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磊

作品数:25 被引量:227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6篇病理
  • 4篇针吸
  • 4篇针吸活检
  • 4篇针吸活检术
  • 4篇气管
  • 4篇气管镜
  • 4篇子宫
  • 4篇细胞
  • 4篇活检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食管
  • 3篇内脏
  • 3篇内脏反位
  • 3篇全内脏反位
  • 3篇子宫内膜
  • 3篇子宫内膜肿瘤
  • 3篇淋巴
  • 3篇内膜

机构

  • 24篇复旦大学附属...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 1篇杭州市第二人...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作者

  • 25篇沈磊
  • 8篇陈海泉
  • 7篇胡鸿
  • 5篇陈颖
  • 5篇平波
  • 4篇施达仁
  • 4篇陆洪芬
  • 4篇王华英
  • 4篇罗晓阳
  • 4篇周晓燕
  • 3篇冯丽青
  • 3篇杨富
  • 3篇杨文涛
  • 3篇任玉兰
  • 3篇王升平
  • 3篇傅红
  • 3篇叶挺
  • 3篇王坚
  • 2篇朱雄增
  • 2篇李国栋

传媒

  • 8篇中国癌症杂志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组织发生、鉴别诊断与预后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组织发生、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3例患者年龄 ,分别为 4、17、2 8岁。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用组织学 (HE)、免疫组化 (ABC法 )和电镜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肿瘤直径为 2、4、8cm。组织学 :由黑色素性梭形细胞和黑色素性多边形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呈束状、交织状、小区呈栅状排列 ,多边形细胞呈疏松片状或网状。退色素后可见核呈卵圆形 ,核仁明显 ,核分裂相可见 ,部分细胞有异型。 2例有小区浸润。免疫组化 :S 10 0蛋白、HMB4 5、Vim、Leu 7、NSE等阳性。电镜观察见肿瘤胞质内大量Ⅱ—Ⅳ期黑色素小体及细胞膜外少量基膜。结论 :①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好发于青年人 ,多数为良性或潜在恶性 ,少数为恶性 ,需要随访。
沈磊王懿龄陆洪芬陈军侯文忠李远芳
关键词: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预后少见肿瘤
甲状舌管乳头状癌1例被引量:7
2012年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因"发现颈前肿块1年余"入院。体检:颈前正中舌甲膜水平可见一大小约1cm×1cm的肿块,界限清楚,触之有囊性感,无压痛,随伸舌而上下活动。
王家佳朱嘉兴沈磊肖宽林魏春生
关键词:甲状舌管囊肿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组织中Her-2/neu基因的扩增和蛋白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检测Her-2/neu基因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6例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neu基因在UPS组织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同归法分析影响UPSC预后的因素.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136例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作为对照,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er-2/neu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13/36), 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6.6%(9/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显色原位杂交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基因高度扩增率为11.1%(4/36).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的符合率为100%.36例UPS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患者的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0%(11/22),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14.3%(2/14,P=0.030);而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构成、病理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p53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患者间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肌层浸润深度和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的13例患者中,8例子化疗者平均牛存时间(20个月)较5例未化疗者(42个月)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370).结论 UPSC组织中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与手术分期晚显著相关,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任玉兰王华英周晓燕单波儿杨文涛沈磊施达仁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基因,ERBB-2
非小细胞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直接测序分析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率、突变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SCLC共443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样本299例、粗针穿刺活检标本59例、细针穿刺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样本85例。所有样本均通过石蜡包埋、切片后确定肿瘤细胞含量,显微切割富集肿瘤细胞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编码区第18至21号外显子的突变。结果(1)在443例NSCLC标本中共检出EGFR基因突变193个,发生在189例患者中(42.7%);EGFR基因第18至21号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2.0%( 4/193)、48.7% (94/193)、6.7% (13/193)和42.5% (82/193);(2)EGFR基因总突变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在年龄大于中位年龄(57岁)的患者中第21号外显子的突变率(50.9%,54/106)高于年龄小于或等于中位年龄者(32.2%,28/87;P<0.01);(3)女性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53.5%,107/200)高于男性患者突变率(33.7%,82/243;P <0.01);(4)腺癌中的突变率(46.5%,161/346)高于鳞癌(13.3%,4/30;P<0.01)和低分化癌者(24.1%,7/29;P<0.05),而与腺鳞癌(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手术切除、粗针穿刺活检以及细针穿刺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样本中EGFR突变检出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分别为49.5%( 148/299)、35.6% (21/59)和23.5% (20/85),其中细针穿刺和胸腔积液的细胞学样本中的检出率较手术标本中的检出率为低(P<0.01)。结论直接测序法是检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的有效方法,特别对未知突变类型的检出具有优势;NSCLC中EGFR基因突变在女性和腺癌中多见,以第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第21号外显子的点突变为主;EGFR基因突变分布特征可能与年龄有一定关系;EGFR基因
孙孟红杨飞沈磊张玲陈颖蔡旭朱晓丽周晓燕
关键词: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突变
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评价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定位的价值。方法2008年2月到2008年5月共8例患者,9个小结节,行胸腔镜切除术,术前皆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评价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技术的失败率、并发症、胸腔镜手术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住院时间等。结果共8个患者行9个结节胸腔镜切除术,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33%,转化为开胸手术比率为11%,中位住院时间为5天(2天~25天)。SPNs术后组织学诊断结果为:原发性肺癌4例约44.4%,转移4例约44.4%,炎性病灶1例11.1%。结论不具有典型恶性征象的SPNs约50%以上组织学诊断是恶性的,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技术极大减少开胸手术的比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减少住院时间,对于SPNs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王升平李文涛彭卫军陈海泉何新红李国栋王标胡鸿罗小阳沈磊陈颖
