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家宝

作品数:7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新闻
  • 3篇电视
  • 2篇电视新闻
  • 2篇调查性
  • 2篇调查性报道
  • 2篇新闻调查
  • 2篇新闻改革
  • 2篇社交
  • 2篇社交媒体
  • 2篇文化
  • 2篇媒体
  • 2篇《新闻调查》
  • 1篇电视传播
  • 1篇电视媒介
  • 1篇电视新闻改革
  • 1篇电视新闻主播
  • 1篇电影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新闻生产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文家宝
  • 7篇常江
  • 1篇刘诗瑶

传媒

  • 2篇新闻记者
  • 2篇新闻界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新闻与写作
  • 1篇对外传播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电视传播模式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尝试在媒介文化研究的视角下,探讨这一变化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交媒体对电视传播的介入主要产生三方面的社会影响:强化了电视媒介的仪式性、给社会文化评价体系带来冲击,并促进了文化生产领域的专业化。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社交媒体电视传播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基于场域理论对央视《新闻调查》(2009-2014)的内容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主要采用场域理论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09~2014年间播出的全部278期节目进行量化描述和语境分析,尝试厘清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当下中国的独特生产机制与存在状况,同时在比较的视野中归纳“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在新闻改革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新闻改革场域
BBC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传播策略及启示被引量:7
2014年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下国际文化传播结构的两个结构性特征。本土化的媒介叙事越来越多地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的媒介形态也促使着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的传播语境中。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BBC电视媒介结构性特征国际文化
中西方电视新闻主播功能比较研究——以CCTV《新闻联播》、CNN《时事观察室》、BBC《六点新闻》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英三档主流晚间新闻节目主播的功能的差异进行考察,并尝试从专业主义角度对上述差异导致的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联播》主播的工作职能仅限于播报,且只在新闻导语和口播新闻时才出现,主要承担仪式性功能;《时事观察室》的主播集记者、播报者和评论员等身份于一身;《六点新闻》的主播则是节目的信息传达者与新闻组织者。三档新闻节目的主播在屏幕形象和播报语态层面也均呈现较大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质。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电视主播制度的改革探索可能的方向。
文家宝常江
关键词:新闻主播电视新闻改革
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尝试--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为例被引量:16
2014年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国内最早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形态进行系统、持续"改造"的栏目——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进行探索性的个案研究,旨在对大数据技术影响传统电视新闻形态的机制进行观察和阐释。研究发现,尽管大数据技术在总体上提升了电视新闻的可观赏性并直接带来了收视率的提升,但数据呈现并未成为有机的新闻叙事元素,而现有的编排方式也无法满足潜在受众对大数据新闻的特定预期与需求,这些或许可以为国内大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借鉴。
常江文家宝刘诗瑶
关键词:大数据电视新闻晚间新闻数据新闻
中国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基于对《新闻调查》(1996-2006)的个案考察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代表性个案,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及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新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栏目诞生后的第一个10年(1996—2006)的新闻生产机制展开深入的语境分析,尝试时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形成的独特样态进行阐释性和批判性的探讨,并以之为切入口展开对整个电视新闻改革的反思。本文认为,在中国独特的国家政治、传媒组织和专业主义的话语的影响之下,中国并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式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但即使是不完全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新闻生产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被引量:25
2013年
本文对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分别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层面,全面呈现微电影传播有别于传统影视传播的新形态。从多元主体参与生产,到多渠道流通与分享,再到全民参与的交流与互动,微电影颠覆了传统影像"单向传导"的传播模式,弥补了传统影像在时间、空间和互动方面的不足,其传播模式较传统影像更为深入和有效,已成为了中国影视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力量。
常江文家宝
关键词:影视文化社交媒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