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守军

作品数:93 被引量:562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1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8篇地层
  • 10篇古生物
  • 9篇地质
  • 9篇岩相
  • 9篇孢粉
  • 9篇古地理
  • 8篇岩相古地理
  • 8篇古地理研究
  • 8篇沉积相
  • 7篇石炭
  • 6篇盆地
  • 6篇孢粉组合
  • 5篇地层对比
  • 5篇地层划分
  • 5篇有孔虫
  • 5篇二叠世
  • 4篇地层学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史学

机构

  • 73篇山东科技大学
  • 24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南...
  • 7篇中化地质矿山...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山东省地质调...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山东胜利职业...
  • 2篇焦作工学院
  • 2篇山东省核工业...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作者

  • 93篇李守军
  • 33篇赵秀丽
  • 11篇贺淼
  • 9篇郑德顺
  • 8篇殷天涛
  • 8篇刘晓
  • 7篇徐凤琳
  • 7篇原丽媛
  • 7篇许超
  • 7篇刘强
  • 7篇张祥玉
  • 6篇王平丽
  • 6篇田臣龙
  • 6篇陈法彬
  • 5篇张卓
  • 5篇徐华
  • 5篇王秀静
  • 5篇王丽丽
  • 5篇章磊
  • 4篇李旭平

传媒

  • 19篇山东科技大学...
  • 7篇地质论评
  • 7篇石油大学学报...
  • 5篇中国地质教育
  • 4篇古地理学报
  • 4篇山东国土资源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层学杂志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测绘通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地球科学前沿...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质与勘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8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1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临朐古生物地史学山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0年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山东科技大学《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研组充分利用山旺的地质资源优势,在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将古生物、地层、古地理、构造等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赵秀丽李守军王平丽
关键词:古生物地史学山旺
山东省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18
1997年
对山东省中生代地层的研究表明: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发育较全,而断裂带以东的鲁东地区仅发育白垩纪地层;断裂带两侧中生代地层的化石组合、火山岩特点等都相差很大。本文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下-中侏罗纪,三台组归于中侏罗统,分水岭组暂归于上侏罗统,西洼组归于下白垩统;而将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青山组归于下白垩统,王氏组归于上白垩统。笔者废除使用蒙阴群(组)和汶南(亚)组,并建设将鲁北地区目前使用的“王氏组”废除。
李守军何文渊
关键词:中生代地层划分地层对比
Kelvin-Voigt黏弹介质地震波衰减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应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Kelvin-Viogt黏弹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介质的波阻抗和震源子波频率对地震波时频域衰减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波阻抗的降低和震源子波频率的增大,地震纵波振幅衰减加快,地震波高频成分能量快速衰减,低频成分能量衰减相对较弱,主频向低频偏移加快。
杨思通程久龙李守军赵为永
关键词:地震波数值模拟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10
2014年
对赤峰-开源断裂带以北、内蒙古贺根山以东的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地层学研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4个地层区11个地层分区;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在全区晚古生代建立了2个牙形刺带、9个■带、12个珊瑚带、16个腕足带、6个头足(含菊石)带、1个双壳带和7个植物带等共计53个生物带,其中前人建立42个带,此次新建11个带。根据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资料,结合同位素测年数据确立了各地层分区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建立了该区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打下基础。
李守军赵秀丽贺淼许超陈法彬杨犇原丽媛刘立群
关键词: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地层对比晚古生代
湖缘峡谷及其含油性被引量:8
2005年
在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控盆断裂的剧烈活动导致在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盆地的快速沉降,与湖盆边缘地形形成巨大高差。沿此边缘,经过早期阵发性洪水及河流的强烈下蚀,并不断向源侵蚀,在古断面上形成宽达数km,深达上km的深切谷,称之为湖缘峡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Y921峡谷即为湖缘峡谷,其现今形态为长7000m、宽3500m、深3500m、剖面呈“U”型的特征。古构造及古生物分析认为,在古新世至渐新世时期,陈南断层剧烈活动,使断层两侧形成较大的高差,在干旱、阵发性洪水侵蚀下逐渐形成Y921峡谷,并在其底部形成侵蚀面。孢粉分析认为,仅沙四上段沉积时期就有近1000m的高差。后期,随湖平面上升,峡谷逐渐充填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和部分二段地层,主要为辫状河粗碎屑砂砾岩、扇三角洲相交错层理砂岩和滨浅湖相泥岩、粉砂岩。这种峡谷的特点是短、宽、深,其充填模式主要为辫状河-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由于峡谷前缘为深湖相泥岩作为生油岩,陈南断层和峡谷内的冲刷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峡谷内砂砾岩作为储层,因此在峡谷内形成了多种非构造油气藏类型。
姜在兴杨伟利于雯泉王卫红李守军李丕龙张善文
关键词:断陷湖盆陡坡带含油性
一种多功能四季用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四季用椅,满足人们对椅子冬暖夏凉及按摩的要求。其包括:椅子、按摩仪、风扇、通风孔、加热装置及档位开关。其中,按摩仪安装在椅子背的上端,可按摩颈部;风扇安装在椅子背中,经通风孔吹风降温;加热装置安...
刘晓李守军刘坤刘强崔肖辉
文献传递
东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生产力是生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有机质的量。陆相古湖泊古生产力值高的地区一般能形成较好的烃源岩 ,古生产力值较低且不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地区则相反。借用古海洋学推导古生产力计算公式的方法 ,利用云南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沉积学和生物学资料 ,用 18个采样点的数据推导了用有机碳法计算湖泊古生产力的公式。用此公式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数百口井的古生产力值 ,绘制了东营凹陷沙三段沉积各时期的古生产力平面分布图 ,半深湖相或者半深湖与深湖相交界处古生产力值较高 ,湖盆边缘 (三角洲相或滨浅湖相 )古生产力值较低。图 2表 1参
刘惠民李守军郑德顺李学艳
关键词:古生产力东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
一种有孔虫和介形虫样品自动清洗过筛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孔虫和介形虫样品自动清洗过筛装置,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上设有进水管、出水管,进水管上设有单向进水阀,出水管上设有单向出水阀,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设备内部的过滤器,过滤器底部设有带有扇叶的搅拌器、搅拌...
张祥玉赵秀丽李守军章磊刘宝梅
文献传递
鲁北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探讨被引量:28
2003年
鲁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在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上都具有可对比性。鲁西南露头区古近纪地层及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对鲁北覆盖区古近纪古环境的恢复和沉积特征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对两个地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根据官庄群在鲁西南地区的沉积分布,发现了在晚白垩世至早始新世鲁西南盆地发生时间有从南向北、由东向西推迟的规律。通过对鲁西南和济阳坳陷沉积和断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以左旋剪切活动为主,派生了鲁西南和济阳坳陷NW向的断层;早始新世末期是一个构造转型期,鲁西南和济阳坳陷发育了近EW向的断层;中、晚始新世是郯庐断裂右旋剪切活动最强烈的时期,鲁西南和济阳坳陷发育了NE向断层。
李守军郑德顺蔡进功杨永红孙锡文杨品荣
关键词:地层郯庐断裂晚侏罗世早始新世晚白垩世
山东地区山西组地层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地区山西组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晚石炭世鲁西是由东南向西北海侵。太原组上部灰岩的顶界,山西组泥岩的底部形成于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
殷天涛李守军赵秀丽
关键词:地层特征山西组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