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豆
  • 3篇野生
  • 3篇野生大豆
  • 3篇生大豆
  • 2篇栽培
  • 2篇栽培大豆
  • 1篇豆种
  • 1篇性状
  • 1篇杂交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品系
  • 1篇种间
  • 1篇种间杂交
  • 1篇主要农艺性状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质
  • 1篇后代
  • 1篇胞质

机构

  • 4篇承德市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李玉清
  • 2篇郑翠明
  • 2篇邱丽娟
  • 2篇王瑞霞
  • 1篇孙阁
  • 1篇常汝镇
  • 1篇王占廷
  • 1篇郭蓓

传媒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承豆6号
李玉清王瑞霞孙阁王占廷
该品种株型半开张,生育期133天,长叶,白花,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121.厘米,百粒重22.6克,单株有效荚数42.5个.成熟时个别承试点部分落叶和列荚.种皮黄色,褐脐,籽粒圆形.抗病和抗倒伏,综合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关键词:大豆播种
野生大豆细胞质有益基因转移的遗传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和提高栽培大豆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再用栽培大豆进行广义回交,已经培育出具有野生大豆细胞质的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新品系,可作为大豆改良的亲本来源。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系及其亲本的DNA组成分析,明确了用栽培大豆与种间杂交后代回交应在早代进行,以便更多地保留野生大豆细胞核的遗传基础。比较了4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正反交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明确指出用野生大豆作母本拓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不仅可行,而且没有难于克服的不利性状,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王瑞霞李玉清邱丽娟郑翠明
关键词:大豆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细胞质RAPD标记
利用RAPD技术分析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后代品系遗传组成被引量:8
2000年
本研究通过对育成品系及亲本 DNA组成位点的分析 ,探讨亲本遗传物质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 ,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所用的三个优良品系 870 2 -2-4、870 2 -2 -8、8650 -1 -4是从种间杂交组合 { (固新野生大豆 (P1) (承豆 1号(P2 ) (通交 81 -1 543 (P3) }选育出的。前 2个姊妹系是在组合 (P1× P2 )的 F2 代用P3进行回交选育成的 ,8650 -1 -4是在组合 (P1× P2 )的 F1代用 P3回交选育成的。用 79个引物进行 RAPD分析亲本及后代品系细胞核 DNA,其中 1 5个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这 1 5个引物总扩增位点 1 2 1个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1 9、4、9个 ,表明野生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 870 2 -2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2、2、5个。 870 2 -2 -8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2、8个 ,农艺性状表现更象 P3,如荚熟色、褐斑率。8650 -1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 1、1、2个 ,在农艺性状上更多的继承了野生大豆的遗传特点 ,如多荚、多分枝。证明RAPD技术对于研究亲本和后代遗传关系是有效的。另外 ,亲本的一些特异位点在后代中加强 ,可能与杂种优势有关 。
郑翠明常汝镇邱丽娟李玉清郭蓓
关键词:大豆品系野生大豆栽培大豆RAPD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初报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野生大豆新民6号分别与4个优良栽培大豆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F2、F3代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正交组合均优于反交组合,表现不同程度的母体效应。初步揭示了我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狭窄单一的原因;同时,也为利用野生大豆细胞质创造优良的栽培大豆新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玉清
关键词:野生大豆种间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