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林
- 作品数:14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肋骨内固定在多发性肋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56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肋骨内固定在胸部创伤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胸部创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分离骨折断端,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环抱器,在冰水中将环抱器臂部张开并根据肋骨弧度塑形,迅速将其置于已经整复的骨折端上方,用热生理盐水(40℃~50℃)湿敷,使环抱器紧缩,紧紧环抱骨折端,固定肋骨。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肋骨内固定后术前有呼吸困难的明显好转,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均顺利脱离呼吸机辅助呼吸,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肋骨内固定对治疗胸部创伤,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效果确切,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均能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
- 王成祝会斌钟鲁方汉林卢荣鑫
-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呼吸窘迫综合症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肺癌SPC-A-1细胞p16、MGMT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体外培养的肺癌SPC-A-1细胞p16、MGMT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的影响,探讨肺癌细胞p16、MGMT基因失活的机制及去甲基化制剂对p16、MGMT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 5-Aza-CdR处理体外培养的肺癌SPC-A-1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用药前后细胞p16、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RT-PCR法检测用药前后细胞p16、MGMT mRNA。结果加入5-Aza-CdR前,SPC-A-1细胞p16、MGMTmRNA表达缺失,其启动子区域表现为DNA甲基化。加入5-Aza-CdR后,SPC-A-1细胞中p16、MGMT基因呈现DNA去甲基化,而且表达缺失的p16、MGMT mRNA重新表达。结论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肺癌细胞p16、MGMT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去甲基化制剂5-Aza-CdR能逆转p16、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从而调控p16、MGMT基因表达。
- 方汉林于在诚金永堂薛绍礼陈首慧
- 关键词:P16基因MGMT基因肺癌
- 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Ⅰ~Ⅱ期肺腺癌根治术预后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Ⅰ~Ⅱ期肺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9例接受肺腺癌根治术治疗的Ⅰ~Ⅱ期肺腺癌患者纳入B组。另将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9例健康志愿者纳入A组。比较两组PDGF-BB、VEGF水平。分析PDGF-BB、VEGF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肺腺癌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PDGF-BB、VEGF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Ⅱ期患者PDGF-BB、VEGF均高于TNM分期Ⅰ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肿瘤直径≥3 cm、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Ⅱ期患者PFS分别低于无不饮酒史、肿瘤直径<3 cm和TNM分期Ⅰ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和TNM分期Ⅱ期患者OS分别低于肿瘤直径<3 cm和TNM分期Ⅰ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TNM分期均为肺腺癌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血清PDGF-BB与VEGF水平均升高,PDGF-BB、VEGF与TNM分期均为肺腺癌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
- 方汉林张仁泉尹纯同
- 关键词:肺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预后
-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胸腺瘤最新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发生率的关系以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7月42例胸腺瘤合并MG行胸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胸腺瘤的最新WHO分型标准及传统方法对胸腺瘤进行分类,采用胸骨正中切口24例,前胸切口13例,后外侧切口5例,观察MG发生率及手术预后。结果 (1)WHO病理分型A型+AB型良性病例较多,B型恶性病例较多,体现出A型及AB型胸腺瘤良性的特点。(2)B3型较A型及AB型易合并MG。B3型胸腺瘤合并MG的手术危象发生率比A型+AB型组、B1+B2型组高,(3)全组死亡7例,其余均缓解或治愈。胸腺瘤病理分期和手术方式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胸腺瘤最新WHO病理分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及预后有指导意义,结合Masaoka病理分期对提示术后MG危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治疗原则应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术后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放疗、化疗。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对预后影响较大。
- 祝会斌方汉林夏俊
- 关键词: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病理分期手术治疗
- MRPL21调控YAP1/TAZ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MRPL21与YAP1/TAZ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的组织取自2021年6月~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RPL21的表达水平。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分为随机分为3组:siNC组、siMRPL21组以及BPDMA组。CCK-8实验与Hoechst染色检测A549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分析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TUNEL染色实验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中MRPL21、YAP1、TAZ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与癌旁的组织比较,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MRPL21表达上调(P<0.05)。与siNC组的A549细胞比较,CCK-8实验与Hoechst染色实验结果显示,siMRPL21组以及BPD-MA组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iMRPL21组以及BPD-MA组的A549细胞侵袭能力减弱(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siMRPL21组以及BPD-MA组的A549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siMRPL21组以及BPD-MA组的A549细胞的YAP1、TAZ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MRPL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抑制MRPL21的表达后,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且这一结果与调控YAP1/TAZ信号通路相关,MRPL21有望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靶点。
- 方汉林潘华光陈宇张仁泉
- 关键词:TAZ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
