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雯炜

作品数:35 被引量:605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血管
  • 19篇血管病
  • 16篇皮质
  • 16篇皮质下
  • 14篇缺血
  • 12篇血性
  • 11篇皮质下缺血性
  • 8篇皮质下缺血性...
  • 8篇缺血性血管病
  • 7篇血管性认知障...
  • 6篇卒中
  • 6篇痴呆
  • 5篇小血管
  • 5篇弥散
  • 5篇磁共振
  • 4篇心脏
  • 4篇心脏协会
  • 4篇影像
  • 4篇认知功能障碍
  • 4篇神经心理

机构

  • 3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5篇曹雯炜
  • 20篇徐群
  • 15篇李焰生
  • 15篇俞羚
  • 14篇糜建华
  • 10篇周滟
  • 9篇林岩
  • 9篇潘元美
  • 8篇支楠
  • 7篇耿介立
  • 6篇赵薇
  • 5篇汪耀
  • 5篇卢东
  • 4篇陈莺
  • 3篇孙亚蒙
  • 3篇管阳太
  • 3篇董荃
  • 3篇陈刚
  • 3篇高丽
  • 2篇杨洁

传媒

  • 11篇神经病学与神...
  • 7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痴呆最新药物治疗临床操作指南被引量:18
2008年
本指南提供了包括5种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核准的,与认知、整体功能、行为、情绪、生命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相关的痴呆药物疗法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医生应在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胆碱酯酶抑制剂或美金刚的治疗(低级推荐,中等质量证据);根据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谱、使用方便程度及费用选择治疗药物(低级推荐,低质量证据)。亟需对痴呆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作进一步研究。
曹雯炜张丽钟根龙李焰生
关键词:痴呆药物疗法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l disease,SIVD)患者,根据抑郁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及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RS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无抑郁或痴呆组(29例)、抑郁组(19例)、痴呆组(12例)、抑郁伴痴呆组(10例)。应用HRSD对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的表现特点。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社会经济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发生率,抑郁组以抑郁情绪(1 7例,89.5%)、精神性焦虑(16例,84.2%)、躯体性焦虑(15例,78.9%)最突出,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8例,66.6%和9例,90.0%)最突出。就严重程度,除睡眠障碍外,抑郁组以焦虑躯体化症状[0.8(0.2,2)]最严重,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症状[1(0.3,1.8)和1.1(0.3,2)]最严重。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较抑郁伴痴呆组更高(P=0.026)、焦虑躯体化更突出(P<0.01)。结论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及两者共存的患者的情绪损害特点存在着差异,皮质下缺血性抑郁较偏向于经典抑郁症所致情绪障碍,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伴皮质下缺血性痴呆的患者则较偏向于皮质下缺血性病变所致情绪障碍。
糜建华曹雯炜徐群李焰生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抑郁痴呆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损伤的病变-症状映射研究
汪耀孙雅文韩旭曹雯炜丁伟娜徐群周滟许建荣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洋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徐群曹雯炜林岩潘元美陈生弟
关键词:神经心理学测验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被引量:129
2013年
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关键词:急诊医疗卒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糖尿病合并肾功能障碍对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已知糖尿病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但糖尿病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尚不清楚。严重肾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本文研究糖尿病患者合并肾功能障碍对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入院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后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和血生化检测。根据既往病史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定义糖尿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90 mL/min/1.73 m^(2)定义为肾功能障碍。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定义卒中后认知障碍。结果:92例腔隙性梗死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糖尿病31例(33.7%),糖尿病伴肾功能障碍者13例(14.1%),除外1例患者的eGFR值为58 mL/min/1.73 m^(2),其余均大于60 mL/min/1.73 m^(2)。使用MoCA评分定义认知功能受损。多因素分析显示轻度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是肾功能正常的非糖尿病患者的近20倍(P=0.002)。结论:糖尿病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表现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肾功能损害的存在。
耿介立曹雯炜支楠陈刚管阳太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糖尿病肾功能障碍
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核磁共振视觉半定量分析
2013年
