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闯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静脉
  • 8篇血栓
  • 7篇血栓形成
  • 6篇动脉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5篇静脉血栓形成
  • 4篇深静脉
  • 4篇深静脉血栓
  • 4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诊治
  • 3篇外科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性病
  • 2篇血管
  • 2篇置管
  • 2篇入路
  • 2篇浅动脉

机构

  • 16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6篇张闯
  • 16篇郭学利
  • 14篇陈宁恒
  • 4篇张秀丽
  • 4篇吴世勇
  • 4篇方宏超
  • 3篇娄浩然
  • 3篇梁冰
  • 3篇张勇敢
  • 3篇王彦军
  • 2篇苗超峰
  • 2篇李文明
  • 2篇符洋
  • 2篇宋燕
  • 2篇李萌
  • 2篇王磊
  • 2篇王保恒
  • 1篇张盼
  • 1篇李惠翔
  • 1篇刘聪

传媒

  • 4篇中国普通外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内静脉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2020年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6例颈内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囊状瘤体内合并血栓形成,行瘤体部分切除加侧壁吻合术;1例梭状瘤体保守治疗过程中直径进行性增大,行瘤体切除加颈内静脉结扎术.3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1例2岁患者保守治疗过程中颈内静脉恢复正常,另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我们认为对于颈内静脉瘤有症状、变大或影响美观的病例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张闯李惠翔郭学利陈宁恒王芳
关键词:颈内静脉部分切除瘤体切除相关并发症吻合术临床诊治分析
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5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方法、适应证及优势。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59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2例住院期间二次取栓、恢复良好,截肢2例,截趾7例,死亡1例,余患者患肢皮肤温度、疼痛明显缓解,正常活动,其中7例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复发。结论: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主要适应于股动脉中段以远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利于远端血栓完全取出,显著降低截肢率、病死率。
吴世勇郭学利张海容陈宁恒张闯王彦军娄浩然耿远璋
关键词:血栓形成外科学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
各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特点及红细胞相关指标研究
2021年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发病特点及红细胞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探讨红细胞与血栓解剖位置的关系。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1 421例诊断LDVT患者,根据血栓的解剖位置分为三组,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红细胞相关指标的数据。结果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总体偏向中老年(60.0±15.2岁),无论是B组(周围型除外孤立性肌间静脉血栓)与A组(肌间静脉血栓)比较,还是C组(中央型+混合型)与A组比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患者越倾向于肌间静脉血栓(OR值分别为0.979和0.964,95%CI分别为0.970, 0.988,0.954, 0.974);B组与A组相比,女性患者更倾向于肌间静脉血栓(OR值为1.666,95%CI为1.286,2.158);红细胞相关指标在三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仅血红蛋白方面,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5),但在对三组进行回归分析时,结果显示Hb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相关指标在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合三组间数据对比及回归分析结果,可见高龄女性患者,出现下肢肿胀或疼痛,应警惕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钱超张秀丽陈宁恒张闯王保恒郭学利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红细胞血红蛋白
深静脉置管后上肢DVT的诊断与治疗:附29例报道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29例PICC相关性上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疗效。结果:全组29例经患肢抬高并制动、抗凝、溶栓、促进静脉回流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栓吸收,期间未发现明显肺动脉栓塞(PE)症状,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及明显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结论:PICC相关性上肢DVT一经确诊,应及早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期给予抗凝等治疗,疗效满意。
王彦军郭学利陈宁恒张闯娄浩然吴世勇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上肢PICC置管抗凝治疗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同期与分期手术疗效比较
2019年
目的对比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N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经大隐静脉途径置入髂静脉支架并完成浅静脉手术36例,分期手术治疗41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手术细节、术后疗效、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同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同期组发生深静脉损伤及股动脉损伤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与分期手术组手术中放置支架数量,术后3个月CEAP下降级别,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NIVCS安全性、有效性相近,但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韩达郭学利陈宁恒张闯张东东张范徐伟洋
关键词:同期手术分期手术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斑块旋切术与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斑块旋切术与单纯DCB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5例确诊为ASO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DCB扩张联合silverhawk斑块旋切40例(A组)和单纯DCB扩张85例(B组),比较术后6和12个月Rutherford分级、ABI、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结果剔除死亡及失访者后,最终A组38例,B组79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靶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个月随访A组Rutherford分级、再狭窄率、LLL均低于B组,ABI、MLD均高于B组(P <0.05),T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ASO,DCB联合斑块旋切术相比单纯DCB具有更好的近中期疗效。
张东东叶郁青陈宁恒张闯欧阳璐郭学利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再狭窄率
不同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效果
2023年
目的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POBA能够降低再狭窄率。
刘时标吴世勇崔松岭陈宁恒张闯郭学利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疗效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alfdeep vein thrombosis,ICDVT)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收治的确诊为ICDVT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共收治ICDVT住院患者122例,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25.7%。其中男性41例(33.6%);女性81例(66.4%)。平均年龄(56.41±13.87)岁。左下肢49例,占比40.0%;右下肢39例.占比32.0%;双下肢34例,占比28.O%。肌问静脉丛血栓形成95例,占比77.9%。表现为疼痛76例。占62.3%;表现为肿胀91例,占74.6%。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85.2%)、抗凝蛋白缺陷(83.0%)、外科手术(45.9%)及恶性肿瘤(28.7%)等。结论疼痛及肿胀为ICDVT的主要临床表现。年龄(≥45岁)、抗凝蛋白缺陷、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等是ICDVT的主要危险因素。
李萌郭学利刘聪陈宁恒张闯耿远璋王保恒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Aspirex血栓抽吸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Straub Aspirex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9-01-2021-08期间66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MT+CDT联合治疗33例(PMT+CDT组),单纯CDT治疗33例(CDT组)。分别记录两组的肢体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并发症、尿激酶应用剂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随访过程中Villalta评分与血栓复发情况等的差异。结果:PMT+CDT组与CDT组的临床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100%vs 93.48%,P>0.05)。术后PMT+CDT组较CDT组大腿消肿率(63.7±19.3%vs 34.7±17.7%)以及小腿消肿率[65.60(47.70-79.20)%vs 42.50(25.00-64.6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MT+CDT组血栓清除率更高[82.60(75.00-100.00)%vs 65.20(52.70-77.50)%,P<0.01],尿激酶使用量更低[(322.60±244.20)×104U vs(552.00±193.00)×104U,P<0.01],住院时间更短[12.60(11.00-14.50)天vs 15.70(12.00-18.50)天,P<0.05],但住院费用更高[986288.30(3265.30-111681.20)元vs 67301.70(60768.10-79575.70)元,P<0.01]。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PMT+CDT组和CDT组分别有2例和7例发生血栓后综合症(P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MT+CDT组Villalta评分低于CDT组[1.55(0.50-2.00)分vs 3.09(1.50-4.00)分,P<0.05]。PMT+CDT组再狭窄发生率少于CDT组(0%vs 15.15%,P<0.05)。结论:PMT联合CDT与单纯CDT治疗DVT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前者在血栓溶解率、肢体消肿率、尿激酶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再狭窄发生率也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郑枫吴世勇蔡佳霖陈宁恒张闯张秀丽郭学利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
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厉建林王磊苗仁英苗超峰陈宁恒张闯李萌张秀丽宋燕郭学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