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卉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血液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献血
  • 3篇献血者
  • 3篇采血
  • 2篇单采
  • 2篇单采血小板
  • 2篇招募
  • 2篇成分献血
  • 2篇成分献血者
  • 1篇弹簧
  • 1篇血袋
  • 1篇血液
  • 1篇血液质量
  • 1篇疫情
  • 1篇疫情防控
  • 1篇献血反应
  • 1篇献血者招募
  • 1篇箱体
  • 1篇螺旋弹簧
  • 1篇毛细管
  • 1篇冷藏

机构

  • 5篇武汉血液中心

作者

  • 5篇林卉
  • 3篇陈涵薇
  • 3篇谢松丽
  • 1篇袁明超
  • 1篇蔡雁
  • 1篇任明
  • 1篇陈国安
  • 1篇陈虹
  • 1篇张浩

传媒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献血场所安全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通过开展预约式献血、调整献血场所空间设置、加强献血现场人员管控等举措,针对不同类型献血场所、不同献血人群实施安全管理,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带来的安全隐患。基于分级防护、分类管理、多环节重点管控的献血场所安全管理策略,对降低献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起到了良好作用。
蔡雁许敬陈虹林卉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血液质量
武汉地区多次成分献血者的情况调查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了解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特征,分析2012-2013年的招募和保留情况,为今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武汉地区无偿成分献血者的一般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单次成分献血者与固定成分献血者(献血5-48次)的资料。结果 2012-2013年期间有19 604名无偿成分献血者参加了57 136次成分献血,捐献了75 453单位治疗量的血小板,2次以上献血者献血量占总捐献量的82.21%,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性别比是2.02∶1,血型分布为O型〉A型〉B型〉AB型,年龄以19-30岁为主(占63.48%),单次献血献血者比例为57.20%,文化程度本科比例最高占43.24%,其次是中专高中和初中。结论本中心在无偿成分单采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方面成绩突出,年龄30岁以上初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男性更有可能成为固定献血者,加大对目标人群的招募和保留,以应对未来的临床不断发展需求。
陈涵薇黄国为谢松丽林卉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招募
一种嵌入RFID的血液运输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嵌入RFID的血液运输箱,包括箱体和内置盒,箱体内部设有压缩机,箱体内部设有过滤器,箱体内部设有毛细管,内置盒底部嵌有蒸发器,箱体后壁嵌有冷凝器,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蒸发器以及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过滤器...
陈国安袁明超任明林卉张浩
COVID-19疫情期间武汉地区机采血小板采集策略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机采血小板的采集、供应应对措施,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方法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限、公共交通停运,我们制定了特殊时期的成分献血者招募、采血现场消毒防护、献血全程服务等措施,包括:严格消毒采血环境,甄别安全成分献血者进行招募,甄别安全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献血过程中成分献血者和工作人员的防护等。结果一共有1 742位成分献血者克服重重困难逆行到武汉血液中心参加血小板献血,完成成分献血3 638人次,采集制备机采血小板5 772治疗剂量。疫情期间,确保了成分献血现场零疫情、零传播,保障了献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结论采取多种策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科学有序落实预案,疫情期间机采血小板自采集占同期武汉地区医院临床用量的80%,较圆满的完成了机采血小板采集供应任务。
陈涵薇谢松丽林卉闫蕾
关键词:成分献血者机采血小板
武汉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保留策略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和实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方法和保留策略,稳步提升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尤其是定期献血者队伍的人数,确保及时充足安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调查2007-2013年单采血小板采集量,2012-2013年不良反应例数。采用电话,定期发纸质信件,短信群发,进高校讲座宣传等招募方式,优质的献血服务,大型节假日特殊活动等保留策略,使献血者队伍逐步扩大。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人次数从2007年5 789人次增长到2013年32 502人次(增长了5.61倍),采集制备量从8 817单位增加到了42 030单位(增长了4.77倍)。通过优质服务、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有效的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2012-2013年成分献血不良反应率<0.1%。2007年以来100%自愿无偿成分献血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结论献血者的招募需要持续跟进,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提高招募效果,更重要的是优质的献血全程服务和过硬的操作技术是献血者保留的重要手段,双管齐下,才能逐步扩大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陈涵薇林卉谢松丽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招募献血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