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迎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刘禹锡
  • 6篇文学
  • 5篇诗歌
  • 4篇唐诗
  • 3篇明清
  • 2篇心态
  • 2篇选本
  • 2篇永贞革新
  • 2篇入选
  • 2篇审美
  • 2篇生平
  • 2篇诗人
  • 2篇唐代
  • 2篇中唐
  • 2篇韦应物
  • 2篇文学创作
  • 2篇文学研究
  • 2篇明清时期
  • 2篇接受史
  • 2篇接受史研究

机构

  • 16篇厦门大学
  • 12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23篇洪迎华
  • 9篇尚永亮

传媒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长江学术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献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第三届柳宗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被引量:16
2004年
洪迎华尚永亮
关键词:山水散文审美意识艺术风格人生价值观
政治家刘柳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境遇
2011年
因为永贞革新及王叔文等的关系,历史上对政治家刘禹锡、柳宗元的接受表现出诸多争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文学家身份的刘柳。唐宋时期,刘柳的政治作为及人格处于被贬斥的地位,降及明清,其接受境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接受者对永贞革新的认识走向公正和深刻,王世贞、王夫之、王鸣盛等人皆在对事件背景、过程的客观探讨中,重新审视和大力肯定了革新的历史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革新人物的不实罪名翻了案。另一方面,明清读者对革新中的人物角色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接受心理。诸多史家大力肯定二王的革新作为,但在道德品行上却加以贬低,并对其用事作风示以不满。而对刘柳,则出现了由否定其人而否定其文,和尽管对刘柳与王叔文结交并在行事中的激切、浮躁不无微辞,但对其人其文均予以肯定的两种不同接受态度。
洪迎华
关键词:刘禹锡明清政治家永贞革新
论初唐四杰文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兼及人物并称与内涵的发展变化
2023年
四杰这一群体在当世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因长期被“器识”抹杀,其诗史意义至元末《唐音》才开始被重视。入明以后,随着“四唐”说的定型,“四杰”不仅在称谓上与“初唐”连缀,其接受境遇也与“初唐”在“四唐”轩轾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嘉靖时初唐派的兴起,使得复古派取法乎上、将经典文本从盛唐扩及到初唐,四杰不仅被确立为诗歌摹习的典范,其唐音肇始的诗学意义也在中晚明被揭示和定位。万历以后因性灵思潮的冲击,明人的才性观发生变化,四杰终于从器识品行的揶揄中释放出来,文集与声名得以全面推显,至此,其经典化过程才基本完成。其间,从有才无行的“才子”到诗史上“初唐”的代表,四人并称的具体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洪迎华
关键词:初唐四杰文学经典
论明清时期对刘禹锡七绝的诗学批评
2011年
明清时期,刘禹锡的七绝从其创作中凸显出来,受到诗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中杨慎推许刘禹锡为元和以后第一家。在以盛唐诗为尊的主流观念下,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绝能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乃因格调说自发源之初便表现出对诗人才情和诗歌声律的重视。而清人王夫之的批评和接受,不仅展现了刘氏七绝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而且打破了大多数接受者以盛唐绝句为最高典范的普遍看法,将刘禹锡推上了"小诗之圣证"的位置。
洪迎华
关键词:刘禹锡明清
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
2006年
洪迎华
关键词:接受史刘禹锡永贞革新政治行为文学成就
论唐诗中的“灞桥”和“津桥”被引量:2
2017年
"灞桥"和"津桥",在唐两京占据"边界"和"节点"的地理位置。因其重要的交通意义和独特的人文风物,二者常触动唐人的"诗思",成为诗歌创作中的常见意象。灞桥是唐人东出长安的"关口"和"门户",灞桥飞絮的自然风景和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决定了此地宴饯常盛及相关送别诗感伤悲戚的情感特征和美学色彩。津桥是洛阳城南北往来的"焦点"和"核心",唐人津桥所望和所写,展示了洛阳的城市形象和个体的生存感受。因洛阳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变迁,唐人的津桥诗体现出东都"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的变化特点。二者在唐诗中所体现审美意境的不同,折射出长安和洛阳之间首都地位和陪都地位的差异,以及事功文化和闲适文化的差异。
洪迎华
关键词:两京
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
2012年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应物、柳宗元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读者接受视野中得以凸显。因诗学主张及价值观的不同,此期诗家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与"变"及历史地位存在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视角不一的批评和接受,一方面深入阐释了"韦柳体"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韦应物、柳宗元在五言古诗及整个诗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洪迎华尚永亮
关键词:韦应物五古辨体
吕温研究
该论文分考证和论述两个部分,对中唐诗人吕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上篇吕温考主要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吕温文集和新旧《唐书·吕温传》为基础,又详考有关诗文集、地理及历史等文献,对吕温的家世、生平经历作了尽可能的考证,...
洪迎华
关键词:中唐诗人吕温文学创作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韦柳体”及韦柳高下争议的接受学考察被引量:1
2010年
苏轼以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三者比较的方式对韦柳诗歌简古淡远的共性风格进行揭示,严羽则用"韦柳体"之名将其确认为一个诗歌体派。在接受学意义上,"韦柳体"的提出,一是缘于宋人对陶渊明诗歌和人格的推崇,韦、柳皆因有陶诗意趣而被并论;二是因为韦、柳在五言古诗上的创作成就。苏轼在陶、韦、柳三者高下的比较中,认为柳胜韦,此一论断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清代王士祯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轼,明确提出韦在柳之上,为韦柳高下的问题翻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这种争议,除了要深切了解论者的立场和用意,深入作品、具体辨析韦柳风貌及艺术渊源、淡化和规避无谓的高下之争才是关键。
洪迎华
关键词:韦应物接受学
柳宗元诗歌当世传播效应分析
本文从柳宗元诗的创作用途看其传播的方式和效果,探讨了柳宗元的生存状态对诗歌传播的影响,分析了柳宗元的立名思想对诗歌传播的限制。
洪迎华
关键词:诗歌创作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