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卫华
- 作品数:22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实验室检测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功能预后的评估作用(英文)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疾病形成中产生的几种主要的自身抗体,并与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和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对象:选择1995-12/2004-12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12~59岁,包括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46例、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24例及重叠综合征4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其他疾病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检测结果。②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结果: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对照组40例的血样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阳性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犤66%(49/74),53%(39/74),39%(29/74),7%(5/74),0,(χ2=57.15,P<0.01)犦。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犤57%(26/46),83%(20/24),(χ2=5.03,P<0.05)犦、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犤48%(22/46),21%(5/24),(χ2=4.85,P<0.05)犦。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6.89±11.94),(11.89±2.05)g/L;(23.06±6.18),(22.44±5.53)IU/mL,(t=8.01,2.46,P<0.01)犦。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着丝�
- 谭立明彭卫华李华秦和昌
- 关键词:硬皮病抗体抗核免疫学试验
- 脾脏穿刺液中分离出一株猪霍乱沙门氏菌
- 1996年
- 彭卫华
- 关键词:穿刺液脾脏人体免疫器官
- 特异性抗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蛋白酶-3(以下简称PR3)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以下简称MPO)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研究。方法:对251例临床确诊为系统性血管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
- 谭立明彭卫华徐承云王惠珍
-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系统性血管炎
- 文献传递
- 297例血管炎及自身免疫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谭立明彭卫华徐承云李华
-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系统性小血管炎自身免疫病ANCA抗体谱
-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轻链。结果 ( 1) 2 6例为IgG型 ,其中IgGκ型 17例 ,IgGλ型 9例 ;11例为IgA型 ,其中IgAκ型 8例 ,IgAλ型 3例 ;3例为IgM型均为IgMλ型 ;5例为轻链型 ,其中κ型轻链 4例、λ型轻链 1例 ;( 2 )IgG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型血清免疫球蛋白IgM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3)IgGκ型、IgGλ型、IgAκ型、IgAλ型、IgMλ型、LCκ型的血、尿液κ、λ轻链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
- 谭立明彭卫华王外梅曹莉萍叶倩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轻链
- 抗u_1 RNP抗体及抗Liu抗体在混合结缔组织病中的检测与分析
- 2001年
- 徐承云彭卫华谭立明简秋生张云卿王外梅余方友
-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风湿病结缔组织疾病LIU
-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检测及分析
-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免疫学检测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技术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种自身抗体及特种蛋白。结果(1)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ANA、ACA、SCL-70、ACYA阳性率分别为66.22...
- 谭立明彭卫华李华秦和昌
- 关键词:系统性硬皮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
- 文献传递
- 正常人群常用血凝试验的结果分析
- 2003年
- 由于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血凝试验已由原来的手工测定发展到应用半自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因此各项目的传统参考值也应改变,应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
- 聂益军吕小林彭卫华张世锟万腊根
- 关键词:血凝试验
- Pre-S_2、抗Pre-S_2和HBV DNA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探讨Pre_S2 、抗Pre_S2 二对半和HBVDNA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和PCR法分别检测 93例乙型肝炎患者和 2 8例健康人血清中的Pre_S2 ,抗Pre_S2 ,二对半和HBVDNA水平。结果 :93例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 32例 ,HBsAg、HBeAb、HBcAb阳性 39例 ,HBsAg、HBcAb阳性 18例 ,HBcAb阳性 4例。Pre_S2 结果阳性率 6 6 .7% (6 2 / 93) ,Pre_S2 抗体结果阳性率 1.1% (1/ 93) ,HBVDNA结果阳性率40 .9% (38/ 93)。 2 8例健康人二对半 ,五项全阴 16例 ,HBsAb阳性 12例 ,Pre_S2 阳性 1例 ,HBVDNA阳性 1例 ,Pre_S2 抗体阳性 5例占HBsAb阳性 41.7% (5 / 12 ) ,Pre_S2 和HBVDNA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1) ,非HBeAg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约低于Pre_S2 。结论 :Pre_S2 ,抗Pre_S2 ,HBVDNA和二对半在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中显示 ,Pre_S2 优于HBVDNA和二对半。Pre_S2 抗体出现早于抗HBs和抗HBe ,抗Pre_S2 阳性检出率较低 ,可能同乙型肝炎疫苗中抗Pre_S2 含量低有关。
- 彭卫华谭立明廖晚珍吕小林
- 关键词:PRE-S2乙型肝炎DNA聚合酶反应HBV-DNA
- 1543株细菌β-内酰胺酶检测与结果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廖晚珍彭卫华吕小林胡意余阳
-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纸片法Β-内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