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俊娥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西他赛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新辅助化疗方...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易感性
  • 1篇治疗乳腺癌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杨俊娥
  • 4篇刘红
  • 2篇陆苏
  • 1篇王彤

传媒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4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M 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共5篇符合条件文献纳入本研究,病例组1 058例,对照组1023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CXCL12 rs1801157基因A等位基因携带者乳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OR=1.32,95%CI=1.15~1.51,P〈0.01);AA∶GG,GA∶GG和AA+GA∶GG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是1.64(95%CI=1.16~2.33)、1.42(95%CI=1.18~1.70)和1.44(95%CI=1.21~1.72)。敏感性分析表明合并结果不受单个研究的影响,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可靠。结论 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
杨俊娥陆苏刘红
关键词:CXCL12乳腺肿瘤多态性META分析
VEGF对乳腺癌CXCR4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乳腺癌细胞CXCR4蛋白表达及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高表达CXCR4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作为研究对象。将该细胞系分为4组培养:阴性对照组、siRNA-CXCR4组、VEGF组和siRNA-CXCR4同时加入VEGF组。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CXCR4蛋白水平表达,并用体外增殖实验检测各组乳腺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siRNA-CXCR4组CXCR4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低;VEGF组CXCR4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高;且siRNA-CXCR4同时加入VEGF组CXCR4表达量较siRNA-CXCR4组增加。体外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CXCR4组显著减低(P<0.05),VEGF组显著提高(P<0.05);并且siRNA-CXCR4同时加入VEGF组与siRNA-CXCR4组相比细胞增殖速度增加(P<0.05)。结论:siRNA沉默CXCR4基因可下调乳腺癌细胞CXCR4表达且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可有效抑制细胞增殖,提示CXCR4可能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在VEGF刺激下,乳腺癌细胞CXCR4表达增加,且癌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增快,即使在沉默CXCR4条件下,VEGF仍能上调CXCR4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因此说明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中VEGF和CXCR4有协同作用,针对CXCR4的单一靶点治疗可能难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作用于二者的联合用药也许能获得更佳的疗效,该结论尚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杨俊娥刘红
关键词:乳腺肿瘤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51
2011年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74例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将其分为TE组及TEC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4个周期化疗,并在术后完成剩余化疗周期。TE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TEC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l)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6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以上方案均21天一个周期。结果:全组总有效率80.5%,其中TE组有效率77.4%,低于TEC组(8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TE组pCR为6.5%,低于TEC组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TE组和TEC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贫血、肝功能异常、心脏毒性。TEC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T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TE与TEC的3周方案近期疗效相近。但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EC方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E方案。
杨俊娥陆苏刘红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表阿霉素
30岁以下青少年乳腺乳头状瘤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与目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病例较罕见,目前研究报道多见于高加索人种,国内此类报道较少,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青少年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7例行手术治疗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1~29岁,中位年龄23岁;随访截至2010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13~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结果: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具有多灶性特征;除1例患者临床仅有乳头溢血、1例为肿物伴乳头溢血外,其余5例仅表现为乳房肿块;4例可触及多发肿物(占57.1%),其中1例肿物位于2个象限,1例为双侧乳腺肿块;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全部误诊;术后病理为重度乳头状瘤2例(占28.6%),为乳腺癌癌前病变,其中1例行全乳切除,病理证实除肿物外其他象限存在乳头状瘤病;随访中1例患者发生乳腺癌(占14.3%),此患者以多发肿物首次就诊,且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结论: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有较高的乳腺癌发生风险,乳腺癌家族史及多灶性病变是高危因素。
王彤刘红杨俊娥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乳腺癌青少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