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静

作品数:9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患儿
  • 2篇新生儿
  • 2篇亚群
  • 2篇紫癜
  • 2篇细胞亚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亚群
  • 2篇关节炎
  • 2篇过敏
  • 2篇过敏性
  • 2篇过敏性紫癜
  • 2篇过敏性紫癜患...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点控制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红臀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作者

  • 9篇朱静
  • 5篇李晓忠
  • 3篇孙建新
  • 3篇毕玉娜
  • 2篇王丽峰
  • 2篇闵月
  • 2篇徐琴英
  • 2篇季正华
  • 2篇陈培珍
  • 1篇倪征
  • 1篇李建敏
  • 1篇封其华
  • 1篇胡佳
  • 1篇程江

传媒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苏州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医药高职教育...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1
  • 3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早产儿腹部按摩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早产儿腹部按摩仪,包括手柄和设置在手柄前端的按摩头,所述手柄前端设置有一安装槽,所述按摩头包括设置在安装槽内的转轴组件、设置在转轴组件下端的倒Y型连接座以及分别安装在倒Y型连接座的两个分支轴上并相对于...
朱静
文献传递
细胞免疫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08年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其免疫发病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目前的研究认为细胞免疫在JIA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均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细胞,在JIA慢性炎症的维持及关节损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朱静李晓忠
关键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细胞免疫
一种便于摆动的婴幼儿病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摆动的婴幼儿病床,包括床架、安装箱、床框、擒纵叉、固定块、第三转杆、第一电机、第一转杆、双带轮、第一皮带、擒纵轮、第一床板、支撑杆、螺纹套、第二螺纹杆、第二床板、第二链轮、摇篮、链条、第二电机、安...
鲍剑萍陈培珍朱静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61例住院HSP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3-CD19+、CD3-(CD16+56+)、CD19+CD23+水平,并与同期19例同龄健康儿童作对照;采用速率法应用HIT蛋白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53例HSP患儿血清IgA及其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速率法、应用OLYMPUSAU400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45例HSP患儿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应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S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CD3+CD4+、CD4+/CD8+、CD3-(CD16+56+)明显降低(Pa<0.05),CD3-CD19+、CD19+CD23+明显升高,CD3+、CD3+CD8+无显著性差异。血清IgA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r=0.224P>0.05),以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UmAlb/Cr)(mg/g)=30为界限,NAG以11.9U/L为界限,分别将淋巴细胞亚群分二组,结果显示UmAlb/Cr>30与≤30组比较,NAG>11.9与≤11.9组比较,CD19+CD23+均明显升高[(6.71±0.80)vs(5.78±0.46),(9.36±1.14)vs(5.44±0.50)Pa<0.05]。结论HSP急性期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活化的B淋巴细胞(CD19+CD23+)明显升高,并且其可能与肾损伤程度有一定关系。
孙建新毕玉娜朱静季正华封其华倪征程江徐琴英王丽峰闵月李晓忠
关键词:紫癜过敏性淋巴细胞亚群
佐剂性关节炎大鼠IL-23、IL-17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IL-23、IL-17及Th17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以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对策提供新的认识。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左后足跖底皮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模型组左后足跖底皮内注射0.1 ml完全弗氏佐剂。于造模后15 d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后,第21天处死大鼠,取踝关节组织,观察病理改变;收集血清并进行脾细胞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3、IL-17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左足即有肿胀,12~15 d左右出现右足爪继发性关节肿胀,并进行性加重,部分大鼠耳廓及尾部有关节炎小结出现。造模后21 d处死大鼠,关节病理切片可见增生性滑膜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L-23及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脾细胞上清液IL-2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HA刺激后模型组脾细胞上清液IL-2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模型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A刺激后模型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IL-23、IL-17是参与佐剂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与IL-23相关、产生IL-17的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佐剂性关节炎的慢性炎症过程。
朱静闵月王丽峰徐琴英李晓忠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白介素-23白介素-17
关键触发点控制结合分度差异化干预对新生儿红臀的预防效果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关键触发点控制结合分度差异化干预应用于预防新生儿红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红臀防护干预,观察组给予关键触发点控制结合分度差异化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红臀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干预1周后新生儿红臀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1周后红臀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周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键触发点控制结合分度差异化干预应用于预防新生儿红臀中,可显著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并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胡佳朱静
关键词:新生儿红臀
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调查与护理措施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39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有无窒息史与缺氧史、新生儿性别、是否母子血型不合、胎龄、排尿次数、出生体质量、母乳喂养频率、排出胎便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下降率及开奶时间等相关资料,其中132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作为发生组,262例未发生的作为未发生组,对影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母子血型不合、体质量下降率、窒息史与缺氧、排尿次数、母乳喂养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子血型不合、体质量下降率>7%、窒息史与缺氧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朱静陈培珍王健新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护理措施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19^+CD23^+细胞的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25例初发PNS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PNS患儿外周血中CD3^+、CD3^+CD8^+、CD4^+CD25^+、CD19^+CD23^+淋巴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而CD4^+/CD8^+比值及NK细胞则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体内T、B亚群细胞变化参与了PNS的发病过程,免疫调节细胞功能的紊乱亦是导致PNS发病的重要因素。
毕玉娜朱静孙建新季正华李建敏李晓忠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31
2008年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过敏情况。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5月收住的HSP患儿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7.6(3~14)岁。抽取HSP患儿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患儿血清14种食物变应原IgG水平。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分为4级:0:IgG〈0.05U/L为阴性,+:IgG0.05~0.10U/L为轻度敏感,++:IgG0.10~0.20U/L为中度敏感,+++:IgG〉0.20U/L为重度敏感。结果74例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其中57例结果阳性,阳性率达77.0%。1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24例(42.1%),2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6例(28.1%),3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2例(21.1%),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5例(8.7%)。食物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93.0%最高,其次是牛奶26.3%,大豆15.8%,西红柿14.0%,小麦、鳕鱼各12.3%,虾、蟹各8.8%,牛肉3.5%,玉米、大米各1.8%。结论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作为HSP患儿寻找食物过敏原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可指导HSP患儿的饮食。
朱静毕玉娜孙建新李晓忠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紫癜过敏性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