- SFRP1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SFRP1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21例肺良性疾病肺组织中SFRP1基因甲基化及SFR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癌组织SFRP1基因甲基化阳性高于肺良性疾病肺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01);SFRP1基因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SFRP1蛋白阳性率低于肺良性疾病肺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04);SFRP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SFRP1甲基化和SFRP1蛋白表达缺失存在相关性(P=0.002)。结论 SFRP1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导致SFRP1蛋白表达降低的重要机制,进而导致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 方汉林于在诚祝会斌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织化学
- SPIB对食管癌增殖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通过调控食管癌细胞内转录因子SPIB蛋白表达,研究SPIB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方法检测食管癌细胞系中SPIB mRNA和蛋白表达。通过siRNA下调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细胞内SPIB表达,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建立稳定过表达SPIB的KYSE30细胞系,检测SPIB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法系统检测SPIB对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N-cadher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PIB在食管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下调其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进程,并减弱细胞内Cyclin D1蛋白表达。过表达SPIB则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敲低SPIB蛋白表达可减弱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减弱了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论SPIB作为一种促癌因子,可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方汉林黄云龙张仁泉
- 关键词:食管癌细胞周期增殖
- 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差异
- 2024年
- 目的:探究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宣城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60例)、肋间组(经肋间入路,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镇痛泵使用次数)、康复指标(引流管滞留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及术后7、15、30、45d 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发症(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剑突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4.67±3.21)mL,低于肋间组[(40.13±4.29)mL,P<0.05];术后引流量为(151.95±17.12)mL,低于肋间组[(306.50±30.52)mL,P<0.05];手术时间为(66.00±6.59)min,短于肋间组[(91.65±10.51)min,P<0.05];镇痛泵使用次数为(6.07±1.02)次,低于肋间组[(7.10±1.22)次,P<0.05]。剑突组患者的引流管滞留时间为(17.20±3.19)h,低于肋间组[(21.77±3.97)h,P<0.05];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为(1.85±0.92)d,低于肋间组[(3.10±0.90)d,P<0.05];住院时间为(6.10±1.32)d,低于肋间组[(8.75±1.66)d,P<0.05]。剑突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为(2.02±0.43)分,与肋间组[(2.00±0.45)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d为(4.57±1.44)分,显著低于肋间组[(5.83±1.48)分,P<0.05];术后2d为(3.00±1.01)分,显著低于肋间组[(4.38±1.39)分,P<0.05];术后3d为(2.40±0.62)分,显著低于肋间组[(3.42±0.81)分,P<0.05]。剑突组患者术后7d的KPS评分为(60.13±3.20)分,显著高于肋间组[(57.38±4.20)分,P<0.05];术后15d为(65.78±3.09)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2.17±3.76)分,P<0.05];术后30d为(71.50±3.71)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8.10±3.86)分,P<0.05];术后45d为(81.67±5.07)分,显著高于肋间组[(75.45±5.20)分,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3.33%少于肋间组20.00%,差异有统
- 李春雷方汉林方德根
- 关键词:前纵隔肿瘤胸腔镜术不同入路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肺癌SPC—A1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的作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分泌型卷曲相关篮白1(SFRP1)基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研究抑甲基化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肺癌SPC—A1细胞中SFRP1、p16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中SFRPl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和蛋白的表达,以2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以5-Aza—CdR处理肺癌SPC—A1细胞,采用MSP法和RT—PCR法检测处理前后细胞中SFRP1、p16和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相应mRNA的表达。结果SFRP1基因在60例NSCLC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58.3%,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14.3%;X2=12.118,P=0.001);SFRP1基因的甲基化与NSCLC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SFRP1蛋白在35例SFRPI基因甲基化的NSCLC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为68.6%,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的NSCLC组织(24.0%;x2=9.613,P=0.002);SFRPl蛋白的阴性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末用5-Aza—CdR处理时,SPC—A1细胞中SFRPI、p16和MGMT基因甲基化和mRNA的表达甚很低;应用不同浓度的5-Aza—dCR处理后,SPC—A1细胞中SFRP1、p16和MGMT基凶甲基化和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SFRPl基因的甲基化与NSCI.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Aza—CdR能逆转SFRPI、p16和MGMT基凶的甲基化状态,促进其重新表达。
- 方汉林于在诚祝会斌金永堂
- 150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分析150例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150例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清扫各部位淋巴结,并分别标记送病理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结果本组13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本组清扫淋巴结累计1 23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8.3枚,517枚淋巴结有转移,转移率为42.6%。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上纵隔,颈部食管旁及锁骨上,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在上纵隔、颈部和腹部均能发现转移,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下纵隔和上腹腔。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胸中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胸段食管旁,胃小弯侧淋巴结清扫。胸下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病灶长度越长,肿瘤分化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 王成祝会斌方汉林卢荣鑫
-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