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心释

作品数:60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文学
  • 1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8篇诗歌
  • 20篇语言
  • 15篇当代诗
  • 14篇当代诗歌
  • 9篇语言学
  • 8篇诗学
  • 7篇现代诗
  • 6篇平话
  • 6篇文学
  • 6篇符号学
  • 5篇语象
  • 4篇隐喻
  • 4篇语言接触
  • 4篇壮语
  • 4篇汉语
  • 3篇修辞
  • 3篇叙事
  • 3篇叙事性
  • 3篇语言观
  • 3篇诗歌语言

机构

  • 40篇西南大学
  • 14篇广西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54篇李心释
  • 6篇姜永琢
  • 1篇吕军伟
  • 1篇宋宁刚
  • 1篇周瓒
  • 1篇张洁宇

传媒

  • 5篇福建论坛(人...
  • 5篇江汉学术
  • 4篇甘肃社会科学
  • 4篇南京理工大学...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广西大学学报...
  • 3篇扬子江(评论...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南方文坛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诗歌月刊
  • 2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汉语学习
  • 1篇文艺争鸣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诗刊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与非诗的界限问题被引量:1
2022年
诗与非诗的区分谈的不是诗与文的区分,而是一个在诗歌范围内讨论的问题。非诗是诗里的异质因素,它影响到诗的合法性或诗的纯度。在极端情形下,即一首诗里的非诗因素过多,会被视为坏诗或者伪诗,只是徒然具有诗的形式。如何判定诗里的诗因素与非诗因素?其界限在哪里?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共时层面的非诗因素的诗化可能性,或诗与非诗的兼容度;一个是历时层面的非诗因素成为合法诗因素的过程。关于诗与非诗的争论,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皆发生过,本文只讨论中国本土尤其是新诗出现以后诗与非诗的界限问题。
李心释
关键词:诗歌史诗化合法性
基于《手稿》的索绪尔学说新阐释——以langage、langue和parole为例
2016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巴黎1916年)以及三次教程笔记,严格说来都是索绪尔思想的间接来源,与1996年发现的《普通语言学》初稿手稿有较多重大出入。自《手稿》、《第三度教程》及其它相关研究资料译入国内后,重新阐释与检讨我们曾经所理解的索绪尔思想有重要意义。《手稿》显示,学界对langage、langue和parole这三个术语存在明显的误读,Langage指人类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能力运用形式,一种创造可能世界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符号化能力,langue和parole则是langage的双重性,langue是langage的惰性形态,Parole在langage中的作用是消除惰性,将之恢复为具有能动、任意性特征的语言。
姜永琢李心释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语言观
当代诗歌的语言策略批判被引量:1
2009年
从网络诗歌和纸质诗歌出版物来看,当代诗歌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是旺盛的,然而我们看到,这种生命力最显著的特征是语词的前所未有的繁殖力,'他们试图用语词去挽留一个思想日渐单薄的时代'①。
李心释
关键词:当代诗歌语言策略语词汉语诗歌网络诗歌语言符号
仪式(组诗)
2019年
李心释
论当代诗歌中的反隐喻现象
2015年
"反隐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诗歌出现的新特征,表现为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使用隐喻等修辞,使诗歌在接近现实、意识的状态中恢复语言的创造性。西方反隐喻诗歌一方面表现为客观化写作,将大量生活元素融入诗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意识流写作,使词语在流动的语言中消解掉固定意涵。而在中国,上海诗人王小龙在80年代中期针对朦胧诗的弊端践行了"反对意象化"的写作,是中国反隐喻的先声。90年代的于坚、韩东继续在反隐喻的道路探索,并丰富了反隐喻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追溯诗歌中反隐喻产生的源流,对比中外反隐喻观的差异,再结合具体诗歌,阐释反隐喻背后语言观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母一娜李心释
关键词:后现代诗歌隐喻中外诗歌
理论修辞学问题断想--兼论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的贡献
2023年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李心释
关键词:语言语用学
聚合、等值与张力:诗歌的空间语法被引量:6
2017年
现代诗学区分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依靠的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二者分别对应于空间语法与时间语法。空间语法的形式为叶尔姆斯列夫的"内容形式",空间为拓扑空间,机制为聚合关系或等值投射。雅柯布森的学说奠定了诗歌空间语法研究的基础,诗歌的功能将等值原则从具有空间性质的聚合(选择)轴投射到具有时间性质的组合轴,即诗歌的语言通过空间中的相当关系达到组合。诗歌空间在语义层面体现为张力,张力的形成在于聚合要素的共现,聚合轴主导型的语言才使诗歌有了内在的自由创造特征。
李心释
关键词:现代诗学诗歌
当代诗歌叙事性的维度被引量:1
2016年
叙事转向是当代汉语诗歌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当代诗歌叙事性存在三个维度,一是叙事与抒情之间的推搡,叙事与抒情并不对立,叙事转向既使诗歌摆脱了以往抒情手段之单调问题,又拓展了情感表达的可选择空间;二是如何介入现实,叙事转向使诗歌回归现实生活,承担起诗歌在生活中应有的责任;三是对话及可能性,相对于单纯的抒情诗的独白口吻,叙事性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叙事的容量与可能性要比前者大得多,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综合创造。
李心释
关键词:当代诗歌叙事抒情
李心释的诗
2011年
李心释
关键词:头颅树叶泥土指尖
当代诗歌“及物写作”的可能性及误区被引量:2
2019年
及物写作与不及物写作的区分来自语言学术语的转化,前者是为某种东西而写的写作,后者是语言的生产成为写作本身目的的写作。中国当代诗歌一度盛行及物写作,却对其限度认识不足。及物写作是从语言的功能视角获得的写作理念,"红色写作"与介入诗歌写作都具有功能性本质,而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写作在现代意义上更多地指向不及物。当代诗歌写作的误区在于,将及物写作与不及物写作对立起来,并赋予及物写作以道德上的优越性。事实上,强调不及物或及物都是人对写作的人为干预,语言有自述与他述的功能之分,分别显示了不及物写作与及物写作的限度。及物写作反映了当代诗歌介入现实的强烈愿望,但与现实无关,仅与诗歌语言的运行方向有关,及物性只在语言指称现实的表层上有效,而诗意的生成必然是不及物的。
李心释
关键词:不及物当代诗歌语言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