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 作品数:63 被引量:183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CRISPR基因分型及地区分布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对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做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SIPR)基因分型和地区分布研究,为四川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32株鼠疫菌培养和提取核酸,应用3对CRISPR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确定四川省鼠疫菌的CRSIPR基因型。结果 132株鼠疫菌共发现17种spacer,包括YPa 9种、YPb 5种、YPc 3种,新发现的1种space阵列。所有鼠疫菌株被分为2个CRISPR基因簇(Cc3′,Ca7),3个基因型(37′型、22型和sc01型)。其中石渠县青海田鼠型菌株基因型为37′型,石渠县人间鼠疫的菌株为22型,德格县旱獭型菌株基因型为22型,巴塘县、理塘县、雅江县和新龙县旱獭菌株基因型为sc01型。结论四川省鼠疫菌菌株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
- 祁腾梁莹李伟杨军罗隆泽段风刚汪立茂李帆金忠强谭文明谢飞王宏刀吉刘建曾林子廖虹瑜雷高鹏
- 关键词:鼠疫CRISPR分子分型
- 甘孜州318国道鼠疫疫源地施工人员感染风险调查分析
- 2019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境内318国道沿线疫源地施工人员对鼠疫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施工工人居住环境中的鼠群密度以及带菌水平。方法对理塘、巴塘、雅江3个现鼠疫疫源县境内的318国道沿线疫源地施工队按照行政村分段,并进行系统抽样,再对抽取施工队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对抽取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对所获动物材料443份进行细菌学检验,分离到鼠疫菌46株,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检出鼠疫菌32株,占全部分菌数的70%;采集到牧犬、藏系绵羊、旱獭等动物血清523份,其中阳性血清38份,最低滴度为1:640,最高滴度为1:40 960;采用不同生境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平均旱獭密度0.90只/ha; 5 m夹线法共捕鼠56只,总捕获率7.33%;对捕获的197只旱獭进行体蚤梳捡,染蚤率88%,蚤指数4.72,获蚤930只,主要以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和指形盖蚤为主。调查施工人员335人,平均年龄38 y(最小18 y,最大68 y),以男性(83%)、汉族(78%)为主,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142人,42%)和小学(98人,29%)。外来务工人员数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5%,务工时间主要以4个月以上(占全部对象34%)和一个月以内(占全部对象26%)为主;90%调查对象无正规建筑公司推荐或组织,长期以小工程队形式存在,人员配备15~20人。335名调查对象中,知晓鼠疫传播基础知识知的有81人(占全部对象24%);81人中对鼠疫"三报、三不"知晓仅22人,且正确回答率为占全部对象5%;58%调查对象居住方式以帐篷为主,其中地铺占63%,简易床占29%; 90%调查对象施工环境主要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各施工队均未配备医务人员,也无相应伤口消毒、处置医疗用品。81%调查对象午休期间在草场睡觉;71%调查对象在工作结束后洗手;61%调查对象表示在施工期间未从事捕猎行为,并愿意去听相关鼠疫知识的讲解;34%调查对象愿意在发现病死动物后上报,但其中94%的人不知道疫情正确上报
- 吴朝学李帆金忠强吕强
- 关键词:鼠疫施工人员
- 基于历史认知的鼠疫防控风险沟通被引量:2
- 2021年
- 风险沟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也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的基本卫生应急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过往鼠疫流行及公众对鼠疫的舆情反应认知特点,探讨实际可行的鼠疫风险沟通策略,正确引导舆论,使公众及时获取疫情风险信息并积极参与沟通互动,为增强鼠疫风险沟通效果、提高鼠疫综合防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 魏荣杰李帆吴朝学张瑶祝小平杨长虹
- 关键词:鼠疫风险沟通
- 2018-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2020年四川省布病报告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人间布病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人群、时间、地区分布)和个案调查资料(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8-2020年四川省共报告布病病例3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23/10万。在309例布病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4∶1.0(218∶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占79.9%(247/30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1.8%(160/309)。全年各月均有布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3-8月,占总病例数的72.5%(224/309)。2018-2020年四川省21个市(自治州)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累计发病数前5位的市(自治州)依次为成都、凉山、自贡、内江、泸州,合计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0.5%(187/309)。在309例布病报告病例中,完成个案调查279例,其中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触史者258例,占92.5%;接触牲畜种类均为羊;传播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占88.5%(247/279);传播途径主要为养羊(50.2%,140/279)、屠宰羊(18.6%,52/279)、卖羊肉或羊肉餐馆切割羊产品(11.1%,31/279);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和肌肉及关节酸痛,分别占91.4%(255/279)、89.2%(249/279)、80.3%(224/279)和65.2%(182/279)。结论四川省布病疫情呈扩散加重趋势,春夏季流行。布病病例以散养羊农户高发,直接接触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相关部门应加强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的防控工作,以控制布病疫情发生。
- 罗春花刘思彤袁珩汪立茂李帆吴朝学刘伦光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 2015—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点职业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布病职业人群感染现况及监测点的代表性,为今后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设置固定布病监测点,每年在流行季节,对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职业人群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血清学监测阳性率在0.91%~2.63%之间,总阳性率1.71%(175/10249),其中新发病例占7.43%,占同期四川省报告发病数的2.44%,隐性感染者占92.00%。不同年份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4,P<0.001)。稻城县连续6年未监测到阳性。男性高于女性(χ^(2)=24.71,P<0.001)。农区阳性率大于牧区(χ^(2)=22.88,P<0.001),牧区阳性率大于半农半牧区(χ^(2)=20.57,P<0.001)。不同年龄段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6,P<0.001),40~60岁组的血检阳性率最高(2.25%)。不同职业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9,P=0.002)。兽医、屠宰、饲养群体感染率均较高。血检阳性率与报告发病率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90,P=0.719)。结论四川省职业人群布病感染率在二类地区处于中间水平,男性比女性易感,暴露风险大的工种易感,有些监测点代表性较差,将调整监测点。
