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如刚

作品数:52 被引量:243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地震
  • 12篇地磁
  • 7篇震前
  • 6篇地震前
  • 4篇地震监测
  • 4篇地震前后
  • 4篇信息维
  • 4篇重力场
  • 4篇郯庐断裂
  • 4篇分形
  • 4篇磁异常
  • 3篇地磁场
  • 3篇地磁异常
  • 3篇地震活动
  • 3篇断裂带
  • 3篇郯庐断裂带
  • 3篇裂带
  • 2篇地磁测量
  • 2篇地震窗
  • 2篇地震研究

机构

  • 47篇安徽省地震局
  • 18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江苏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蒙城地震台
  • 1篇地壳运动与地...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安徽省煤田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精...

作者

  • 52篇徐如刚
  • 30篇王雷
  • 28篇张毅
  • 19篇顾春雷
  • 16篇朱志春
  • 12篇袁洁浩
  • 11篇顾左文
  • 10篇陈斌
  • 7篇黎哲君
  • 6篇余勇
  • 6篇储飞
  • 5篇谈昕
  • 5篇梁霄
  • 4篇李辉
  • 4篇张新林
  • 4篇翟洪涛
  • 4篇倪喆
  • 4篇孙鸿博
  • 3篇汪健
  • 3篇郑海刚

传媒

  • 9篇大地测量与地...
  • 6篇地震研究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华南地震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民航科技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磁矢量观测在民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
2009年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工程案例——AIRBUS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试车设施区域磁环境空间分布勘测、香港机场磁罗经校正场的复核及所取得有效的、高精度的工作成果,详细地介绍了地磁矢量观测方法在民用航空领域磁的应用即罗盘校正场区域内磁环境勘选及复核。
顾左文张毅高金田翟洪涛陈宇卫顾春雷陈斌袁洁浩徐如刚朱志春王雷
2013年IAGA科学大会与岩石圈磁异常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2013年8月26~31日,在墨西哥的梅里达召开了第12届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科学大会。这次 IAGA科学大会展示了地球内部磁场、高空物理现象、磁层现象、太阳风与行星际磁场、地磁台站及测量与分析等各部分的观测与研究所获得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在第12届IAGA科学大会期间召开的岩石圈磁异常的摸拟与解释“专题学术讨论会,显示了岩石圈磁异常研究的新进展。该专题讨论会充分表明,岩石圈磁异常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磁学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岩石圈磁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是震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途径,今后应当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袁洁浩陈斌王粲狄传芝徐如刚倪喆
2011年安徽安庆M4.8地震前苏、皖典型前兆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通过对2011年安徽安庆M4. 8地震前震中400 km范围内前兆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总结了前兆异常特征。结果显示:时间上前兆异常具有显著的群体性、协调性等阶段性特征,震前12个月异常月频次逐步增加;震前3个月异常月频次加速上升,进入临震阶段;震前1. 5个月,部分异常结束,异常月频次转折下降。空间上,异常广泛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50 km空间范围内,异常具有迁移性特征。水位、水温测项映震效果较好,水位突降异常短临意义明显。
王俊缪阿丽缪阿丽李军辉何康郑海刚洪德全徐如刚
关键词:前兆异常水位
基于ModelVision软件的三维磁异常反演方法
2017年
选定东大别局部地区(30.5°~32.0°N,116.0°~117.3°E)为研究区域,结合地质、地形数据、初始磁化率建立三维模型,并以该区域内的航磁模型为磁测数据,运用Model Vision Pro软件进行多次迭代反演,从而得出研究区深部磁异常的分布、深度以及形态。通过对模型计算结果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辨别出郯庐断裂带以及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在研究区内的大体位置及走向,且秦岭—大别造山带呈负异常区域以及郯庐带两侧的正异常区域与实测模型都较吻合;区别较大处位于研究区北部边界,实测数据呈正值,而计算模型该区域为负值区。
储飞王雷徐如刚张毅潘浩波
关键词:磁测数据磁异常三维反演MODELVISIONPRO软件
安庆5.2级地震震前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安徽省及周边区域地震动态重力监测网2009—2010年期间的3期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成果,给出了监测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并以此为基础从场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安庆地震震前区域重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
徐如刚张毅顾春雷朱志春王雷余勇
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4
2010年
本文以九江瑞昌M_s 5.7级地震和汶川M_s 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根据两个震区地震后观测所得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和"2005.0中国地磁图"项目所积累的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建立了两个震区的岩石圈磁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个震区岩石圈磁场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三个独立分量地震前后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地震与岩石圈磁场变化关系,寻找有效震磁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两次震中均位于岩石圈磁场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零值线附近;(2)震后震中百公里范围内岩石圈磁场分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3)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出现了明显的与地震相关的变化,该变化在两个震区表现出相近的规律性.
顾春雷张毅徐如刚王雷
关键词:九江-瑞昌地震汶川地震
2010.0年代蒙古地区地磁场曲面样条被引量:4
2014年
蒙古为我国的北方重要邻国,其境内的西蒙古构造块体为我国主要地震带——南北地震带的主要北端构造.应用曲面样条(SP)方法,对蒙古地区119个野外地磁测点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2010.0年代蒙古地区地磁场空间分布,并与EMM2010.0模型给出蒙古地区地磁场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曲面样条方法建立的蒙古地区地磁场模型与EMM给出的地磁场描述的蒙古地区各地磁要素的空间分布基本类似,但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该差异在局部地区能达到±30′(I),±60′(D),±500nT(H、F、X、Y、Z).
陈斌袁洁浩王雷徐如刚倪喆顾左文冯丽丽
关键词:地磁场
“2005.0中国地磁测量”地磁测点均匀性的分形表征被引量:2
2012年
为研究"2005.0中国地磁测量"地磁测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特征,基于分形理论,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的方法.该方法将测点存在的区域以不同尺度划分为相等面积的小方块,提取不同方块区域内的三分量测点的数目与尺度,在双对数坐标中进行线性拟合,直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分形维数Df,并以此作为评价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散均匀性的指标.通过对"2005.0中国地磁测量"地磁测点均匀性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大陆105°E以东和105°E以西区域地磁三分量测点的分形维数Df各不相同,分别为1.748,1.796和1.609;105°E以东区域比105°E以西区域的分形维数更接近于其嵌入维数E=2(地球表面),意味着105°E以东区域的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布更均匀.
徐如刚张毅顾春雷陈斌朱志春王雷余勇
关键词:信息维分形均匀性
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与中强震震中分布关系被引量:27
2012年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异常场磁偏角、N向分量、E向分量以及垂直分量零值线的分布位置关系密切,其中震中分布与磁偏角的相关性最高,达83.3%。
顾春雷张毅顾左文王行舟王雷徐如刚朱志春
关键词:缓冲区华北地震区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重力变化的多尺度分解与构造活动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林承灏黎哲君徐如刚袁泉
关键词:小波多尺度分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