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宁

作品数:1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乳腺
  • 9篇腺癌
  • 8篇乳腺癌
  • 5篇星状神经节
  • 5篇神经节
  • 4篇星状神经节阻...
  • 4篇乳腺癌术
  • 4篇乳腺癌术后
  • 4篇神经节阻滞
  • 4篇术后
  • 3篇疼痛
  • 3篇肿瘤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理
  • 2篇神经病理性
  • 2篇神经病理性疼...
  • 2篇生物学
  • 2篇巯基
  • 2篇胃癌
  • 2篇烯丙基

机构

  • 13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丰南区...
  • 1篇唐山中医医院

作者

  • 13篇李宁
  • 7篇蔡海峰
  • 7篇闫金银
  • 6篇孙志国
  • 6篇张扬
  • 5篇戴浩
  • 4篇刘殿臣
  • 3篇胡万宁
  • 3篇张娟
  • 3篇张景华
  • 3篇刘成军
  • 3篇路延芹
  • 3篇李骥
  • 2篇钟洪波
  • 2篇李青科
  • 2篇韩龙才
  • 2篇孙健
  • 2篇刘建荣
  • 2篇张于
  • 2篇李丁丁

传媒

  • 3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术后失眠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GB)治疗乳腺癌术后失眠症的效果,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d;对照组给予复方安神口服液(每晚睡前10mL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末各评定1次,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R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研究组为40.0%,对照组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癌术后失眠症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方安神口服液,且简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李宁蔡海峰孙志国赵雅婷戴浩张扬孙健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乳腺癌术后失眠症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蔡海峰刘殿臣闫金银潘荟丞刘建荣张扬路延芹李宁牛月星孙志国
该项研究针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系统治疗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动物实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技术手段与方法,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对比传统盲穿及彩超引导下神经节阻滞两种操作方式,观...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动物实验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与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化学性静脉炎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比超激光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与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化学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化学性静脉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A、B组。A组(73例)采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B组(75例)采用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治疗后,B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减低明显高于A组[(4.83±0.45)、(6.15±0.28)分,t=311.26、P〈0.01];总有效率B组明显高于A组(69.33%与50.68%,x2=5.4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SGB术治疗效果优于超激光疼痛治疗仪,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治疗的理想选择。
刘成军蔡海峰刘殿臣孙志国路延芹李宁张娟张扬戴浩
关键词: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阻滞化疗性静脉炎
蒜素衍生物对胃癌治疗作用的体内体外实验研究
闫金银李骥韩龙才胡万宁李宁刘越欣李青科
应用蒜素衍生物体内干预裸鼠胃癌模型和体外干预胃癌细胞,通过实验结果初步阐明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内容:1.体内干预裸鼠胃癌模型,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分析组织内瘤细胞形态改变、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及上述细胞信...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治疗肿瘤治疗分子生物学
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SAMC)对乳腺癌MCF-7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对乳腺癌MCF-7(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SAMC对MCF-7细胞进行干预作为观察组,同时设置给予普通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用结晶紫实验方法检测不同浓度SAMC干预下的细胞生长速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结晶紫实验结果提示SAMC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CF-7的生长速率(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细胞划痕实验检结果提示SAMC可减低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Transwell实验结果提示,100μg/mL SAMC处理后的MCF-7细胞,其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200μg/mL、300μg/mL SAMC处理后的MCF-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 SAMC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从而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
张于牛凤玲李宁张景华闫金银
关键词: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增殖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组(24例)和B.SGB组(24例),均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天;治疗后第4和8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结果两组患者经阻滞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疼痛程度缓解,第4周时VAS评分分别为(2.68±1.33)分(US.SGB组)和(3.31±1.27)分(B.SGB组),第8周时为(1.32±0.85)和(2.09±1.02)分,US.SGB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SGB组(4周:t=2.251,P=0.038;8周:t=1.971,P=0.029)。结论于超声引导下和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疼痛均有效;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成军蔡海峰刘殿臣刘延青孙志国李宁张娟张扬戴浩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星状神经节神经痛
