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慧

作品数:5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语言文字
  • 16篇文化科学
  • 10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释义
  • 9篇王念孙
  • 8篇汉语
  • 6篇疏证
  • 6篇广雅
  • 6篇广雅疏证
  • 5篇诗经
  • 5篇校注
  • 5篇《广雅疏证》
  • 4篇语义
  • 4篇拾遗
  • 3篇大雅
  • 3篇敦煌变文
  • 3篇训诂
  • 3篇语言
  • 3篇王引之
  • 3篇文选
  • 3篇文字
  • 3篇量词
  • 3篇考辨

机构

  • 47篇郑州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2篇彭慧

传媒

  • 5篇古籍整理研究...
  • 4篇信阳师范学院...
  • 4篇中学语文教学...
  • 3篇语文知识
  • 3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汉字文化
  • 2篇内江师范学院...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语文教学之友
  • 1篇学语文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语文学习
  • 1篇语文月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天中学刊
  • 1篇文教资料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战国策》“见兔而顾犬”释义献疑
2022年
"见兔而顾犬"语出《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然而,对于句中"顾"字,各种《战国策》注本大多无注,各种古汉语或古文学教材则多释为"回头看",而各种国学读本则并无单独释义,而是结合前后文义对句义加以笼统解释。立足于上下文语义,并参照"顾"的具体用法,不难发现,含混笼统的解释固然失之严密,但将"顾"理解为"回头看"亦有失妥帖,"顾"应表"顾念、顾及",所谓"见兔而顾犬"应指人们见到兔子以后才想起猎犬,它旨在提醒人们重视猎犬。
彭慧
关键词:《战国策》
“因地制宜”非“因地制异”
2012年
成语"因地制宜"表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可行的措施,流传到今,它已成为人们言语交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常用词语,在我们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功能.然而,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应用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种错误的书写形式——"因地制异"却不断蔓延开来,给人们的书面交际带来了诸多不便.
彭慧
“一头亲事”考略
2008年
"一头亲事"是近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称量方式,受唐宋时期"一头事情/买卖/官司"等称量方式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量词"头"称量范围扩大的结果。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名词"亲事"特殊的文化意蕴所致,是汉语早期以"头"量人用法的延伸和拓展。另外,"一头亲事"与"一门亲事"同期出现,表意一致,但却是南北两种不同地域方言的产物,在相互并存和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加之北方官话的普及,"一头亲事"处于劣势,并逐渐淡出。
彭慧
关键词:量词
《礼记·学记》“离经辨志”释义辨疑被引量:2
2011年
《礼记·学记》中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对于句中"离经辨志"的含义,郑玄以为:"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后世学者承其绪余,又相继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考察众说的基础上,本文对各家疏解中"辨志"的不同释义进行比较分析,阐明"辨志"之"辨"当为学生向内"自辨"而非考官从旁"外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离经"的理解,进一步讨论了郑注"断句绝"的疏失,指出其意或许应为"离析经理"。
彭慧
《伍子胥变文》校注拾遗被引量:2
2020年
敦煌本《伍子胥变文》是伍子胥故事经过创造加工的第一个民间文本,全篇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是敦煌变文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经过王重民、蒋绍愚、项楚、潘重规、张涌泉、黄征等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校勘审订和注释疏通,该篇变文中的疑误之处已渐趋消除殆尽。然而,由于其篇幅较长、用词丰富,仔细研读,其中个别文字仍有进一步勘正或疏解的余地。本文便在参照写卷的基础上,就"不免此处生留难""我虽贞洁,质素无亏"及"吴国定知除丧""老臣监监""光咒我国"等21处文字的形义问题进行探讨。
彭慧
关键词:《伍子胥变文》校注
试析语气副词“复”的形成与演变
2024年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彭慧
关键词:语气副词主观化
《诗经·邶风·谷风》“伊余来塈”释义考辨
2024年
《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一首极富代表性的弃妇诗,作者以真实感人、凄凉哀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被弃的孤独无助和悲痛欲绝,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丈夫的喜新厌旧和冷漠无情。然而,对于诗末“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一句中“塈”的释义,前贤时修却有不同见解。其中,以毛亨、王夫之、王引之、马瑞辰、于省吾、高亨、向熹等为代表,先后出现了“息也”“涂也”“怒也”“爱”“语词”“除去”“忌恨”等几种不同观点。对比众说,并结合诗文通篇的内容情感和前言后语的语义逻辑、相关诗篇的情感对比和“塈”字的具体用法来看,释“塈”为“爱”更契合诗意、允当可信。
彭慧曹瑞杰
关键词:《诗经》释义
从《毛诗述闻》看王氏父子“揆之本文而协”的《诗》文校释法
2017年
王念孙、王引之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毛诗述闻》是其研读《诗经》的智慧结晶,在勘定《诗》文及前注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揆之本文而协"的校释思想,简而言之,即"上下文"互求。"上下文"不仅包括上下文间的词义、句义,也包括上下文间的节奏韵律和贯穿《诗》集首尾的语辞通例,它道出了父子二人简单而素朴的汉语语境观,彰显了汉语言文字的自身属性,在文献整理和汉语研究中给予后人深刻启示。
彭慧
关键词:上下文
王氏父子古书通假字发明的成就与不足
2012年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文献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在古书通假字发明方面有成就亦有不足。其成就乃明确提出"因音得义,不拘形体"的释读标准,为借字的发明和本字的揭举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立足于音,证以成训"的标准原则,使借字的发明与本字的揭举允当可信;坚持运用连类而及、触类旁通的研究方式,将单个通假字的发明演绎成为一组通假字的辨识。其不足则为探讨字与字的关系缺乏严格的深层辨析,有时不免将通假、异体、同源等不同的字词现象混同一体;在术语运用方面也有失严密,随意性较大;在实践操作中,也不免拘泥古训、以偏概全,时有轻言假借的弊端。
彭慧
关键词:王念孙王引之通假
王念孙《广雅疏证》关于《文选》李善注的质疑被引量:4
2006年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唐李善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方法训释《选》文,成为《文选》的不朽功臣,然而,其疏漏之处亦在所难免。对此,王念孙不仅在《读书杂志》中有集中全面的论述,而且在《广雅疏证》中亦颇多探讨。本文即立足于此,对《广雅疏证》中王氏有关《文选》李善注的质疑与指正予以爬梳整理并试加分析评述。
彭慧
关键词:王念孙《广雅疏证》《文选》李善注语义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