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预防兔肉膜和深筋膜植入扩张器移位的方法。方法普通级实验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在其一侧背部皮肤肉膜深面自切口潜行分离形成植入腔穴,在腔穴周边,用3-0丝线间断缝合肉膜、深筋膜,植入50 m L肾形硅橡胶软组织扩张器。术后1周,用文刺机在扩张器周围四点做黑色文刺,用来标记扩张器位置。实验组术后2个月开始注水直至达到总量140 m L;对照组术后1周开始注水直至达到总量140 m L。分别观察和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扩张器在注水期间是否移位、切口是否裂开、注射壶是否翻转等并发症,以及动物的死亡率。结果实验组中没有兔子发生扩张器移位,对照组存活动物中有4只兔子发生扩张器移位,两组扩张器移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子扩张期切口裂开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扩张器在注水壶翻转率、感染率及动物死亡率方面相比较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腔隙内固定加上延迟扩张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兔肉膜与深筋膜之间的扩张器移位,实现有效扩张。
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 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 L/kg),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