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昕蕾

作品数:48 被引量:331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政治法律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能源
  • 13篇气候治理
  • 12篇全球气候治理
  • 10篇气候
  • 8篇清洁能源
  • 7篇
  • 6篇能源转型
  • 6篇外交
  • 5篇生态
  • 5篇共同体
  • 4篇生态文明
  • 4篇一带一路
  • 3篇能源安全
  • 3篇能源合作
  • 3篇能源外交
  • 3篇欧盟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清洁能源合作
  • 3篇主义
  • 3篇网络

机构

  • 47篇山东大学
  • 5篇柏林自由大学
  • 2篇上海国际问题...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杜伦大学
  • 1篇国网山东省电...

作者

  • 48篇李昕蕾
  • 3篇任向荣
  • 2篇于宏源
  • 1篇刘昌明
  • 1篇赵婷
  • 1篇李慧明
  • 1篇宋天阳
  • 1篇王彬彬

传媒

  • 4篇国际展望
  • 3篇当代世界
  • 3篇国际论坛
  • 3篇社会科学
  • 3篇太平洋学报
  • 3篇鄱阳湖学刊
  • 2篇国际观察
  • 2篇东南亚纵横
  • 2篇东北亚论坛
  • 2篇当代世界社会...
  • 2篇欧洲研究
  • 2篇外交评论(外...
  • 2篇复旦国际关系...
  • 2篇国家治理
  • 1篇人民论坛
  • 1篇中国生态文明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洋问题研究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年份