乳腺癌磁共振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李骥闫金银李宁李丹丹孙秋原钟洪波彭飞李丁丁
该项目应用于乳腺癌的磁共振精准诊断,研究乳腺癌的磁共振征象与其细胞分子生物学因素的关系,有利于通过无创手段来检测、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从而更准确地在术前间接评价预后,指导治疗。研究表明基因及细胞因子的存在及其表达...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诊断分子生物学
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对裸鼠移植瘤肿瘤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SAMC)对裸鼠胃癌模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用裸鼠皮下胃癌SGC7901细胞注射法建立移植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模型鼠分为对照组、SAMC低剂量组、SAMC高剂量组、5-FU组,每组6只。干预处理21d后观察各组肿瘤大小并计算每组肿瘤的瘤重、抑制率、肿瘤微血管密度及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MC低剂量组、SAMC高剂量组、5-FU组移植肿瘤重量明显降低,抑瘤率分别为29.89%、51.85%和53.17%;微血管密度SAMC低剂量组、SAMC高剂量组、5-FU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1.78±7.49)%、(7.82±5.19)%、(7.91±4.37)%VS(16.21±8.52)%;凋亡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升高,SAMC低剂量组、SAMC高剂量组、5-FU组分别为(11.82±1.60)%、(14.93±1.68)%和(15.92±1.72)%VS(4.36±1.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VEGF表达量SAMC低剂量组、SAMC高剂量组、5-FU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平均光密度值(IOD)分别为11 240±1150、7 535±856、7 820±650 VS 18 500±1 522。结论 SAMC可明显抑制裸鼠原位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闫金银韩龙才李宁蔡海峰李青科张景华胡万宁
胃癌患者组织及血清中Periostin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Periost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唐山市中医医院确诊为胃腺癌的患者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及血清,同时选择6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标本。所有患者按病例临床因素分类,包括年龄、性别、TNM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eriostin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法检测胃癌患者及正常患者血清中Periostin蛋白的含量。结果 ELISA法检测发现胃癌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46.7±6.4 ng/ml,而健康人群的Periostin蛋白水平为23.1±4.5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4,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显示胃癌患者癌组织Periostin蛋白阳性率为(73.2±5.4)%,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33.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2,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64.9±6.3 ng/ml,Ⅰ~Ⅱ期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41.6±4.1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7,P<0.05);Periostin蛋白在Ⅲ~Ⅳ期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8%,Ⅰ~Ⅱ期患者阳性率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4,P<0.05);根据浸润程度分级:T3~T4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61.9±6.6 ng/ml,T1~T2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44.6±3.7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4,P<0.05);Periostin蛋白在T3~T4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6.2%,T1~T2患者阳性率为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8,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65.2±4.3 ng/ml,无转移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为42.6±3.2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P<0.05);Periostin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8%,无转移患者阳性率为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5)。结论 Periostin蛋白在胃癌患者组织及血清中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一定程度与病情呈正比,Periostin蛋白是一种可预测胃癌发生、病�
张科王晓光金志明李宁闫金银
关键词:胃腺癌免疫组化肿瘤浸润
磁共振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 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 DCIS 病例的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MRI平扫、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 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 DWI)扫描,并于后处理中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TIC)及测量感兴趣区的表现弥散系数( ADC)值。所有结果均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29例病例中,非肿块性(包括段样、线状、导管样及局灶性等)强化22例,肿块样强化7例。 TIC: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9例。 DWI扫描显示病变区域扩散受限,测得所有病灶感兴趣区ADC值范围在1行.03×10-3~1.38×10-3 mm2/s。结论乳腺MRI检查,在病变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ADC值,能够对大部分DCIS病例做出明确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李骥李宁钟洪波李丁丁史利红陈绪荣
关键词:导管乳腺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