关键词:肺小结节
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上海实践初探被引量:33
2016年
背景与目的:作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有效改善肺癌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本研究密切结合上海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现状,整合各级医疗机构优势资源,探索基于上海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路径模式。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针对上海市闵行区部分试点社区,以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初步筛查手段,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早期诊断,并结合以微创手术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构建涵盖肺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等医疗服务措施的综合治疗立体网络。结果:筛查总人数为11 332人(男性7 144人,女性4 188人)。其中,明确诊断恶性肿瘤29例,包括原发性肺癌27例、转移性肺癌1例和乳腺癌1例;筛查原发性肺癌发病率为238.26×10^(-5);0~Ⅰ期肺癌共22例,在原发性肺癌中占81.48%。结论:基于上海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路径模式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可在有条件的社区及医疗卫生机构推广。
罗晓阳刘权王升平李媛沈磊李国栋李文涛赵燕萍许慧琳方红邵贵强储继志孙君雷朱洪其李志勇蒋良华凌建良赵伟忠王晶刘小华李斌张裔良叶挺潘云建胡鸿王瑞孙艺华杨海燕许速陈海泉
关键词:肺癌低剂量螺旋CT
40岁以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孕激素治疗——附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评价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至2004年以孕激素治疗作为初次治疗的6例40岁以下的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检索近10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发现相关病例56例,对以上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4例孕激素治疗有效,2例无效者行手术治疗。4例有效者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复发而行手术治疗,故共有4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子宫外转移。6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瘤生存。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46例孕激素治疗有效,其中11例复发者中7例再次采用孕激素治疗,且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此56例中,共有16例行手术治疗,15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出现盆腔复发。本组6例患者治疗后无妊娠和分娩;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共有41次妊娠,并分娩40个婴儿,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结论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我们的经验尚少,虽难作评价,但国内外文献报道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达到妊娠和分娩的目的。
王华英沈磊孙织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孕激素类子宫内膜腺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7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32
2003年
目的 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组织起源。方法 对 72例DFSP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研究 ,16例真皮纤维瘤 (DF)、19例神经纤维瘤 (NF)、17例纤维肉瘤 (FS)分别作为对照。结果  72例DFSP好发中青年男性 ,肿瘤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 ,位于真皮 ,可浸润皮下脂肪及横纹肌。组织形态除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外 ,还存在一些变异如黏液变性、伴FS区域、Bednar瘤等。DFSP组 87%CD34阳性 ,NF组 4 2 %CD34阳性。结论 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 ,避免与其它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尤其是DF、NF及黏液性肿瘤混淆。
任晓冰王坚沈磊俞友娟陈维朱雄增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病理学CD34皮肤肿瘤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诊断纵隔病变的价值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用于纵隔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及最佳应用范围。方法对接受EBUS-TBNA检查的123例纵隔病变患者,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EBUS—TBNA诊断纵隔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判断其对于不同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深入分析EBUS—TBNA用于诊断纵隔病变的最佳范围。结果全部患者共穿刺286组淋巴结,穿刺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穿刺部位最终诊断阳性83例,其中EBUS—TBNA直接诊断79例。EBUS-TBNA诊断纵隔病变准确率为96.7%,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0%。针对上皮性癌患者,EBUS—TBNA的诊断准确率为98.8%,灵敏度为9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3例淋巴瘤患者EBUS—TBNA未能诊断。对于纵隔良性病变,EBUS—TBNA能够给出具有临床价值的疾病诊断率为47.2%。结论对于上皮性癌,EBUS-TBNA有望取代纵隔镜检查成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对于包括肉芽肿在内的纵隔良性病变,EBUS—TBNA的诊断价值尚受到诊断设备及技术的限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对于淋巴瘤等特殊病变,纵隔镜检查尚无法替代,但EBUS—TBNA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早期筛查方法。
胡鸿陈海泉陈颖叶挺平波杨富周建华罗晓阳沈磊
关键词:纵隔病变
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近年来新的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应用于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9年4月1日-2010年2月8日,75例本院胸部增强CT提示肺内占位伴多发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接受EBUS-TBNA检查。以最终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检验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判断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75例患者共计穿刺177组病灶区域,平均穿刺2.4组/例。75例患者,组织病理标本送检率为49.33%。以177组穿刺区域计算,组织病理标本送检率为28.81%。75例患者EBUS-TBNA诊断准确率为98.66%,敏感性为98.43%,特异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1.67%。以177组穿刺区域计算EBUS-TBNA诊断准确率为96.05%,敏感性为95.10%,特异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82.93%。上述指标除敏感性(P=0.435)外,均高于CT检查(P<0.05)。73例可行N分期患者中,19例(26.03%)患者EBUS-TBNA检查后出现分期改变。结论EBUS-TBNA准确率较高,创伤小,是用于肺癌诊断及分期的较好方法。
胡鸿陈海泉周贤平波冯丽青周建华罗晓阳杨富叶挺沈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