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婷婷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旋毛虫
  • 2篇地理株
  • 2篇小鼠
  • 2篇ELISA
  • 2篇成囊前期幼虫
  • 1篇电泳
  • 1篇血清
  • 1篇同工酶
  • 1篇同工酶分析
  • 1篇凝胶
  • 1篇凝胶电泳
  • 1篇排泄-分泌抗...
  • 1篇消化法
  • 1篇镜检
  • 1篇镜检法
  • 1篇聚丙烯酰胺凝...
  • 1篇聚丙烯酰胺凝...
  • 1篇抗体
  • 1篇抗体水平
  • 1篇抗原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澍青医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李婷婷
  • 5篇崔晶
  • 5篇王中全
  • 2篇徐冬梅
  • 1篇李楠
  • 1篇毛福荣

传媒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5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方法将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每组分别感染-18℃保存不同时间的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及乡土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接种300条肌幼虫。感染后42d剖杀,将全身骨骼肌消化后收集肌幼虫,测定其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结果旋毛虫河南株-18℃保存0、6、12 h后的RCI分别为91.4、0.03及0(χ2=26.453,P<0.05),云南株-18℃保存0、6、12、24 h后的RCI分别为235.6、0.04、0.01及0(χ2=21.115,P<0.05);乡土旋毛虫-18℃保存0、6、12、24、48h后的RCI分别为34.6、26.8、21.9、10.8及7.4(F=8.505,P<0.05)。结论旋毛虫河南株与云南株对低温的抵抗力较低,-18℃分别保存12、24 h感染性已完全丧失;乡土旋毛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8℃保存48 h仍有较强的感染性。
李婷婷毛福荣崔晶李楠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地理株小鼠
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
2009年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12只昆明小鼠每只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1~28d每天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1d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33%(1/12),感染后14d、20d的抗体阳性率分别升至16.67%(2/12)与58.33%(7/12),感染后24d抗体阳性率达100%(12/12)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的28d。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与感染后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4,P<0.05);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F=177.427,P<0.05)。结论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感染小鼠全部检出抗旋毛虫抗体的时间为感染后24d。
李婷婷马素好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ELISA排泄-分泌抗原小鼠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方法将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只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将小鼠膈肌(即含9~16日龄的成囊前期幼虫)分别再喂饲10只小鼠:同时将贝氏法收集的9~16日龄的幼虫用灌胃法感染10只小鼠(每只300条)。感染后42 d将2种方法感染的小鼠剖杀,分别剪碎肌肉,人工消化后收集并计数旋毛虫肌幼虫。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的形态并测量其长度。结果旋毛虫9~12日龄幼虫2种方法感染的小鼠均未检获肌幼虫;13~16日龄幼虫膈肌喂饲法小鼠的感染率均为100%,幼虫灌胃法对小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40%和40%。幼虫日龄与喂饲法在感染小鼠后42d收集的肌幼虫数呈相关性(r=0.939,P<0.05)。旋毛虫9~16日龄幼虫长度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大,9日龄幼多呈腊肠状,未见虫体活幼;12日龄幼虫多呈卷曲状,可见缓慢蠕动;15日龄幼虫呈明显的卷曲状,幼虫周围已形成明显的囊包,可见虫体明显活动。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8d的成囊前期幼虫(13日龄)对新宿主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与长度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大。
李婷婷徐冬梅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
我国旋毛虫地理株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旋毛虫属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肌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酶(ME)、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LDH)进行分析,并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结果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的4种同工酶(SOD、ME、EST、GLDH)酶谱均与T1的相同。结论经4种同工酶分析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李婷婷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
2009年
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127=117.56,χ12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
徐冬梅李婷婷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镜检法消化法ELI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