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华新

作品数:51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新闻
  • 13篇媒体
  • 9篇社交
  • 7篇媒介
  • 6篇修辞
  • 6篇社交媒体
  • 5篇舆论
  • 5篇阶层
  • 4篇叙事
  • 4篇影像
  • 4篇舆论监督
  • 4篇记者
  • 3篇电视
  • 3篇修辞学
  • 3篇叙事研究
  • 3篇灾难新闻
  • 3篇社会阶层
  • 3篇抒情
  • 3篇讨薪
  • 3篇农民

机构

  • 41篇深圳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46篇彭华新
  • 3篇欧阳宏生
  • 1篇李弋
  • 1篇余宗蔚

传媒

  • 8篇现代传播(中...
  • 6篇国际新闻界
  • 3篇新闻世界
  • 2篇当代传播
  • 2篇新闻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湘潭大学学报...
  • 2篇东南传播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2篇新闻春秋
  • 2篇全球传媒学刊
  • 1篇编辑之友
  • 1篇新闻记者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 1篇传媒观察
  • 1篇中国编辑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1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赛事报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逆向分析——基于“赛事兴国论”热潮的冷思考被引量:1
2011年
在历史心理影射下,我国体育赛事被赋予过多政治功能,"乒乓"、"女排"已成为特有的外交符号,而今天的"奥运"、"亚运"等国际赛事更被部分人理解为"崛起"的契机,认定国际赛事必定能为国家形象和国际环境产生积极效能。然而,体育赛事以及报道对国家形象塑造、政治利益角逐和文化博弈3个方面,到底具有哪些影响力,应该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媒介环境进行冷静反思。
彭华新
关键词:赛事报道
记者群体在网络社群中“公共性”想象:职业身份、社会关系、网络行为被引量:2
2019年
网络社群中的记者群体既是普通“网民”,又是专业媒体人,这两种身份具有一定冲突性,前者是个体性身份,后者是公共性身份.身份冲突带来外在社会关系和内在自身行为的复杂性.在一些社会关系中,公共性特征并不明显,记者的个体利益或群体利益仍然是主要的行为驱动力,行为动机上的公共性特征也是在“与己无关”时才能显现出来.在“与己无关”时,记者群体通过一种“窃窃私语式”的对话,生产和展示公共性,这种话语技巧是记者群体“自我建构的公共性”的生产方式.
彭华新
关键词:网络社群公共性
“她者”身份认知:体育新闻职业的“性别隔离”被引量:2
2022年
有关性别和体育的大量文献都表明,体育自古以来就是男性的绝对霸权领域,围绕着有助于加强“历史性别规范”的男性霸权价值观而构建。但这一问题在国内学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深度田野发现,相较于女性体育新闻工作者出现之初,我国体育新闻行业针对女性工作者的性别水平隔离程度有所降低,但性别偏见仍然存在;女性工作者面临任务分工隔离、被边缘化、话语权弱、身份矛盾、晋升困难等诸多职业困境。为突破性别桎梏,获得职业认可,女性体育新闻工作者通过积累更多的文化、体育资本对抗男性宰制及性别偏见,并通过“自我品牌化”及建构共同体的形式生成创造性“反隔离”力量,以维护自己的职业地位。职业性别水平隔离程度的降低和女性“反隔离”意识的提高,使得女性体育新闻工作者有望实现性别突围。
彭华新赵慧莹
关键词:职业性别隔离性别偏见女性主义
修辞传播学与灾难新闻抒情叙事研究
2014年马航空难报道中,抒情叙事遭遇了空前诘难,这种文学性的新闻存在着悲情美学与客观性的矛盾。从修辞学维度观之,语言的隐喻和转喻为新闻抒情提供了合理性,修辞"劝说"动机的善意又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但是...
彭华新
关键词:修辞学灾难新闻
论当代媒介环境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嬗变被引量:16
2014年
当代媒介环境是指以报纸、电视为载体,以官方新闻、民生新闻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向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进化和共生。这一环境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了大背景,包括媒介本身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力制约与权力实现,以及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的权力博弈。"主体(权力行使)→客体(权力指向)→效果(权力作用)"是一种立体分析路径,通过这一路径,可以观察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舆论监督权力嬗变的多元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实现舆论效率、权力平衡与监督规范的方法,建构理性化"媒介分权"的权力格局。