- 罗春花袁珩李帆曾林子廖虹瑜李文博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
- 2017年四川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17年四川省H7N9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禽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2017年报告的38例H7N9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下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使用Excel 2007、Epi Data 3. 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2017年首次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共确诊3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死亡19例,病死率为50%;病例分布于12市(州)、20县(市、区)。首例病例报告于2017-01-24,末例病例报告于2017-06-20,发病高峰集中于4月,占发病总数50%。男性26例,女性12例,男女性别比为2. 17∶1。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82岁,年龄中位数60岁,平均年龄60. 6岁。职业以农民为主(26例)占69. 42%,其次为商贩(5例)占13. 16%。37例有明确禽类暴露史。首诊为村医或个体医生的21例,占55. 3%。从12例病家外环境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结论四川省H7N9禽流感疫情表现为多点连片发生,传播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病例以农村中老年为主,首诊多选村医或个体医生,应加强禽流感防控知识针对性宣传,使有禽类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症状者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重症、死亡病例发生。家养禽或活禽市场暴露为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发生疫情后采取关闭活禽市场,严控活禽转运、休市等措施能有效降低人群感染H7N9禽流感的风险。
- 周兴余祝小平刘伦光刘学成康殿巨汪立茂曾义学李帆吴朝学吕强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2007-2009年四川省旱獭鼠疫流行病学监测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7-2009年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态势,为四川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结果2007-2009年调查发现:每个年度均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流行;发现染疫动物3种,包括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和藏系绵羊;分离鼠疫菌25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9份、旱獭血清最高滴度1∶1024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28份、旱獭最高滴度1∶409600;发现蚤类4科10属11种,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结论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呈连续流行态势。
- 汪立茂毛素玲杨长虹祝小平李帆吴朝学刘谊祁腾岳琪王宏罗志丹巴段勇军泽仁桑珠黄建忠
- 关键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动物病
- 巴塘县为四川省又一旱獭鼠疫疫源县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巴塘县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四川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应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巴塘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巴塘县采集相关动物标本,细菌检测动物材料31份,从1只自毙旱獭中分离鼠疫杆菌1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动物血清72份,其中旱獭血清20份、犬血清52份,从牧犬血清中检出阳性10份,阳性率19.23%,滴度为1∶160~40 960。结论巴塘县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 汪立茂祁腾杨军罗志丹巴祝小平刘伦光刘启胜段凤刚刘建陈建康王鹏扎西多吉李帆吴朝学吴建林
-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
- 2017—2021年江油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江油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专报系统收集基本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江油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登记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ɑ设为0.05。结果 2017—2021年江油市结核病专报系统共登记报告2 183例肺结核患者,年均登记率为50.93/10万,登记率5年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86.49,P<0.001);不同月份之间均有肺结核患者报告,1月和3月季节指数最高,总体为冬春季登记患者数较多,夏秋季逐渐下降;城区及周边片区的登记率比北部山区片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3,P<0.001);男性肺结核登记率是女性的2.6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37,P<0.001);病例数随年龄段总体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登记报告病例总数的77.97%。结论 江油市肺结核登记率逐年下降,仍需加强重点人群筛查和防控。
- 陈刚李帆曹婕刘平
- 关键词:肺结核登记率流行病学特征
- 攀枝花市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鼠疫自然疫源地情况,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12月采用笼(夹)捕法捕获小兽,对捕获动物及蚤类进行鉴定,检材分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和胶体金试验检测鼠疫F1抗原及抗体;采集犬、猫、猪等指示动物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共捕获小兽192只,隶属3目3科10种,捕获率为4.14%,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8.96%(94/192);5种小兽25只染蚤,获蚤71匹,隶属5科5属6种,染蚤率为13.02%,蚤指数0.37,室内以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占98.46%(64/65),室外以不等单蚤为优势种,占83.33%(5/6);采集指示动物血清283份,阳性31份(犬28份、猫2份、猪1份),阳性率为10.95%;回顾性调查表明无鼠疫及疑似鼠疫疫情发生的可能,96.77%指示动物(血清学阳性)为本地饲养,以拴(圈)养为主(83.87%)。结论攀枝花市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等与相邻的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类似,结合鼠疫阳性抗体分布情况,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和鼠疫疫情。
- 陈祖华李帆段兴德赵文红洪梅刘伦光汪立茂祁腾金忠强陈鑫莹沈来红唐刚黄进封正娟张金太刘红旗
- 关键词: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