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长龙

作品数:33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9篇手术
  • 6篇细胞
  • 5篇动脉
  • 5篇肿瘤干细胞
  • 5篇外科
  • 5篇免疫
  • 5篇脑肿瘤
  • 5篇干细胞
  • 4篇显微手术
  • 4篇颅脑
  • 4篇免疫磁珠
  • 4篇耐药
  • 4篇救治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诊治
  • 3篇手术治疗
  • 3篇术后
  • 3篇主动脉

机构

  • 29篇中南大学
  • 9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大连大学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33篇毕长龙
  • 10篇方加胜
  • 9篇陈风华
  • 9篇罗湘颖
  • 8篇刘劲芳
  • 7篇张明宇
  • 7篇王延金
  • 4篇姜冰
  • 4篇万新
  • 4篇吴光勇
  • 4篇兰松
  • 4篇柴湘平
  • 4篇熊光仲
  • 4篇呙勇
  • 4篇霍雷
  • 4篇陈鑫
  • 3篇朱桂英
  • 3篇张东山
  • 3篇赵金龙
  • 3篇伍军

传媒

  • 5篇医学临床研究
  • 4篇中国现代医学...
  • 4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2010北京...
  • 1篇第一届国际肿...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SAMDC的表达及意义
2005年
目的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相脑皮质及皮质下SAMDC-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在CONNOLLY线栓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复制大鼠2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8,24h动物模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脑缺血区域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SAMDC-mRNA的表达,分析其时相变化及实际意义。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质和皮质下均未检测出有SAMDC-mRNA的表达;实验组MCA栓塞侧大鼠皮质和皮质下均检测出有SAMDC-mRNA的表达,其表达呈双相性。再灌流4h,SAMDC-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缺血期及再灌流2h,8h(P<0.01);再灌流24h,其表达再次升高并达到峰值,与再灌流4h比较有差异(P<0.01)。在MCA栓塞对侧大鼠脑皮质和皮质下缺血期及再灌流2h,均未检测出有SAMDC-mRNA的表达,再灌流4h才有表达,8h达到峰值,24h表达回落。结论改良的线栓法能有效地复制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SAMDC-mRNA的时相表达变化呈双相,和ODC时相变化同步且相反,两者共同促进了腐胺形成峰值,同时腐胺循环的激活也加速了腐胺形成高峰,从而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的凋亡及死亡。
姜冰毕长龙万新刘宏伟吴光勇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
四种评分系统评价婴幼儿颅脑创伤预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比较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TINS)、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对婴幼儿(≤3岁)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共37例,创伤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创伤后6个月恢复良好(GOS分级5级)者19例(51.35%)、轻残(GOS分级4级)11例(29.73%)、重残(GOS分级3级)6例(16.22%)、死亡(GOS分级1级)1例(2.70%)。ROC曲线显示,创伤后6个月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预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95%CI:0.539~1.000,P=0.026)、0.807(95%CI:0.668~0.946,P=0.012)、0.748(95%CI:0.535~0.960)TINS评分、Marshall CT分级、Rotterdam CT评分和Helsinki CT分级系统对婴幼儿颅脑创伤远期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以Marshall CT分级对创伤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更具优势。
向忠豪陈鑫陈益磊吴昀兰松罗湘颖毕长龙刘劲芳
关键词:预后婴儿
颅脑创伤患者侧脑室穿刺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侧脑室穿刺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颅脑创伤患者,经侧脑室穿刺置管术后行CT薄层扫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穿刺置管位置良好并能通畅引流脑脊液79例,置管成功率为71.17%,穿刺置管精准度与医生手术操作因素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外伤诊断类型、术前是否中线移位及穿刺点位置(左/右侧)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生手术操作是影响置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提高手术操作精度还可通过设备辅助来提高置管成功率。
孙种夷呙勇毕长龙罗湘颖刘志雄刘劲芳
关键词:颅脑创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万新姜冰毕长龙吴光勇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症状病例
