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哲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期培养hUC-MSCs的TLRs基因表达与抗氧化能力变化
- 目的:研究体外长期培养hUC-MSCs的TLRs基因表达与抗氧化能力变化特点,为探讨长期培养过程对hUC-MSCs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参与损伤修复、免疫调节等功能变化的影响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无菌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
- 毛文哲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ORACTOLL样受体
- 文献传递
- 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其限制性被引量:11
- 2011年
-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调节能力,并可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扩增,但其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仍不十分清晰。目的:观察体外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方法:无菌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经胶原酶Ⅱ消化后,用黏附生长选择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分析,脂肪和成骨诱导鉴定;收集不同代的细胞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和爬片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凋亡率及黏附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CD105+/CD29+/CD44+/CD31-/CD34-/CD45-/HLADR-,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传代培养第3~23代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第28代后细胞增长缓慢;流式分析发现第33代细胞较第3代G0/G1减少17.9%、S+G2/M增加103.4%、细胞凋亡率增加31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18代细胞间G0/G1、S+G2/M、细胞凋亡率和黏附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体外长期培养环境中,随着传代次数的递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黏附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总的生物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最佳生物活性期出现在培养第3~18代之间。
- 许超廖继东柳菁毛文哲李扬秋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脐带
- 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IL-6、IL-11、Galectin-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
- <正>目的:探讨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不同代之间造血支持及免疫抑制功能相关分子IL-6、IL-11、galectin-3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和分泌变动规律,为hUC-MS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
- 毛文哲许超柳菁刘俊李扬秋廖继东
- 文献传递
- 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CNA、IL-6、IL-11和galectin-3的表达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为hUC-MS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分离、传代培养hUC-MSCs;收集第3、8、18、28和33代细胞及培养上清,用qRT-PCR、ELISA及Western bloting检测PCNA、IL-6、IL-11和galectin-3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1)hUC-MSCs PCNA、IL-6、IL-11 mRNA及IL-6、IL-11蛋白的表达随培养传代次数增加而减少,第33代较第3代分别降低了33%、56%、37%和50.3%、58.9%,差异显著(均P<0.01)。(2)各代间galectin-3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代间蛋白表达亦无明显差异。结论:(1)体外长期传代培养过程中hUC-MSCs增殖能力和支持造血能力可能逐渐减弱甚至丧失。(2)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可能对hUC-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显著影响,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 毛文哲许超李扬秋陈少华柳菁刘俊廖继东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介素11半乳糖凝集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