彭华新
关键词:舆论监督民生新闻网络媒介
“浪漫化”修辞:社交媒体中“抑郁症”的概念建构及其社会后果
2024年
“抑郁症”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公共阐释现象,这一概念已从医学范畴延伸至大众文化圈层,并逐渐在社会各层面扩散。聚焦于“抑郁症”概念在社会范围内的流行,对社交媒体中“抑郁症”的媒介呈现与话语生产模式进行研究,可发现“抑郁症”的话语场呈现出独特图景,围绕“抑郁症”议题的话语生产模式也显得复杂多元。新媒体的赋权,打破了制药业、医学会、专家学者等对疾病话语权的垄断,具有切身体验的患者或潜在患者也能参与到医学知识的建构中,获得部分的疾病阐释权。在此过程中,“抑郁症”概念扩散将难以避免地产生消极引导,这需要在研究中系统观察和梳理。
彭华新丁香
关键词:修辞社会建构
地方网络论坛中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与效果——以深圳论坛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论坛这种缺少即时性、便利性的社交媒体似乎走出大众视野,逐渐被边缘化。通过对论坛中的帖文研究,发现随着地方网络论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由于论坛的审核机制、民众的参与情况及职能部门不同的回应方式,对城市治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郝金华彭华新
关键词:网络问政
融媒体理想与现实:媒介批判逻辑下职业记者的“公共性”反思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种策略,目前我国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正在经历一次整体上的融合,从现状来看,目前的融媒体注重顶层设计上的平台融合与技术融合,重点是“新闻业”的融合。但是,顶层设计忽略了媒体融合的底层逻辑——“新闻人”的融合特征,导致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转型无法达到“关系革命”“社交化”等理想状态,也无法在媒介融合中实现“赋权”与“赋能”,最终融媒体成为商业主义驱动的内容生产工具,不断弱化与消解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公共性。这些问题有必要在媒介批判的视野下得到解析。
彭华新马小秋李果
关键词:融媒体职业记者公共性
互联网影像的政治参与及其传播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影像拍摄的"随时随地化",由此也提升了影像在现代媒介传播中的地位。无论是信息传递、意见表达,还是情绪渲染,互联网影像文本无处不在,它通过"视觉物"的原始意义来启蒙人们的政治感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关系。从整体格局来看,互联网影像的传播者(拍摄者与转发者)主要属于民间话语阵容,并以"解构"的方式来参与政治实践。在互联网影像传播的"政治事件"中,"仪式"有向"冲突"转化的潜能,同时,"非政治事件"有向"政治化"演进的潜能。"政治人物"的互联网影像也具有相应的传播规律,聚焦于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生产出有别于传统媒体影像的政治意义。
彭华新
关键词:政治参与
国民素描与国际叙事:社交媒体中外籍网红的他者视角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历史上中国人形象一般由游历者、记者、导演等传播者进行“他塑”,文学、新闻、电影等传统媒介成为“他塑”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出现后,一种较为新颖且具独特影响力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即微博、抖音、西瓜视频上拥有巨大粉丝量的外籍网红,这一群体通过分享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体验,成为以“他者”视角传播中国人形象的新兴力量。在叙事过程中,外籍网红创新使用采访对话、实拍记录、剧情演绎的形式策略,灵活运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客观、真实、生动呈现了中国人的多元形象。由此反思中国的国际叙事,亦可通过借用他者视角来创新叙事模式、呈现立体中国、寻求文化共性、降低文化折扣。
彭华新李海敏
关键词:社交媒体中国人形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