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1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间接胆红素和结合珠蛋白、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以及尿潜血、红细胞数目等,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结果本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入院后经治疗,病情已处于稳定状态;住院期间多次输血,过程顺利,输注时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末次输血后2 d Hb出现进行性下降,小便酱油色潜血阳性,末次输血后4 d检测出红细胞同种抗体,DAT弱阳性。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患者发生了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偶有发生,要高度重视患者输血后新的症状和体征,并做相关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柏灵灵 刘作凤 练正秋关键词: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预防性输注血浆对ICU患者不同侵入性操作术后出血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侵入性操作的重症患者预防性输注血浆与术后出血率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调查国内6家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不同侵入性操作的ICU患者的信息,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接受侵入性操作;术前72 h内检测INR≥1.5。排除标准为病例记录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其血浆输注情况,分为预防性输注血浆组及未预防性输注血浆组。结果变量是不同侵入性操作后48 h内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出血发生。结果本研究共有407例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排除45例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最终纳入362例患者。预防性血浆输注在不同类型侵入性操作的比例分别为中心静脉置管术(46/146,31.5%)、胸腔穿刺术(13/37,35.1%)、支气管镜检查(8/31,25.8%)、气管插管(9/38,23.7%)、动脉导管插入术(9/50,18.0%),其他侵入性检查(13/60,21.7%);出血率结果显示,不同侵入性操作接受血浆输注组与未接受血浆输注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预防性输注血浆组中,动脉导管插入术出血率(4/9,44.4%)最高,但均为潜在出血,其次为气管插管(4/10,40.0%)及中心静脉置管(16/46,34.8%),其明显出血率较高。结论预防性输注血浆未能降低不同侵入性操作术后出血率,但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结论;本研究为后期前瞻性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任琪 赵洁 贺雪花 苏莉 柴巨川 柏灵灵 敖正才 巫彩霞 谢宇頔 李玲 刘忠关键词:侵入性操作 出血 PDCA循环降低医院内人为因素血液报废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PDCA循环降低医院内人为因素血液报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分析血液报废的医院内人为因素,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PDCA循环管理执行前后人为因素血液报废情况。结果人为因素血液报废率由PDCA循环干预前的0.05%下降至0.01%。结论采用PDCA循环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医院内人为因素血液报废情况,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柏灵灵 郭慧敏 许基平 赖欣 练正秋关键词:PDCA循环 血液报废 医院管理 炎症因子上调SREBP-1致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异常聚集及损伤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目的:肝脏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建立小鼠原代肝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用于后续脂代谢研究。 方法:采用Ⅳ型胶原酶原位二步灌流法分离小鼠原代肝细胞。... 柏灵灵关键词:原代肝细胞 炎症因子 150例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表现,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的输血反应回报单,排除手术期间患者在多种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相关数据,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半时间,输血反应总发生率为0.42%(153/36 391),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P=0.000),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均大于血浆(χ^(2)=19.098、10.07,P=0.000、0.002)。悬浮红细胞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占总发热反应的71.26%,3例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CO)均在悬浮红细胞输注后发生(100%),过敏反应主要由血浆(58.73%)和血小板(25.40%)输注导致。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0.52%),红细胞成分多引起FNHTR和其他非特异临床症状(胸痛/气紧/呕吐等),血浆多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临床症状多样,从轻度的皮肤红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均有发生。结论:输血反应分类较多,不同类型可单独或同时发生,接受血液输注的患者多集中于血液、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等科室,这些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容易干扰临床对输血反应的快速诊断,通过剖析本院因血液成分输注引起的输血反应病例,有助于为输血预警系统完善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刘晓骅 柏灵灵 郭慧敏 练正秋关键词:血液成分 输血反应 临床症状 用血安全 炎症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致C57BL/6J小鼠肝脏脂质积聚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炎症是否通过影响核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binding protein1,SREBP1)而致C57BL/6J小鼠肝脏脂质的异常聚集。