  • 8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迁中的地区环境治理——以东盟环境合作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制度安排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演变,其标志性的事件包括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及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在关注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人们不能忽视的现实就是,一个地区内的生态环境变化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环境治理这一概念本身就侧重生态区域的理念,人类虽日益意识到全球性环境难题,但所见证和参与的大多数环境行动大都是地方化的。
李昕蕾
关键词:全球环境治理环境合作生态环境变化环境问题
跨国城市网络的实验主义治理研究--以欧洲跨国城市网络中的气候治理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实验主义治理是有别于大多边主义治理模式的新型多元主义治理模式,强调治理的网络弹性、知识创新性和实验回归性。本文以跨国城市网络为研究主体,对跨国城市网络中的实验主义治理逻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为全球实验主义治理的滥觞之地,欧盟开放式协调及多层治理模式推动了跨国城市网络的发展。通过比较四个欧洲跨国城市网络在气候治理中的表现,本文认为跨国城市网络的整体治理路径符合实验主义治理的基本逻辑假设。其中内部治理(信息交流、基准设定)和内外交汇式治理(项目合作、网络调解)促进了网络内部的实验创新性,为城市网络的实验创新和经验扩散提供了各种治理资源。外部治理(对外影响、相互依赖)和内外部交汇式治理开拓了实验治理的反馈渠道,有助于提升城市网络在欧盟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特别是促进政策评估的科学性以及政策框架目标的定期修订。而且,根植于欧盟的地区深入性网络比全球和地区号召性网络在实验主义治理上更具优势,全球深入性网络的治理成效则介于两者之间。
李昕蕾宋天阳
过程研究纬度下的全球性城市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探析--以中国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的构建和分析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全球城市理论的研究范式呈现出空间网络化、主动性认知转向和外交功能性聚焦等发展趋势,但是这一范式变迁还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实践模式,基本反映了对全球城市及其资源流动和配置的"结构性"研究。随着世界权力体系的变迁和地缘经济版图的演进,全球城市格局发生了新的调整,即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性城市拥有更为强劲的增长动力,日益成长为重要的全球性城市。这需要我们从"过程性"研究纬度重新审视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时间的社会性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建构作用,"过程纬度"为全球城市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种动力机制,为城市进化过程提供了动态性诠释。对于全球城市发展的过程性研究,首先需要突破既有的"结构性"城市指标体系。因此,基于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通过多元指标设置来衡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边界,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对外交往活力的过程性研究。通过对中国排名前十的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描述和比较,旨在用量化方式回答如何基于过程纬度来分析中国城市对外交往的内涵以及衡量形式,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如何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和城市发展活力提供软性的政策指导路径。
于宏源李昕蕾
跨越传统理论范式的历史释读——评析《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2008年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作为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并在此之后重回哈佛,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现为该院荣誉教授。2005年约瑟夫·奈被评为美国国际关系领域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李昕蕾
关键词:释读美国学者自由主义学派助理国防部长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知识供给与话语权竞争——以中国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塑造为例被引量:19
2019年
"科学共识"其实是一种"非中性"知识框定过程,不同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知识塑造能力决定其能否在话语权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欧美西方国家凭借其对气候知识生产和科学评估的结构性主导权,在科学与政治的互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加剧了"南北分割"下的话语不平等与治理合法性赤字。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中影响权重和治理诉求的不断提高,中国亟需在气候治理共有知识的塑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作用,从知识供给角度提升知识权威和话语影响力。从知识供给视角分析气候话语权的塑造,意味着不能仅仅关注气候知识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关注相应的影响策略和话语传播能力。通过评估中国气候研究对于IPCC第五份报告的话语塑造,可以看出中国在气候知识供给中的话语合法化、话语公共化和话语有效化均有待提升。鉴于IPCC第六份评估报告的撰写已进入关键性阶段,中国应该把握通过自身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建构的重要机会窗口期,提升话语生产质量,通过议程设置和议程管理等推进话语的制度化嵌入,优化传播机制、拓展平台,以增强话语的规范扩散和受众接纳度,更有效地影响国际层面的共有知识生产,强化在全球气候科学评估中的知识输入和规范塑造,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政治中的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力。
李昕蕾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现实挑战与战略选择被引量:1
2015年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环境"与"发展"之间可以呈现一种双赢的共生性关系,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的环境友好政策和技术革新可以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生态理性原则。基于此的能源绿色转型,意味着以利用新能源和低碳环保技术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以一种轻量化、生态化、高效化的路径替代传统的高排放能源依赖格局。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总结了山东省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大省,山东省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遇到的现实挑战。最后结合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探讨了山东省能源结构绿化的战略选择和优化路径。
李昕蕾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环境政治
生态现代化:全球环境革新竞争中的战略选择被引量:4
2010年
生态现代化——可以理解为系统性的生态革新与扩散——迄今为止体现着环境改善的最大潜能。一般而言,现代化和革新竞争的市场逻辑以及全球性环境需要的市场潜力,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而最近出现的另外两个因素则构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促动性因素:一是明智的环境管治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二是全球环境治理行为体架构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污染企业的风险扩大,并因此产生促进其生态革新的压力。尽管有这些有利的框架条件,但是生态现代化战略仍然存在一些内在的局限,这些局限包括:市场化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经济增长("N型曲线"困境)以及"生态现代化失利者"的强力抵制抵消了渐进的环境改善。在这种背景下,环境问题的结构性解决似乎不可或缺。基于此,生态革新应该以管理的转型或环境政策的生态化结构性转变为支撑,后者具有创造性且影响深远,但应该力求避免"创造性破坏"的出现。
马丁.耶内克李慧明李昕蕾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全球海洋环境危机治理:机制演进、复合困境与优化路径被引量:7
2022年
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发生的频度与烈度不断上升,其强破坏性、难预测性、跨国扩散性和连带性等特点,导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需要从全球层面开展危机合作与治理协调。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可分为灾害性、生态性和资源性三类,面对各类新型海洋环境危机的出现,治理规范与国际标准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海洋环境危机治理已成为全球规则竞争的焦点。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开发国际海底步伐加快、南北国家危机应对能力差距拉大等都使全球海洋环境安全管理陷入复合困境,凸显为危机系统纽带性与治理碎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南北协同与技术博弈等一系列矛盾。建筑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持续加强参与全球海洋环境危机治理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危机治理新领域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以最终建立系统性、长效性的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协作机制。
李昕蕾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安全
国际气候能源治理新态势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径
2022年
在“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能源治理呈现出新态势:全球气候危机共识下国际气候安全治理诉求上升,全球气候能源治理联动密切但绿色复苏之路艰难,碳中和背景下各国通过清洁创新推动净零排放的趋势加强。基于此,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实践行动的中流砥柱,中国在稳步推进国内双碳目标的同时提供更多绿色行动国际方案,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与大国协调,将全球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嵌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李昕蕾李昕蕾
关键词:能源转型
全球清洁能源关键矿产竞争新态势——基于绿色化与数字化双重转型视角的分析
2023年
目前,全球绿色化与数字化双重转型态势加速各国向矿产密集型能源系统转变,关键矿产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战略性角色。随着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清洁能源转型、数字信息科技革命和绿色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挺进,关键矿产资源已成为全球主要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领域:地缘布局角力明显,贸易保守主义抬头,议题过度安全化与阵营化,形成了与数字信息技术紧密捆绑的全产业链竞争趋势。中国作为清洁能源装机和绿色投资大国,亟待在双重转型中全面提升关键矿产安全保障能力,如建构清洁能源关键矿产的风险预警与国家储备能力,提升关键矿产全产业链布局中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强化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关键矿产资源外交能力。
李昕蕾
关键词:清洁能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