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清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性状
  • 5篇水稻
  • 5篇QTL分析
  • 2篇稻株
  • 2篇数量性状
  • 2篇株型
  • 2篇相关性状
  • 1篇倒伏
  • 1篇倒伏指数
  • 1篇性状基因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水稻株型
  • 1篇穗长
  • 1篇穗型
  • 1篇株高
  • 1篇株型性状

机构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6篇李清
  • 6篇王嘉宇
  • 4篇刘进
  • 4篇徐正进
  • 3篇姚晓云
  • 3篇杨贤莉
  • 3篇张宇
  • 3篇任春元
  • 2篇杨生龙
  • 2篇许娜
  • 1篇陈温福
  • 1篇荆彦辉
  • 1篇姜树坤
  • 1篇张玲
  • 1篇李晓楠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每穴苗数对北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2012-2013年以少蘖粳Ri22和沈农265为试验材料,研究每穴苗数对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少蘖粳Ri22和沈农265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及总干物重均随每穴苗数增加而增加,茎鞘和叶片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随每穴苗数的增加而降低;(2)少蘖粳Ri22和沈农265各节间抗折力均表现为每穴2苗<4苗<6苗,各节间倒伏指数均表现为每穴2苗<4苗<6苗,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少蘖粳Ri22和沈农265有效穗数随每穴苗数增加而显著增多,每穗粒数随每穴苗数增加而显著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4)少蘖粳Ri22和沈农265的产量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为了实现高产与抗倒能力的统一,少蘖粳 Ri22在沈阳地区种植适宜苗数为每穴2~4苗,而沈农265则可以适当密植。
许娜王嘉宇李清杨贤莉刘遵奇荆彦辉徐正进
关键词:粳稻理想株型干物质倒伏指数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以南方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泸恢99和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对株型性状(株高、穗长、分蘖和叶片性状)进行不同环境下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共检测到39个相关QTL,分布在水稻第1、第2、第3、第6、第7、第8和第9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0~16.90之间,有11个QTL能在两年中被检测到。株型相关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主要分布于第1、第6和第9染色体上,这可能与株型性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关。其中,在第9染色体上RM3700B–RM7424区间存在1个QTL簇,含4个QTL,即qPH9、qPL9、qFLL9和qSLL9,这4个QTL在2年中均被检测到。此外,进一步鉴定出5个能稳定表达的QTL,其中,qPH8、qFLW6和qSLW6效应较大。这些信息综合反映了株型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株型性状的遗传基础。
张玲李晓楠王伟杨生龙李清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株型性状QTL分析
不同年份水稻粒形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分析粒形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本研究以Sasanishiki/Habataki//Sasanishiki///Sasanishiki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重复试验,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粒长、粒宽、粒厚等4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共检测到20个粒形QTLs,分布在第2、3、4、5、7、11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目在4~7之间。研究发现有4个QTL-q GW3a、q GW3b、q LWR3和q GT2能在3年中能被重复检测到;有5个QTL-q GL2、q GL7、q GW2、q GW12和q LWR2被检测到2次。这些高重复性的稳定QTL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粒形QTL在第2、3(2)和7号染色体上呈簇分布。此外,试验检测到3个新的QTL位点GT3、GT7和GT11,这反映出粒形遗传的复杂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粒形性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刘进李清张宇任春元杨贤莉姚晓云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粒形数量性状位点
水稻叶片性状QTL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以粳稻Sasanishiki和籼稻Habataki杂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叶片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4个QTL,包括叶长、叶宽、叶面积的QTL各3个和叶厚QTL 5个,分布在第1,2,5,6,7,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在8.65%~24.45%之间。在第6号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QTL聚集区段(R566B-R1888),该区段存在着同时控制剑叶和倒二叶叶宽及叶面积的位点,贡献率均超过16.00%。相关分析表明,叶长、叶宽与叶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厚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叶片厚度的QTL位点与控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并不在相同或相近区段,可见,叶厚发育机制与叶片其他性状发育机制相关性较小。
刘进姚晓云李清张宇任春元王嘉宇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叶片性状
水稻程氏指数相关性状QTL分析
2014年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籼22份,占25.9%;偏粳48份,占56.5%;典粳13份,占15.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ICIM)法对程式指数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与程氏指数相关QTL,分布在第1,2,3,4,6,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61~19.17,单一位点贡献率为5.8%~46.8%,其中共有6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0%.
张宇任春元许娜刘进李清杨贤莉王嘉宇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水稻籼粳分类程氏指数QTL
不同环境下水稻株高和穗长的QTL分析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水稻株高和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选育长穗大粒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将对水稻的增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株高和穗长进行多环境QTL分析,鉴定稳定表达的株高和穗长的主效QTL,增加对株高和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为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以辽宁省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云南省的地方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3.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多环境条件下(沈阳,2011;海南,2012年;沈阳,2013年)对株高和穗长进行QTL分析;其次,基于上面定位的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和水稻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在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可靠性;最后,采用主效QTL-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of Major QTL)对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分析,进一步缩小目标QTL的区间范围。【结果】在3种环境条件下,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株高和穗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在RILs群体中,株高和穗长存在较大幅度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这表明株高和穗长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9个与株高和穗长相关的QTL,包括5个株高QTL,分布于第6、7、9和12染色体上,LOD介于2.67—19.39,加性效应值在-17.68—2.90,单个QTL贡献率为4.25%—37.35%;4个穗长QTL,分布于第6、7和9染色体上,LOD介于3.57—23.18,加性效应值在-3.22—1.42,单个QTL贡献率为11.30%—61.62%。有5个QTL被单独检测到,仅有4个QTL能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L9a和q PH9能在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而位于第7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H7和q PL7b分别能在2种或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同时,依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和Gramene�
姚晓云李清刘进姜树坤杨生龙王嘉宇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株高穗长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