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治高

作品数:74 被引量:57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生物学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羚牛
  • 16篇保护区
  • 13篇坡鹿
  • 13篇秦岭羚牛
  • 13篇海南坡鹿
  • 12篇自然保护区
  • 12篇物种
  • 11篇种群
  • 10篇自然保护
  • 9篇栖息
  • 9篇栖息地
  • 6篇动物
  • 6篇牛背梁
  • 6篇佛坪自然保护...
  • 5篇生态分布
  • 5篇食性
  • 5篇群落
  • 5篇物种多样性
  • 4篇生境
  • 4篇哺乳动物

机构

  • 7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陕西理工大学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陕西省动物研...
  • 4篇海南大田国家...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陕西太白山国...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海南省林业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4篇曾治高
  • 49篇宋延龄
  • 12篇李俊生
  • 8篇颜文博
  • 7篇张琼
  • 6篇滕丽微
  • 5篇刘振生
  • 5篇王学志
  • 4篇高学斌
  • 4篇王琦
  • 3篇田联会
  • 3篇符运南
  • 3篇钟文勤
  • 2篇武正军
  • 2篇潘多
  • 2篇李善元
  • 2篇范俊韬
  • 2篇聂海燕
  • 2篇孙丽风
  • 2篇王坤

传媒

  • 17篇动物学杂志
  • 14篇兽类学报
  • 7篇生态学报
  • 6篇Curren...
  • 5篇四川动物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新观点新学说...
  • 1篇第六届全国野...
  • 1篇野生动物生态...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被引量:20
2001年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曾治高钟文勤宋延龄巩会生王学杰王宽武
关键词:秦岭羚牛集群活动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被引量:4
2006年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巩会生曾治高高学斌梁启慧宋延龄
关键词:大熊猫食物资源佛坪自然保护区
圈养和迁地坡鹿释放早期的空间行为比较
2021年
重引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释放早期动物的运动特征对于提高重引入动物的生存率和种群重建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只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佩戴GPS项圈,研究分析迁地野生个体(3只)和圈养个体(2只)释放早期对新环境适应的运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的运动强度和扩散距离到第四个时期都显著增加,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持续增加的,说明圈养坡鹿释放后持续进行扩散探索。野生坡鹿的运动强度释放后没有显著变化,扩散距离到第三个时期显著减少,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减少的,说明野生坡鹿经过最初扩散以后返回到原初释放地。圈养坡鹿释放后每天的活动节律由白昼活动高峰模式转变到晨昏活动高峰模式;野生坡鹿释放后的活动节律一直是晨昏活动高峰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野生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比圈养个体更强。
王琦朱宜君颜文博余发升符运南曾治高
关键词:海南坡鹿
放牧压力条件下荒漠草原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被引量:16
2005年
在植物生长期 ,采用夹日法对放牧扰动下的祁连山北坡山地荒漠草地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度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放牧强度条件下 ,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受相应影响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减小 ,经 Whittaker的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 ,在相似性指数大于 0 .4的水平上 ,可把研究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分为被家畜啃食和未被家畜啃食 2个类群。
李俊生宋延龄王学志曾治高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小型哺乳动物放牧压力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被引量:50
2000年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5km2 ,平均 56 8km2 。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 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 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 2 6 9km2 、 1 9 5km2 、 2 2 1km2 和 1 1 1km2 ,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 ,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 6 3± 4 0km2 (n =1 9) ,占年均家域面积的 4 1 %~ 1 8 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亚成体F2的家域明显地大于成年个体的家域 ,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 ,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 ,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 ,但未见羚牛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宋延龄曾治高张坚王学杰巩会生王宽武
关键词:秦岭羚牛无线电遥测家域
海南坡鹿雌鹿的繁殖特征
<正>1998~1999年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8°48′,北纬19°05′)对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雌鹿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保护区鹿场内的25头半放养雌鹿和保护区...
宋延龄曾治高
文献传递
海南坡鹿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趋势预测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聂海燕宋延龄郑友风曾治高张琼符大亮
关键词:海南坡鹿生活史特征种群动态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被引量:14
2005年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 m以上、1000 m左右、450~700 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 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曾治高宋延龄麻应太王西峰吴逊涛解振锋邵建斌李春宁
关键词:兽类动物区系生态分布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鬣羚食性的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2002~2004年采用检查自然死亡个体的胃内容物和在野外直接观察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采食植物种类中的两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鬣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在38只死亡鬣羚的胃内容物和49个采食地中共记录到鬣羚采食的植物121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种,占食物种类的60%;草本38种(包括2种竹子),占31%;其余11种分别为藤本3种、苔藓和蕨类6种、菌类2种,占9%.鬣羚在夏季采食的植物种类最多,有92种;冬季采食的只有43种.植物的嫩枝和树叶是鬣羚的主要食物.在研究地区中,鬣羚和羚牛食物重叠比例超过30%,冬季重叠的比例高达48%.
宋延龄巩会生曾治高王学志朱乐赵纳勋
关键词:鬣羚食性佛坪自然保护区
海南大田保护区内赤麂的种群数量和特征被引量:2
2005年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
滕丽微刘振生宋延龄曾治高李善元林贤梅
关键词:种群数量赤麂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雌雄性比季雨林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