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吕宋
  • 4篇吕宋海峡
  • 3篇环流
  • 2篇形变
  • 2篇海洋环流
  • 2篇黑潮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环流
  • 1篇动力机制
  • 1篇越赤道
  • 1篇月平均
  • 1篇输运
  • 1篇水团
  • 1篇水团分析
  • 1篇气候
  • 1篇气流
  • 1篇气象
  • 1篇气旋
  • 1篇纬向
  • 1篇西边界流

机构

  • 7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台湾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7篇李薇
  • 7篇刘秦玉
  • 2篇杨海军
  • 2篇徐启春
  • 2篇刘倬腾
  • 1篇李立
  • 1篇郑世培

传媒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1
1998年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李薇刘秦玉杨海军
关键词:吕宋海峡反气旋涡海洋环流环流
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被引量:25
1998年
根据1992年3月和1994年9月台湾海峡两岸科学家对南海北部两次协同调查的CTD资料以及由此计算的重力势资料,对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400m以上海水的温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查海区基本可划分为两种水团,即黑潮水和南海水。黑潮水主要从吕宋海峡中部和北部进入南海,侵入的黑潮水向西北方向扩展,受到台湾海峡海底地形的阻挡而大部分集中于台湾西南海域,向西的范围基本不超过119°E。虽然两次观测所处的季节不同(分别为春初和夏末),但黑潮入侵南海的差异并不明显。另外,在二次调查的部分层次上,南海北部陆坡边缘都发现有一团水平尺度约百公里的黑潮性质水。配合重力势的水平分布形式,可以用地转流场的结构解释水团分析的结果。
李薇李立刘秦玉
关键词:吕宋海峡南海北部黑潮水团分析海域
海洋环流与气候被引量:1
1998年
在短期天气预报(3~5天预报)基本上获得人们认可的今天的,气候变异的重要性和无规律性日益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以"海洋环流与气候"为主题的1998年"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学术会议于1998年5月24~29日在加拿大东海岸的Halifax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十几个国家的538位海洋学家与青年海洋科学工作者。
刘秦玉李薇
关键词:海洋环境气候大洋环流
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被引量:9
1997年
大洋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处由于失去边界的支持而发生形变。本文将西边界流视为一种惯性射流,遵循绝对涡度守恒原理,推导了流轴及其两侧流体在西边界豁口处不同形式的弯曲,发现在一定的豁口尺度条件下,西边界流自身的相对涡度分布特点和地球旋转的β效应决定了在失去西侧陆坡支持时,其主体会沿反气旋路径发生一段经向的位移而圈回入射点所在的经度位置。主轴变形的经向尺度与初始速度及西边界流的入射角度有关;主轴西侧可能会出现一小部分分支进入邻近的内海并形成气旋或反气旋式环流;主轴东侧的流体则在豁口以东沿反气旋路径弯曲。
李薇刘秦玉
关键词:形变气流海洋气象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被引量:36
1996年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
关键词:黑潮吕宋海峡动力机制
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3
1997年
针对冬、春季南海海区风场,表层海流、海温场的季节变化,选用了21/2层海洋模式和简单一层大气边界层模式,研究了冬、春季东北风作用下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的基本形态及其对SST的影响,估算了这种影响对海面风场的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东北季风与南海环流的相互作用对吕宋岛两部海域的气旋式冷涡的形成和维持有利。冬季(1月)强东北风作用使南海上层为一气旋式环流,上层环流对季风的反馈作用可使南海西北部东北风减弱,东南部东北风略加强,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流略强;春季(4月)弱东北风作用使南海南部、北部上层各有一气旋式环流,两个气旋式环流之间有一个反气旋式的环流,上层环流对季风的反馈作用使东北季风风速更弱,有利于越赤道流的转向和南海夏季风的形成。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
关键词:季风环流相互作用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被引量:37
2000年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 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 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 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 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刘倬腾
关键词:吕宋海峡月平均输运海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