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美吉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血
  • 3篇血管
  • 3篇皮肤
  • 3篇皮肤溃疡
  • 3篇缺血大鼠
  • 3篇慢性
  • 3篇慢性皮肤溃疡
  • 3篇溃疡
  • 3篇后肢
  • 2篇血流
  • 2篇血液供给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水针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局部缺血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美吉
  • 7篇董建勋
  • 6篇朱朝军
  • 6篇路广林
  • 6篇李健
  • 2篇王乐平
  • 2篇罗玲
  • 2篇李卫敏
  • 1篇郝钰
  • 1篇余胜

传媒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World ...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舒脉胶囊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NO、SOD、MDA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舒脉胶囊及其拆方药物血清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应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AngⅡ10-7mol/L作为刺激因子,将药物血清分为舒脉胶囊全方组、活血化瘀拆方组和补脾益肾拆方组,MTT比色法测OD值,生化试剂盒检测NO、SOD、MDA水平。结果:舒脉胶囊全方组和活血化瘀拆方组的OD值低于AngⅡ组和补脾益肾拆方组(P<0.01);AngⅡ组、补脾益肾拆方组NO和MDA量低于空白组、舒脉胶囊全方组和活血化瘀拆方组(P<0.01),而SOD水平高于上述3组(P<0.01)。结论:舒脉胶囊具有抑制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并能促进NO和MDA的分泌,限制SOD的表达。而且舒脉胶囊全方和活血化瘀拆方作用更明显。
董建勋余胜路广林郝钰张美吉朱朝军
关键词:舒脉胶囊血管平滑肌细胞一氧化氮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
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促进实验性大鼠慢性皮肤溃疡愈合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新型制剂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HYSJLG)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理,同时与传统中药剂型回阳生肌膏(HYSJO)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叠加法制备大鼠慢性皮...
张美吉
关键词:脂质体凝胶慢性皮肤溃疡TNF-ΑIL-8
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观察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探讨其治疗阴证疮疡的药理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传统回阳生肌膏治疗组(传统组)和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治疗组(脂质体组)。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叠加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活行为,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疮疡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行图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8含量显著升高,溃疡区组织中PCNA表达增多、VEGF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脂质体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8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P<0.05或P<0.01)。脂质体组大鼠溃疡面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且向伤口处聚集分布,VEGF在再生的血管壁胞浆表达阳性,真皮层中见到较多PCNA阳性细胞,而且还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到棕黄色颗粒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脂质体组PCNA和VEGF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具有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药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细胞增殖、调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血管再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董建勋张美吉路广林李健李卫敏朱朝军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增殖细胞核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大鼠促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了经穴注射BM-MSCs治疗21 d后大鼠后肢缺血骨骼肌VEGF标记的毛细血管密度、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标记的小动脉密度以及TNF-α和TGF-β1蛋白的表达量,尝试探索VEGF、TNF-α和TGF-β1在血管新生和动脉生成之间的关系。
董建勋朱朝军路广林李健张美吉王乐平罗玲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VEGFTNF-ΑTGF-Β1
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观察新型制剂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药效,探讨"回阳生肌"外用药治疗中医阴证疮疡的初步药理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传统回阳生肌膏治疗组和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治疗组。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叠加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实验观察大鼠一般生活行为,检测创面分泌物溶菌酶含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栓素B2(TXB2)含量及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中医临床"阴证"的基本证候特征。与模型组比较,传统回阳生肌膏及其脂质体凝胶治疗组创面分泌物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TNF-α和TXB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创面肉芽组织增多,胶原合成旺盛,皮肤结构趋于完整。结论新型制剂回阳生肌脂质体凝胶在抗菌、消炎、促进胶原合成及创面愈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董建勋路广林张美吉李卫敏李健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外治法
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后肢缺血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改善后肢缺血大鼠血流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穴注射组、肌肉注射组。采用离断股动脉及其分支的方法制造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经穴注射组取三阴交、后三里、照海、环跳、阳陵泉5穴,肌肉注射组取缺血后肢大腿任5个非穴位点,2组均注射BM-MSCs。注射BM-MSCs 3周后,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取各组大鼠左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后肢骨骼肌AngⅡ和内皮素-1(ET-1)的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相比,经穴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血清内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AngⅡ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肢骨骼肌ET-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而且经穴注射组高于肌肉注射组(P<0.01),后肢骨骼肌AngⅡ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T-1和NO都参与了经穴注射BM-MSCs后的缺血大鼠后肢血流的改善,AngⅡ未参与经穴注射BM-MSCs后缺血大鼠后肢血流的改善。
董建勋朱朝军李健张美吉王乐平罗玲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氧化氮内皮素-1
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后肢缺血大鼠血流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后肢动脉缺血的最佳移植方法。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穴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穴注组)、肌肉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肌注组)。穴注组取"三阴交""后三里""照海""环跳""阳陵泉"穴,肌注组在缺血后肢腓肠肌、内收肌任取5个非穴位点,两组均注射BM-MSCs。采用离断股动脉及其分支的方法制造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大鼠后肢患、健侧血流量(perfuse unit,PU),并用PU指数(患侧PU值/健侧PU值,PUI)表示血流量的增加值。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VEGF和bFGF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肌注组相比,穴注组PUI在干细胞注射后第3天、14天、21天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穴注组和肌注组的血清VEGF、bFGF及免疫组织化学VEGF、bFGF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经穴注射BM-MSCs后,大鼠缺血后肢血流灌注恢复速度快,与肌肉注射的方法相比,能显著改善缺血大鼠后肢的血流量。
朱朝军董建勋张美吉路广林李健
关键词:水针局部缺血血液供给
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后肢缺血大鼠血流的影响(英文)
2010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后肢动脉缺血的最佳移植方法。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穴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穴注组)、肌肉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肌注组)。穴注组取"三阴交""后三里""照海""环跳""阳陵泉"穴,肌注组在缺血后肢腓肠肌、内收肌任取5个非穴位点,两组均注射BM-MSCs。采用离断股动脉及其分支的方法制造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大鼠后肢患、健侧血流量(perfuse unit,PU),并用PU指数(患侧PU值/健侧PU值,PUI)表示血流量的增加值。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VEGF和bFGF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肌注组相比,穴注组PUI在干细胞注射后第3天、14天、21天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穴注组和肌注组的血清VEGF、bFGF及免疫组织化学VEGF、bFGF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经穴注射BM-MSCs后,大鼠缺血后肢血流灌注恢复速度快,与肌肉注射的方法相比,能显著改善缺血大鼠后肢的血流量。
朱朝军董建勋张美吉路广林李健
关键词:水针局部缺血血液供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