疗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肝、肺、肾组织TNF -αmRNA表达上调 (P <0 0 5 ) ,12h各组织TNF α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5 ) ,均恢复至伤前正常范围。此外 ,BPI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胺酶、肌酐水平在CLP后 12h显著低于未治疗组 ,CLP后 2 4h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早期应用重组BPI治疗有助于下调TNF α的过量表达 ,从而抑制机体过度炎症反应 。
姚咏明陆家齐张立天董宁鄢小建于燕方文慧盛志勇
关键词:杀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大鼠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02年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P)造成脓毒症模型 ,探讨脓毒症时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1(HMG 1)的改变及其对TNF α表达的调节作用。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10只)、CLP组 (2 0只 )及正丁酸钠治疗组 (2 0只 ) ,CLP后 12h和 2 4h处死动物 ,留取肾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HMG 1和TNF αmRNA表达、组织TNF α蛋白水平和血清肌酐含量。结果显示 ,CLP组 12h及 2 4h肾组织HMG 1和TNF α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 (P <0 0 5或 0 0 1)。正丁酸钠处理可显著抑制CLP后 12h及 2 4h肾组织HMG 1mRNA表达 (P <0 0 5 ) ,并明显下调 2 4h组织TNF αmRNA表达 (P <0 0 5 )及TNF α水平(P <0 0 1) ,同时血清肌酐含量比未治疗组亦显著降低(P <0 0 5或 0 0 1)。提示脓毒症时肾组织HMG 1表达可促进局部TNF α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诱导脓毒症动物急性肾功能损害。
姚咏明张立天陆家齐董宁鄢小建于燕方文慧盛志勇
关键词:脓毒症高迁移率族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正丁酸钠肾功能衰竭
脓毒症大鼠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姚咏明张立天陆家齐董宁鄢小建于燕方文慧盛志勇
关键词:脓毒症肿瘤坏死因子动物模型
脓毒症大鼠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表达的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为观察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脓毒症大鼠重要脏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SOCSs)基因表达的规律及其意义 ,将 5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CLP组 (n=36 )和重组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rBPI2 1)治疗组 (n=12 ) ,检测动物肝、肺、肾组织中SOCS1和SOCS3mRNA的表达 ,同时测定组织中内毒素和TNF α水平。结果显示 ,CLP后肝、肺、肾组织中内毒素和TNF α水平均迅速升高 ,于 2~ 12h达峰值 (P <0 0 5 ) ,其后逐渐降低。脓毒症大鼠肝、肾组织中SOCS1和SOCS3的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 ,其中SOCS3基因表达升高迅速且持续时间较长 ,于术后 6h即达到峰值 (P <0 0 5 ) ,72h仍维持于较高水平 ,而肝、肾组织中SOCS1表达呈一过性升高 ,分别于术后 6h和 4 8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rBPI2 1治疗对CLP大鼠肝、肺、肾组织中SOCS1和SOCS3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提示 ,严重腹腔感染可导致大鼠体内SOCSs表达上调 ,其改变可能与内毒素介导TNF α的刺激作用有关。SOCSs作为内源性细胞内信号转导抑制物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发挥了调节作用。
李红云姚咏明董宁于燕鄢小建张立天盛志勇
关键词: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脓毒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烫伤大鼠调节性T细胞表型及T细胞功能极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对调节性T细胞(Treg)表型及其介导T淋巴细胞功能性极化的影响。方法 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烫组(32只)、烫伤组(32只)、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32只)。后2组大鼠制作30%TBSA三度烫伤模型,伤后6h腹腔注射林格液或EP液延迟复苏抗休克。分别于伤后1、3、5、7d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磁珠法分离大鼠脾脏CD4+CD25+Treg,检测脾组织HMGB1含量及T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表面标记物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脾组织HMGB1水平在伤后1~7d显著升高(P<0.01),其中第1天时达峰值(46.73±8.27ng/mg),EP干预后HMGB1水平在1~7d显著低于烫伤组(P<0.01)。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1d脾脏Treg表面Foxp3表达逐渐增强,于第3天达峰值(72.46%±11.02%),EP治疗组伤后1~7dFoxp3表达显著低于烫伤组(P<0.01或P<0.05)。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脾T淋巴细胞IL-4分泌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IFN-γ分泌量明显降低(P<0.01),EP治疗组伤后1~5dIL-4分泌量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伤后1~7dIFN-γ分泌量则明显高于烫伤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HMGB1可促进Treg成熟,从而介导T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反应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黄立锋姚凤华董宁张立天姚咏明
关键词:HMGB1蛋白调节性叉头转录因子类
脓毒症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基因表达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被引量:30
2002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时高迁移率族蛋白 1(HMG 1)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P)造成脓毒症模型。 10 0只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10只 )、假手术组 (10只 )、CLP组 (6 0只 )及重组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rBPI2 1)治疗组 (2 0只 )。留取肝、肺及肾组织标本分别检测HMG 1mRNA表达及内毒素水平。结果CLP术后 6~ 72h肝、肺及肾组织HMG 1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增强 (P <0 0 5 )。rBPI2 1治疗后 12h肝、肺及肾组织内毒素水平分别为3 1± 0 8、2 6± 0 3、2 4± 0 4EU/g ,均明显低于CLP组 (5 2± 0 8、5 0± 0 8、14 2± 4 0EU/g ,P <0 0 5 ) ;同时 ,12h肝、肺、肾组织和 2 4h肝组织HMG 1mRNA表达明显受抑制 (P <0 0 5 )。CLP后肝、肺、肾组织HMG 1mRNA表达分别与相应组织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90 ,P <0 0 5 ;r =0 4 5 5 ,P <0 0 5 ;r=0 2 87,P <0 0 5 )。结论脓毒症时细菌内毒素持续侵入血循环 ,并蓄积于局部组织 ,参与了HMG 1的诱生 。
张立天姚咏明陆家齐董宁于燕鄢小建方文慧盛志勇
关键词:脓毒症内毒素血症基因表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