方法:将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炎症组(n=6)组,2组均喂以高脂饮食,炎症组小鼠皮下注射酪蛋白建立慢性炎症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量磷酸盐缓冲液,18周后处死,测定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及肝脏中的脂质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及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lpha,ACCα)、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血清中的炎症因子细胞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t=3.866,P=0.003)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A,SAA)(t=15.207,P=0.000)水平以及肝脏中炎症因子MCP1(t=2.56,P=0.028)和TNF-α(t=11.169,P=0.000)的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Western blot结果亦显示炎症组小鼠肝脏中TNF-α和MCP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炎症状态下,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21±0.07)mg/mg vs.(0.40±0.14)mg/mg,t=2.98,P=0.014;(3.80±0.58)nmol/mg vs.(5.38±1.38)nmol/mg,t=2.596,P=0.027]。油红O结果显示,炎症使脂质积聚更显著。SREBP1(t=6.161,P=0.000)及其下游与FFA和TG合成相关的基因ACCα(t=14.937,P=0.000),FAS(t=6.976,P=0.000)的mRNA水平在炎症组均显著上升,Western blot结果亦显示炎症组小鼠肝脏中ACCα、FAS的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炎症可能通过上调SREBP1,加重脂质在肝脏的聚集。 柏灵灵 赵蕾 李青 黄爱龙 陈压西 阮雄中关键词:炎症 肝脏 脂质 一家三甲医院近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全面了解该院7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可能的相关性因素,为深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手工查阅2010年以来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记录信息,通过电子病历的输血管理系统查阅2013年来所有悬浮红细胞的有效期和发血日期。结果 2010年以来,从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总体发生率为2.38±0.86‰(349次/151 605 U),血小板为5.64‰,红细胞为3.17‰,血浆为1.28‰,冷沉淀为0.94‰。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RBC占64%(172/212);过敏反应中血浆占38.1%(40/105),血小板占28.6%(30/105)。消化内科和血液内科分别占输血反应总数的32%和21%(110/349和72/349);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中RBC占93%(63/68);肝病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血浆占71%(17/24);白血病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占57%(20/35)。储存期为第1、2、3和第4周的悬浮RBC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6‰、4.49‰、3.65‰和4.89‰。结论 RBC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为主,其他血液成分以过敏反应为主;随着悬浮RBC储存时间的延长,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不能完全排除疾病类型和相关血液成分之间发生特定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王向明 柏灵灵 王珏 尹湧华 王旭 宋宁 田力 康凯 练正秋 刘忠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消化道出血 红细胞 临床输血 不同年龄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凝血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要促凝、抗凝因子的变化及其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探讨T2DM患者年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某医院90例不同年龄段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 WF:Ag)、抗凝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及蛋白C(Protein C,PC)。结果各年龄段T2DM患者FⅡ,FⅤ,FⅧ,FⅩ,FⅪ、PC均正常,各因子活性与年龄不相关(r值分别为-0.182,0.036,0.299,-0.194,0.074及-0.276);FⅦ、FⅨ、FⅫ及ATⅢ含量较正常值范围出现异常,但各因子变化与年龄不相关(r值分别为-0.071,0.255,-0.116及-0.041);70-79岁及80-89岁年龄段患者v WF:Ag含量高于正常值,且研究结果显示v WF:Ag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322)。结论加强血浆FⅦ、FⅨ及FⅫ活性、v WF:Ag及ATⅢ含量的监测,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防治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加强老年T2DM患者v WF监控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血栓并发症。 张容 刘蔓莉 刘欣欣 李长清 柏灵灵 练正秋关键词:2型糖尿病 抗凝因子 住院患者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分析 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统计住院急诊生化样本的周转时间(TAT),分析影响TAT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改进服务质量。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2009年住院急诊生化标本进行抽样统计,分析从医嘱到报告发布的各阶段所用时间,着重分析实验室内各时间段的TAT。结果实验室内TAT在每天的T1(7∶00~8∶00)、T2(8∶00~12∶00)和T3(12∶00~14∶30)时间段的不合格率(TAT>1 h)较高,分别为12.69%、11.36%和12.86%。全天总的不合格率为10.14%。结论实验室内TAT不合格率基本达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影响TAT的主要因素在实验室外的环节。加强对急诊标本采集、送检等环节的管理和优化实验室内工作流程,是缩短TAT的关键。 张玉洪 柏灵灵 张莉萍关键词:住院 急诊 生化检验 一家三级医院近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目的 全面了解该院7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可能的相关性因素,为深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手工查阅2010年以来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记录信息,通过电子病历的输血管理系统查阅... 王向明 柏灵灵 尹云第 王珏 尹湧华 王旭 刘忠 练正秋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消化道出血 红细胞 临床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