神经上皮肿瘤中脑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原发性多药耐药机制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ABC家族转运体耐药基因MDR1、MRP1和DNA修复酶耐药基因MGMT在脑肿瘤干细胞原发性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CD133为脑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30例人脑神经上皮肿瘤标本中的CD133+与CD133-细胞,并进行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传代与鉴定。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CD133+与CD133-细胞中耐药蛋白MDR1、MRP1、MGMT的活性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磁珠法能有效的分选出脑肿瘤干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异常的增殖能力。MDR1、MRP1与MGMT耐药基因在CD133+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与肿瘤的病理级别正相关,其总体水平分别为CD133-细胞的16.1、19.6及34.0倍。并非所有的脑肿瘤干细胞均有耐药基因的表达,MDR1、MRP1与MGMT的总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86.7%t和73.3%。ABC家族转运体耐药基因和DNA修复酶耐药基因在CD133+细胞中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神经上皮肿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CD133+脑肿瘤干细胞,免疫磁珠法能有效的分选出CD133+细胞。在异质性肿瘤中仅有小部分亚群细胞(CD133+脑肿瘤干细胞)具有原发耐药性,而ABC家族耐药蛋白和DNA修复酶在脑肿瘤干细胞中的共同过度表达是临床上脑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肿瘤干细胞是神经上皮肿瘤原发性化疗耐药的根源和关键性治疗标靶。
毕长龙方加胜陈风华王延金罗湘颖
关键词:脑肿瘤干细胞多药耐药基因免疫磁珠CD133
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颅内感染病例诊治
罗湘颖刘劲芳陈鑫呙勇毕长龙孙种夷兰松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改进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循环巨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其中3例为双侧多发动脉瘤。术中应用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颈部颈内动脉暂时夹闭、动脉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体穿刺抽吸减压、动脉瘤体切除等技术,动脉瘤夹闭后以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包裹动脉瘤,并用丝线将动脉瘤夹固定于颅底硬膜上并,术程中始终应用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及罂粟碱冲洗。结果10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出院时优良者8例,轻残者2例。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计划,术中改进的手术技术和预防术后血管痉挛药物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丝线固定动脉瘤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术后因动脉瘤夹的滑脱而导致患者颅内大出血死亡。
毕长龙陈风华方加胜马建荣张明宇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
成人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成人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成人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10例全部采取开颅囊壁切除造口粘连松解术,并使之与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交通,1例同期行颅内多发性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前症状改善6例,无变化4例。术后1周常规复查头部MRI,囊肿缩小、小脑部分复位6例。3个月后随访复查头部CT,无囊肿复发。其中小脑完全复位4例,大部分复位6例;脑积水消失、脑室恢复正常4例,脑积水减轻6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好转3例。结论开颅在显微镜下获得囊肿腔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避免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复发和治疗脑积水的关键,手术效果良好。
毕长龙陈风华方加胜马志明张明宇李臻琰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后颅窝显微手术
经额开颅术后额窦炎的治疗(附8例报告)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分析经额开颅术后出现额窦炎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经额开颅术后急性或慢性额窦炎患者8例,其中经1次或2次清创手术治疗6例,理疗2例。结果8例病人全部治愈。结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开颅术后额窦炎,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是处理该类病人的合理方式。
陈风华刘劲芳方加胜姜维喜袁贤瑞毕长龙
关键词:额窦炎清创手术理疗
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与颅底重建术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及颅底重建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嗅沟区(32例)和鞍结节区(37例)二组,不同部位的肿瘤选择相对适宜的手术入路,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必要时行颅底重建术。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该组Ⅰ级切除9例(13.04%);Ⅱ级切除50例(72.46%);Ⅲ/Ⅳ切除10例(14.49%),12例患者术中行颅底重建术。肿瘤全切除85.51%,次全切除14.49%,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嗅沟区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93.75%)。结论根据肿瘤部位及侵袭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时予以必要的带蒂帽状腱膜或骨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可达到较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张明宇毕长龙陈若琨霍雷王延金方加胜
关键词:脑膜瘤前颅底颅底重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