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萍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6篇手术
  • 6篇外科
  • 5篇食管
  • 4篇乳腺
  • 4篇食管癌
  • 4篇食管肿瘤
  • 4篇外科手术
  • 3篇乳腺癌
  • 3篇术后
  • 3篇切除
  • 3篇腺癌
  • 2篇再手术
  • 2篇食管癌根治
  • 2篇气管
  • 2篇气管外科
  • 2篇气管肿瘤
  • 2篇贲门癌
  • 2篇吻合口
  • 2篇吻合口瘘

机构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李玉萍
  • 7篇段德溥
  • 7篇信德和
  • 6篇才志刚
  • 6篇张绍明
  • 5篇张珩
  • 3篇平虹
  • 3篇唐伟亮
  • 2篇吴胜勇
  • 2篇赵建敏
  • 2篇张雯
  • 2篇王爱国
  • 2篇李朋飞
  • 2篇陈健
  • 1篇许凤棉
  • 1篇张婷
  • 1篇赵航
  • 1篇于文海

传媒

  • 6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航空军医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喉及颈胸段气管切除无名动脉下方纵隔气管造口术在气管外科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与研究低位胸段气管纵隔造口术的适应征、手术技术难点以及在气管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例肿瘤长度 5 6cm的颈胸段气管癌患者设计采用了前上胸壁大块切除、右胸大肌皮瓣的建立与转移 ,带血管蒂大网膜经胸骨后间隙填塞气管造口周围以及低位胸段气管造口端转至无名动脉下方等多种手术步骤 ,最终完成喉及颈胸段气管切除 ,无名动脉下方纵隔气管造口术。结果 :切口基本一期愈合 ,手术获得成功。随访一年 ,未出现无名动脉磨损性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颈胸段气管癌切除后所保留的低位胸段气管长度不足 5 0cm情况下 。
段德溥张绍明任犹俊杨可贤信德和张珩才志刚吴胜勇李玉萍
关键词:气管肿瘤气管切除
食管癌穿孔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穿孔的可行性与理想手术方法。方法对食管癌穿孔18例(其中穿入右肺6例,穿入纵隔9例,穿入气管3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开胸手术17例,其中右胸三切口术式11例,分期手术6例。17例中经胸骨后间隙胃或结肠代食管13例。结果15例获得手术成功,手术死亡2例(11.10%)。术后随访2~36个月,其中存活7~12个月9例,24个月1例,36个月1例,疗效满意。结论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穿孔效果明显,优于一般保守治疗。其优点是:①切除癌肿;②消除胸内感染污染源;③术中彻底清洗胸腔,有效控制胸内感染。手术方式以右胸三切口术式(胸骨后胃或结肠代食管)或分期手术为佳。气管瘘口以用带血管蒂肋间肌或背阔肌修补为好。
段德溥信德和杨可贤任犹俊张绍明张珩才志刚李玉萍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穿孔外科手术
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研究
1995年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较多,最严重的为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6%—11.6%,其中胸内吻合口瘘死亡率达50%。笔者研究了胸内吻合口瘘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发生率降至0.7%,现报告如下。
信德和杨可贤段德溥张绍明张珩李玉萍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手术吻合口瘘
全文增补中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被引量:38
1997年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食管贲门癌手术1547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15例,均为上腹、右胸、左颈吻合。手术方式由术中将食膈孔扩张至4指使胃通过时充分舒张,改为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结果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术后未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结论胸胃排空障碍与迷走神经切断致胃解剖位置变化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压力梯度和胃窦部功能及胃泌素分泌的功能有关,也与常规扩张食膈孔后膈肌自行回缩、膈肌重建过紧、胸胃远端呈“S”型扭曲、幽门位于膈肌以上使十二指肠呈关闭状、胃扭曲和术后粘连等机械性因素有关。
信德和段德溥任犹骏才志刚杨可贤张绍明张衍李玉萍
关键词:食管肿瘤胃肿瘤外科手术并发症
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应用研究
2020年
临床中乳腺疾病会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治,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针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诊治时,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选择其中的100例患者进行术后病理检查和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图像结果分析,分析患者诊断过程中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针对100例患者展开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后通过图像显示可知,乳腺癌患者为62例,另外的28例患者为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的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诊断准确率90.0%。乳腺良性病变的图像和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恶性病变的图像特征进行对比主要包含皮下脂肪间隙不清、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增强以及早期增强病灶和 周围血管增粗迂曲等。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较高,在临床中具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对患者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玉萍
关键词:乳腺疾病动态增强磁共振
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再手术的呼吸道管理被引量:7
1995年
本文43例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再手术病人,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分析感染原因,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应用抗生素、口腔护理;术后吸氧、协助有效咳嗽、气管内留管供氧、冲洗、吸痰及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等,有效地降低了肺部严重并发症。
赵建敏陈健李玉萍徐惠新张雯平虹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再手术呼吸道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研究
2020年
目的:主要为了探讨1.5T核磁动态增强以及DWI对于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过病理证实的50例患乳腺癌的患者进行比较完整的1.5T核磁动态增强以及DWI检查并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得出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的形状不规则,部分出现凸起,边界比较模糊,可见一些毛刺现象,扫描增强呈不均匀的现象比较严重。浸润性小叶癌的早期增强率是最高的,其次是相应的浸润性导管癌以及乳头状癌,粘液腺癌的具体早期增强率是最低的。病变的具体ADC值(0.98±0.23)×10^-3mm^2/秒,对侧比较正常的乳腺组织的相关ADC值为(2.09±0.22)×10^-3mm^2/s,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核磁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癌的具体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非常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李玉萍唐伟亮李朋飞史嘉宾
关键词:核磁共振DWI乳腺癌
动态增强MRI及乳腺钼靶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对比
2020年
乳腺癌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分析采用乳腺钼靶和动态增强MRI对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分别对100例患者行乳腺钼靶检查和病理活检检查以及动态增强MRI 检查,对比乳腺钼靶和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诊断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对患者检查后,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病灶共有122处,其中主要包含良性肿块和乳腺癌。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MRI检查,通过结果可以得知在100例患者中患者的病灶共有113处。对患者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后,根据结果显可知,所有患者中病灶有105处。对比病理活检结果和动态增强 MRI 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活检结果和乳腺钼靶检出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乳腺钼靶结果和动态增强MRI检出率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时,在应用价值上动态增强 MRI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可以为患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李玉萍
关键词:乳腺钼靶乳腺癌患者动态增强MRI
榄香烯治疗20例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1996年
榄香烯治疗20例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信德和,段德溥,杨可贤,才志刚,许凤棉,李玉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200052)榄香烯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其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其作用特点是药物可以直接与癌细胞接触,杀伤癌细胞。该药已应...
信德和段德溥杨可贤才志刚许凤棉李玉萍
关键词:榄香烯肿瘤镇痛剂
双源CT与常规平扫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2020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神经细胞瘤110例,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27~81岁(51.34±4.71岁),均进行双源CT和常规平扫检查,比较二者区别。结果双源CT图像质量符合率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源CT对钙化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源CT肿瘤组织虚拟平扫图像CT值与常规平扫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内在一致性较好(Cronbachα=0.91)。双源CT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平扫,双源CT可提高病变检出率,改善图像质量,更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神经细胞瘤患者病情。
刘世兴唐伟亮王爱国韩彦彦于文海李玉萍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