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壬媚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牙槽
  • 5篇牙槽突
  • 3篇牙槽突裂
  • 3篇保持器
  • 3篇SD大鼠
  • 3篇HAWLEY...
  • 2篇牙移动
  • 2篇支抗
  • 2篇植骨
  • 2篇缺损
  • 2篇种植支抗
  • 2篇自愈
  • 2篇骨缺损
  • 2篇CT评价
  • 1篇单侧
  • 1篇牙槽突裂植骨
  • 1篇牙合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腭裂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10篇李壬媚
  • 6篇陈振琦
  • 4篇许悦
  • 3篇刘广鹏
  • 3篇许晓岑
  • 3篇唐国华
  • 2篇吴军

传媒

  • 3篇第十次全国口...
  • 2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唇腭裂合并的单侧牙槽突裂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7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右侧上颌制备4mm×4mm×3mm的牙槽突裂,模拟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大鼠模型。根据术后骨缺损区的处理方式将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骨缺损区不予特殊处理)和实验组(骨缺损区予以骨蜡填塞),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4、8周时点分批处死后制备模型标本;利用显微CT(Micro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定量检测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MicroCT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在术后8周时点,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充填于缺损区,缺损区明显缩小;而实验组仅断端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区无明显缩小。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4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54.35%和16.53%,术后8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3.12%和29.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模拟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利用骨蜡填塞骨缺损区能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许悦陈振琦吴军李壬媚刘广鹏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
Hawley联合舌侧保持器和压膜式保持器的临床正畸保持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比较Hawley联合舌侧固定保持器和压膜式保持器的临床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正畸保持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刚结束的患者45例,随机给下颌戴用压膜式保持器(压膜式保持器组,25例)或联合保持器,即舌侧固定保持器配合夜间Hawley保持器(联合保持器组,20例)。每隔3个月复诊1次,记录矫治前、矫治结束时以及保持6个月和保持1年后的覆、覆盖及牙石指数。在模型上测量下颌牙扭转度、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下前牙不齐指数。采用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检验,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压膜式保持器组各测量项目在矫治后、保持6个月和保持1年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保持器组除牙石指数在保持6个月和1年后变化显著大于压膜式保持器组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1年内的损坏率,压膜式保持器和联合保持器分别是24%和20%,即成功率76%和80%,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压膜式保持器保持和舌侧固定保持器配合夜间Hawley保持器保持的1年随访效果均良好,但综合考虑患者依从性和保持器的可靠性,后者是较好的保持方式。
许晓岑李壬媚唐国华
关键词:HAWLEY保持器复发
不同时机牙移动对SD大鼠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价牙移动产生的功能性刺激对SD大鼠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影响,探讨植骨后牙移动的合适时机。方法:选择16只56天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已建立的外科诱导SD大鼠双侧牙槽突裂模型要求造裂,填塞骨蜡8周后,在双侧裂隙区同时植入大鼠自体髂骨松质骨,左侧为牙移动侧,分别在植骨后即刻、2周、4周、8周近中移动左侧第二磨牙进入植骨区,右侧为对照侧,第二磨牙不进行任何处理。加力牙移动4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icro-CT扫描标本,运用Mimics 10.01软件计算双侧植骨区骨量,采用SAS 9.0软件包对双侧植骨区骨量进行配对t检验,对双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各组的牙移动侧植骨区骨量均多于对照侧。0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差值为0.87mm3,无显著差异(P>0.05);2周组和4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分别为1.7mm3和1.77mm3,有显著差异(P<0.05);8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为3.47mm3,有显著差异(P<0.01),8周组两侧植骨区骨量差值的均数与0周组、2周组和4周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牙移动对植骨区的功能性刺激能抑制植骨区的骨吸收。植骨8周后的牙移动抑制植骨区移植骨吸收的作用最为明显。
李壬媚许悦陈振琦刘广鹏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牙移动骨改建MICRO-CT
运用种植支抗治疗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开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错畸形,是临床上矫治难度最大的错畸形之一。种植支抗以其体积小、患者使用舒适和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对于因牙槽骨过高或后牙过度萌出的开患者,种植体可以提供绝对支抗直立并压低磨牙,对于纠正开以及改善患者的侧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方法简单、不影响邻牙,也不存在患者依从性的问题。本文就种植支抗治疗开的适应证、诊断方法、临床应用、负面影响和疗效稳定性作一综述。
李壬媚陈振琦
关键词:种植支抗
运用种植支抗治疗开(牙合)的研究进展
开合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错颌畸形,是临床上矫治难度最大的错颌畸形之一.种植支抗以其体积小、患者使用舒适和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对于因牙槽骨过高或后牙过度萌出的开(牙合)患者,种植体可以提供绝...
李壬媚陈振琦
压膜式保持器与Hawley保持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08年
压膜式保持器和Hawley保持器是常用的两种活动式正畸保持器,两者在制作、临床应用、维护和使用方面各有优缺点。Hawley保持器制作相对复杂,体积大,但耐用、易调节;压膜式保持器制作简单,戴用舒适、美观,但易损坏。然而,最重要的是两者对不同错类型的保持效果也有差异,正畸医生应同时考虑矫治前后的牙列特征和患者的依从性,选择适合患者的保持器类型。
许晓岑李壬媚唐国华
关键词:HAWLEY保持器
SD大鼠人造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的显微CT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采用显微CT评价SD大鼠牙槽突不同大小骨缺损的自愈情况,为建立大鼠牙槽突裂标准缺损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2组,采用手术方法在大鼠右上颌建立3mm×3mm×2mm(A组)和4mm×4 mm×3mm(B组)的单侧牙槽突骨缺损。分别在手术后即刻、4周和8周处死取材。通过显微CT三维重建检测,定量分析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结果:4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80.42%,B组为54.35%;8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97.5%,B组为93.12%。2组标本的骨缺损在8周时均基本自愈。结论:显微CT可用于大鼠离体骨标本的骨量计算,2种不同大小的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无明显差别。
许悦陈振琦吴军李壬媚刘广鹏
关键词:牙槽突
SD大鼠人造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的显微CT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MicroCT技术评价SD大鼠牙槽突不同尺寸大小骨缺损的自愈情况,大鼠牙槽突骨缺损的自愈情况,为建立大鼠腭裂标准缺损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
陈振琦许悦李壬媚
Hawley保持器和压膜式保持器患者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比较患者对Hawley保持器和压膜式保持器的接受程度,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正畸保持器类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固定矫治刚结束的正畸患者24例,分别戴用压膜式保持器和Hawley保持器各2周,问卷调查两种保持器的接受程度,使用SAS软件作符号秩和检验(Signed rank sumtest)和Fisher’s确切检验(Fisher’s Exacttest),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患者每周/每天戴用两种保持器的时间无显著差异;压膜式保持器对发音的影响和异物感明显小于Hawley保持器(P<0.05),但患者对两种保持器的美观评价无明显差异。结论:压膜式保持器较Hawley保持器更易获得患者的接受,但使用压膜式保持器并不能增加患者戴用保持器的依从性,提示两种保持器均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以保证足够的保持时间。
许晓岑李壬媚唐国华
关键词:HAWLEY保持器依从性问卷调查
不同时机牙移动对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牙槽突裂植骨区骨的长期稳定与移植骨在植入后有否接受有效的功能刺激有重要关系,植骨后两侧邻近牙齿的移动对植骨区的功能刺激对植骨改建的影响及其移入的最佳时机尚未明确.本实验旨在阐明正畸牙移动这一功能刺激对植骨区骨改建的...
李壬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