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滋聪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双能量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结节
  • 2篇颈部
  • 2篇肺炎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定位针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形态学

机构

  • 13篇江西省人民医...
  • 2篇丰县人民医院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 1篇萍乡市人民医...
  • 1篇丰县中医院

作者

  • 13篇李滋聪
  • 6篇曾炳亮
  • 3篇王川红
  • 2篇周牮
  • 2篇林小琪
  • 2篇俞菊红
  • 2篇胡少波
  • 2篇魏江平
  • 1篇廖凤翔
  • 1篇李晓芬
  • 1篇鲍坤旺
  • 1篇陈会
  • 1篇张华
  • 1篇张联合
  • 1篇廖小清

传媒

  • 5篇江西医药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保健文汇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包块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增强CT协同磁共振(MRI)扫描在周围型肺包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周围型肺部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部观察对象均分别接受增强CT、MRI和联合检查,比较分析三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情况,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三种检查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与单一CT和MRI检查比较,联合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协同MRI扫描用于周围型肺包块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周牮胡少波李滋聪
关键词:磁共振扫描肿瘤病灶
肝移植术后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18例肝移植手术后1个月无并发症患者行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得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与23例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移植病人和正常对照组的肝脏各项灌注参数分别为ALP(14.14±4.23)ml/100ml·min和(10.16±3.10)ml/100ml·min,PVP(47.64±31.56)ml/100ml·min和(33.04±29.10)ml/100ml·min,HPI(32.34±22.96)%和(27.49±12.38)%,对比正常对照组,肝移植病人术后一个月肝动脉血流增加,门静脉血流变化不明显,表现为ALP、HPI指数上升,但PVP变化不明显。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但ALP、PVP、HPI个体之间变化差异较大,提示在术后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时,必须要缩短定期复查的间隔时间。
王川红魏江平李滋聪
关键词:肝移植灌注
双能量CT对别嘌醇片及非布司他治疗痛风石的研究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双能CT(DECT)对尿酸钠(尿酸盐)晶体沉积物进行高精度检测和定量,并对治疗前后的痛风患者晶体沉积情况,与血尿酸情况做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痛风患者32例,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经临床诊断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足踝关节痛风石双能量CT扫描。分别服用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前后进行血尿酸水平检查,双能量CT对足踝关节成像测定晶体的存在和总体积,并根据血尿酸水平和痛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服用非布司他治疗组(18例),服用别嘌醇治疗组(14例)。在降尿酸治疗前后行进双能量CT扫描测量尿酸盐结晶的体积变化,非布司他组达标率为88.8%,卡方值为8.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别嘌醇组达标率为42.8%。非布司他组降尿酸治疗之前血尿酸水平为(598.7±32.1)μmol/L,痛风石体积(20.82±18.72)cm3。对照别嘌醇组降尿酸治疗前,血尿酸水平为(568.5±48.6)μmol/L,痛风石体积为(15.87±13.54)cm3,降尿酸治疗之前两组血尿酸及痛风石体积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手段治疗后血尿酸和尿酸盐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布司他组降尿酸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为(356.9±15.6)μmol/L,痛风石体积(3.52±2.13)cm3。别嘌醇组降尿酸治疗后血尿酸平均水平为(433.8±38.6)μmol/L,痛风石体积为(13.41±6.58)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较别嘌醇具有更好的降低血尿酸水平、缩小痛风结晶体积的能力,对于长期痛风结晶体积的控制具有更好的表现。
李滋聪王川红曾炳亮林小琪
关键词:双能量CT痛风非布司他别嘌醇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纵隔淋巴结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对肺癌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双源CT对22例肺癌确诊患者行双能量成像扫描,分别测量患者主动脉碘浓度及纵隔淋巴结碘浓度,计算NIC,根据术后病理将纵隔淋巴结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两者碘浓度及NIC差异。结果: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碘浓度(1.881±0.351)mg/ml,无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碘浓度(3.319±0.473)mg/ml,转移性纵隔淋巴结NIC0.4287±0.0621,无转移性纵隔淋巴结NIC(0.2488±0.0750),两组淋巴结碘浓度及NIC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碘浓度及NIC可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性。
王川红李滋聪鲍坤旺
关键词:肺癌
肺结节定位针释放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肺结节定位针释放装置,包括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包括穿刺针、锚定定位针、连接块、定位绳、推管、活动杆、第一磁性块、第二磁吸块、橡胶塞和连接板;所述穿刺针的内部设有锚定定位针。本发明通过手持穿刺针在CT引导下将...
曾炳亮李滋聪曾求辉
一种乳腺MRI检查专用的多功能辅助支撑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腺MRI检查专用的多功能辅助支撑装置,包括短边相互铰接的第一长方形板体(1)和第二长方形板体(2),第一长方形板体(1)和第二长方形板体(2)的另一短边端经一对伸缩杆(3)连接;所述第一长方形板体(1)...
范兵徐华香沈庆林李滋聪李晓芬俞菊红邹华春徐贵华
文献传递
头颅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囊状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破裂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破裂组(n=97)和未破裂组(n=103),采用CTA技术对患者实施颅内检查,对瘤体长度、瘤颈宽度、瘤体深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子囊情况,对CTA检查结果与颅内动脉瘤破裂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破裂组患者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值)以及动脉瘤倾斜角显著高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有4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45.36%,未破裂组有1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13.59%。破裂组子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SR值、动脉瘤倾斜角以及子囊情况有关,瘤体越长、瘤颈越宽、发生子囊等均会增加破裂风险,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周牮魏江平俞菊红李滋聪
关键词:囊状动脉瘤形态学分析
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2例肺内孤立性肿块(恶性肿瘤及良性肿块各41例)的常规CT增强及双源CT增强动、静脉期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碘含量。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结果无论是动脉期还是静脉期,常规增强的CT值均低于碘基图,差异仅在静脉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组标准化平均碘浓度含量低于良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其鉴别两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良性组和恶性组从40ke V到140ke V均表现为连续递减趋势,其中两组CT值在动、静脉期的各能量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单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对肺部孤立性肿块的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曾炳亮李滋聪廖小清廖凤翔
关键词:能谱成像
基于CT影像组学建立肺孢子菌肺炎的预后模型
2023年
目的肺孢子菌肺炎(PJP)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预后预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使用影像组学方法建立肺孢子菌肺炎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肺孢子菌肺炎患者60例,根据其治疗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39)与预后不良组(n=21)。对其入院胸部CT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其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计算组学评分,最终构建诊断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模型诊断性能,使用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收益值评估。结果每个ROI中提取396个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后保留9个最佳特征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模型的AUC及95%CI分别为:训练组0.714(0.607~0.891)、验证组0.713(0.595~0.916)。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结论使用影像组学方法建立肺孢子菌肺炎预后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作为预后指标,为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刘佳琦曾炳亮陈会夏坤范兵李滋聪
关键词:肺孢子菌肺炎治疗预后
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
2014年
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久坐后加重,活动后减轻,不伴有颜面部水肿,无恶心、呕吐,加重1个月,无发热,有烟酒史,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及神经疾病史,血常规及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李滋聪胡少波林小琪
关键词:血管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