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健生

作品数:92 被引量:495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6篇儿童
  • 21篇重症
  • 18篇通气
  • 16篇重症监护
  • 16篇监护
  • 12篇综合征
  • 11篇急性呼吸
  • 11篇儿童重症
  • 10篇休克
  • 10篇窘迫综合征
  • 10篇呼吸窘迫
  • 10篇呼吸窘迫综合...
  • 10篇急性呼吸窘迫
  • 10篇急性呼吸窘迫...
  • 10篇肺炎
  • 9篇衰竭
  • 9篇骤停
  • 9篇危重
  • 8篇心跳
  • 8篇流行病

机构

  • 90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聊城市人民医...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河北省儿童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2篇昆明市儿童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2篇北京航天总医...
  • 2篇海南省妇女儿...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慕尼黑工业大...

作者

  • 92篇曾健生
  • 66篇钱素云
  • 24篇李峥
  • 18篇刘珺
  • 16篇樊寻梅
  • 15篇王荃
  • 12篇贾鑫磊
  • 10篇高恒妙
  • 7篇张成晔
  • 6篇陈贤楠
  • 6篇方伯梁
  • 5篇廖琨
  • 4篇王伟
  • 4篇高恒淼
  • 4篇申昆玲
  • 3篇武志远
  • 3篇张哲哲
  • 3篇王莹
  • 2篇崔玉涛
  • 2篇许峰

传媒

  • 16篇中华儿科杂志
  • 11篇中国小儿急救...
  • 6篇中华急诊医学...
  • 5篇中国实用儿科...
  • 5篇中华实用儿科...
  • 4篇中华医学会急...
  • 3篇国外医学(呼...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2篇2012北京...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实用护理杂志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2008北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8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4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3篇2001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质蛋白混合物,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气-液界面表面张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时多种原因引起PS的量和质出现变化,导致其功能异常。外源性PS替代治疗可以改善儿童ARDS肺部气体交换,但提高存活率作用不肯定。这可能与ARDS病因、PS成分、给药方法、时机、剂量及次数等不同有关。目前不推荐PS作为儿童ARDS的常规治疗方法。
曾健生钱素云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童重症监护室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总结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1例IP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血液、胸腔积液、脑脊液、软组织引流液标本,经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出23株肺炎链球菌(SP),检测其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21例IPD患儿中男女比例为0.9:1。年龄5个月至13岁,其中2岁以下占61.9%。临床诊断化脓性胸膜炎最多,为12例(57.1%)。1例有基础疾病,为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临床治愈8例(38.1%),好转11例(52.4%),未愈自动出院2例(9.5%),无死亡病例。各年度侵袭性SP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11,P=0.156);青霉素中介SP和青霉素耐药SP检出率分别为47.8%和26.1%;多重耐药率达91.3%。结论IPD好发于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临床疾病以化脓性胸膜炎和败血症最常见。部分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并发症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支气管胸膜瘘等。多重耐药率达91.3%。加强IPD的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珺王荃曾健生李峥钱素云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耐药性
住院儿童心跳呼吸骤停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短期复苏评估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住院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心跳呼吸骤停现患率、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采用国际通用The in-hospital Utstein style格式收集数据,入选患...
曾健生钱素云王颖王海燕周高俊
文献传递
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儿83例,入院24 h内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以血清维生素A水平〈0.70μmol/L为缺乏组,0.70~〈1.05μmol/L为亚临床缺乏组,1.05~2.07μmol/L为正常组。比较三组性别、年龄、原发病、伴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入院24 h小儿危重症病例(PCIS)评分及儿童死亡危险(PRISM)评分、机械通气例数、28天存活率、住院时间。结果 83例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1.06±0.18)μmol/L,缺乏组0例、亚临床缺乏组43例(51.8%)、正常组40例(48.2%)。亚临床缺乏组、正常组性别、年龄、原发病、伴发MODS、PCIS评分、机械通气例数、28天存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临床缺乏组PRISM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危重症患儿入院24 h PRISM评分与血清维生素A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01)。结论危重症患儿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较高,维生素A水平可能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
贾鑫磊钱素云曾健生张哲哲李峥刘珺
关键词:危重症维生素A儿童
莱姆病合并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例
@@莱姆病是由蜱将伯氏疏螺旋体传播给人的自然疫源性疾传染病。患者多来自林区,儿童病例报道相对较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染病。
王伟曾健生钱素云
关键词: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异戊酸血症6例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丁昌红郑华李耿曾健生丁召路刘婧媛王国丽李峥董志霄
儿童重症监护室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21例IP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血液、胸腔积液、脑脊液、软组织引流液标本,经实验...
刘珺王荃李峥曾健生钱素云
儿童重症监护室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刘珺王荃曾健生钱素云
文献传递
促进儿童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作为一种适宜辅助通气技术,其效果已得到临床实践确认,成为急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规治疗措施之一.儿童NPPV主要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iPAP)两类.由于各医院条件不同,NPPV开展普及情况差异很大.为了规范和推广儿童NPPV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于2016年共同制定了"儿童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2].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NPPV的临床应用规范,促进儿童NPPV的应用普及,上述学术组织再次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儿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3].
曾健生钱素云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儿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急慢性呼吸衰竭NPPV
尼莫地平预防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条件的SAH患儿43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随机分至尼莫地平预防用药组(24例)和对照组(19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观察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出院后28 d进行随访,应用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评价患儿脑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除心率[(157±26)比(137±34)次/min,t=2.079,P=0.045]外,预防用药组和对照组患儿人口学基本资料、原发疾病、首发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院第5天预防用药组双侧MCA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左侧(136±34)比(158±23)cm/s,t=-2.890,P=0.006;右侧(129±34)比(176±27)cm/s,t=-3.717,P=0.001],入院第7天预防用药组左侧MCA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127±45)比(152±13)cm/s,t=-2.903,P=0.007],右侧MCA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48)比(150±22)cm/s,t=-1.760,P=0.090]。共有11例患儿发生MCA痉挛,预防用药组6例(6/24,25%),对照组5例(5/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1.000)。其中8例在继续用药后痉挛得到完全缓解,1例院内死亡,另2例在离开PICU时痉挛仍未缓解。预防用药组和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比例、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院存活率及出院28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防用药组与对照组PCPC脑功能评价良好的比例分别为92%(22/24)和63%(12/1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30)。本研究中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低血压、皮疹、注射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性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未能减少儿童
宋跃钱素云李艳刘珺李峥贾鑫磊高恒妙曾健生
关键词: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