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艳丽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阴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脑血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性
  • 1篇依达拉奉
  • 1篇再发脑梗死
  • 1篇治疗脑梗死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脑梗死病人
  • 1篇脑血管
  • 1篇脑血管病
  • 1篇颈动脉

机构

  • 4篇华阴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杨艳丽
  • 2篇李进
  • 1篇任占民
  • 1篇柳钊
  • 1篇孟保华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和阿司匹林治疗,其余基本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74.3%,对照组显效率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杨艳丽任占民李进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正常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并比较,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sitic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再发脑梗死者共计41例,再发率为4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合并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几率较高,影响再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规范用药意识,改善糖脂代谢,以期降低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刘欣杨艳丽
关键词: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2014年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74%,产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且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杨艳丽柳钊李进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超声
脑梗死病人发生梗死后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 探讨梗死后出血(亦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235例的5.1%,入院时即诊断为HI2例,另10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死,从脑梗死发生至HI〈8h为1例,〈7d为3例,8—14d为5例,15—21d为1例。梗死部位位于大脑皮质5例,基底节区3例,大脑半球2例,小脑2例。在10例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中8例病情无好转或加重,通过复查头颅CT发现为HI。经调整治疗10例预后较好,2例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 ①梗死后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②应适时复查头颅CT;③慎用溶栓治疗。
孟保华杨艳丽
关键词: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