目的明确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s-VCI)的影像标志物。方法 9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经神经心理检查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障碍(NCI)组29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组39例和血管性痴呆(VaD)组24例。登记并比较不同认知组患者的人口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在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LI)数量、白质病变(WML)评分、内侧颞叶萎缩(MTA)(均P<0.01)和皮质萎缩(CA)(P<0.05)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VaMCI和VaD组的白质LI数目高于NCI组(分别P<0.01和P<0.05));VaD组的WML程度重于VaMCI组和NCI组(均P<0.01);VaD组的MTA评分高于NCI组(P<0.01);VaD组和VaMCI组的CA评分高于NCI组(均P<0.05)。两个认知障碍组的WML程度、MTA评分、CA评分、皮质下白质LI数目(均P<0.01)和所有LI总数高于NC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低、糖尿病、白质的LI、MTA和CA评分是s-V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VCI与低教育水平、糖尿病、皮质下白质损伤和皮质及内侧颞叶萎缩独立相关。
徐群曹雯炜周滟李焰生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核磁共振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完整性的评估——基于扩散峰度成像直方图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分析在评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脑白质损害中的价值,明确DKI在评价脑组织结构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导致的VCI患者和4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SIVD患者(对照组)行DKI检查。取每个被试的全脑脑白质(WBWM)和正常表现脑白质(NAWM)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和DKI参数做直方图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VCI患者认知损害严重程度与各直方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VCI患者DKI和DTI直方图中的大部分参数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VCI患者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与WBWM和NAWM中的平均扩散峰度(MK)和MK峰位置显著相关。结论 DKI与DTI技术均可以揭示VCI患者白质微结构改变,直方图的平均MK值和MK峰位置可以作为评价VCI严重程度的指标。
丁伟娜曹雯炜韩旭汪耀孙雅文所世腾徐群周滟
关键词:直方图分析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促成作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被引量:21
2012年
背景与目的本科学声明提供了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co,airiveimpairment)和痴呆促成作用证据的纵览。血管性因素在老年认知损害和痴呆中的作用十分普遍。本文对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定义、神经病理学、基础科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的作用、血管性和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潜在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总体指导,以进一步加深对VCI和痴呆及其防治的理解。方法写作组成员由写作组联合主席基于先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经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文稿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主要涵盖1990年至2010年5月期间的文献)、以往公布的指南、个人资料以及专家观点总结现有证据,提出当前知识的不足,并对适当的问题根据AHA标准制定推荐意见。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论并认可了最终版本。经AHA的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后,最终获得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批准。结果VCI概念的提出涵盖了与所有类型脑血管性脑损害(而不仅仅是卒中)相关的整个认知障碍(cognitivedisorder)谱,其范围从轻度认知损害到完全痴呆。神经血管单元和脑血流调节机制障碍可能是VCI的潜在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淀粉样血管病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微梗死、微出血、脑出血以及VCI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年认知损害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常常是AD与微血管性脑损害的混合状态,二者可叠加和协同增高认知损害风险。就此而言,MRI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在VCI的确定和识别中起着
曹雯炜糜建华宋叶平余寿芬王飞李焰生宋叶平(译)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以肌肉萎缩为首发表现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报道1例以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报道1例以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的MGUS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周围神经病合并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MG)的诊治要点。结果:1例58岁男性,主诉“左下肢萎缩伴上肢麻木2年余”,慢性起病且进行性加重。查体发现四肢肌肉萎缩,四肢套式感觉障碍,双侧腱反射未引出,闭目难立征阳性,串联步态不能完成。辅助检查发现周围神经损害。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发现M蛋白阳性和IgM-κ型条带,血清抗GM2抗体IgM(+)、抗sulfatide抗体IgM(+)、抗MAG抗体IgM(+),脑脊液抗GD1b抗体IgM(+)。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等,诊断为IgM型MGUS。给予小剂量激素调节免疫治疗,血浆置换去除致病性免疫球蛋白,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1年后随访,病情无进展。结论:周围神经病患者需要常规接受血液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筛查,并仔细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MGU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神经科、影像科、血液科和病理科的多学科协作。早期发现、精准评估和长期随访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彭静曹雯炜杨洁成思颖冯智英管阳太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血浆置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