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金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可变气门用缓冲液压缸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气门用缓冲液压缸,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进/回油口和第二进/回油口,从而在液压缸壁上形成第一进/回油口通道和第二进/回油口通道;在液压缸壁上,还设有贯通于液压缸的顶部至第一液压通道的之间的一单向节流阀...
- 尧命发张翔宇郑尊清童来会王同金
- 文献传递
- 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技术,进一步涉及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可适用于进气端负压工况的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包括:三通道红外CO<Sub>2</Sub...
- 裴毅强王同金
- 文献传递
- 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
-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技术,进一步涉及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可适用于进气端负压工况的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广压力范围EGR测量系统,包括:三通道红外CO<Sub>2<...
- 裴毅强王同金
- 文献传递
-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研究
-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提高燃油经济性变的愈发重要。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均质充量压缩燃烧模式,可变气门驱动技术,都可以有效降低油耗,且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结合电动机与Atkinson循环发...
- 王同金
- 关键词:燃油经济性凸轮轴进气歧管燃烧室
- 文献传递
- Atkinson循环发动机进气系统匹配优化模拟与试验被引量:2
- 2016年
- 运用GT-Power建立发动机计算模型,研究气门型线、进气歧管形式对1.5L Atkinson循环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影响;运用CFD软件AVL-Fire对不同燃烧室形式下的燃烧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台架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进气持续期为240°CA,气门最大升程为8,mm.此时,长度为300mm的侧面进气的进气歧管与改进的燃烧室匹配,在研究转速范围内,最低油耗比原机降低了7.23-8.31g/(k W·h),且低油耗区范围明显扩大;长度为100mm的中间进气形式歧管的最低油耗比原机降低了6.21-9.19g/(k W·h),低油耗区范围也有明显扩大;两种形式的进气歧管皆可以满足降低油耗的需求,需根据发动机实际布置情况进行选择.
- 秦静张泰钰裴毅强任源李翔王同金
- 关键词:进气歧管
- 一种电液可变气门的驱动机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液可变气门的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自上而下的设置有第一进/回油口和第二进/回油口,从而在液压缸壁上形成第一进/回油口通道和第二进/回油口通道;在液压缸壁上,还设有贯通于液压缸的顶部至第一液...
- 尧命发张翔宇郑尊清童来会王同金
- 文献传递
- 汽油超高压喷雾宏观特性研究
- 为探究在超高喷射压力下汽油的喷雾特性,运用阴影法对5 MPa到60 MPa的喷雾宏观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喷雾油束发展历程和不同喷射压力对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喷雾面积和喷油器"尾喷"现象的影响.结果表...
- 张丹裴毅强王琨许贝李翔刘懿王同金
- 关键词:超高压喷油器汽油喷雾特性
- GDI喷油器超高压乙醇喷雾微观特性试验被引量:2
- 2018年
- 为系统研究超高喷射压力下缸内直喷(GDI)喷油器乙醇喷雾的微观特性,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PDPA)系统对10~50,MPa喷射压力下的喷雾进行了测试,并结合纹影法所获取的喷雾图像分析了喷雾形态发展、液滴粒径粒速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喷射压力,枝状结构形成时刻提前,喷雾破碎过程加快;提高喷射压力,喷雾头部粒速增加,贯穿距变大;喷雾锥角随喷射压力的提高小幅度上升;提高喷射压力,乙醇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SMD)、DV90和DV50明显下降,但DV10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处于剧烈破碎区的液滴粒径减小;超高压喷射有效抑制了25,μm以上大粒径液滴生成,降低粒径分布的离散程度,粒径为5,μm左右的液滴数量比例最大;超高压喷射下,在同一水平面不同测点位置,SMD的差异较小;随着测点距喷孔距离的增大,小液滴聚合现象会导致SMD变大.
- 裴毅强王琨王同金张丹李翔詹璋松刘斌胡铁钢张晓宇
- 关键词:缸内直喷超高压乙醇
- 超高喷射压力下GDI喷油器喷雾宏观特性被引量:1
- 2018年
- 为了探究在超高喷射压力下GDI(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喷油器喷雾的宏观特性,采用阴影法对喷射压力为5~60 MPa的喷雾进行测量,分析喷射压力对油束发展历程、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喷雾面积以及喷油器尾喷现象的影响,并通过对DENT经验公式进行修正,得到超高喷射压力下汽油的贯穿距离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压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喷雾外围"分支状结构"的生成;喷射压力的提高使贯穿距离明显增大;喷雾面积随喷射压力的提高有所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喷射压力每增加10 MPa,喷雾锥角峰值平均增加1.5°;当喷射压力达到30 MPa及以上时,喷油器尾喷现象基本消失;随着喷雾发展,贯穿距离和喷雾面积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线性增大;喷雾锥角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稳定在82°左右的趋势。
- 张丹裴毅强王琨王同金刘斌胡铁钢王振平季思思
- 关键词:喷雾
- 壁温和机油油膜对喷雾撞壁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为研究壁面温度和机油油膜对缸内直喷汽油(GDI)发动机喷雾撞壁后发展的影响,运用阴影法成像系统和相位多普勒激光测试系统(PDA)对喷雾撞壁后反弹高度、扩散距离以及特征点的粒径粒速做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壁温的升高或机油油膜的存在对喷雾撞壁后反弹和扩散起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壁面达到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温度后,撞壁喷雾的反弹高度和扩散距离又开始减小.壁温的升高或机油油膜的存在,都会使喷雾轴线测点处法向速度向上的液滴比例增加,且喷雾边缘测点处液滴的切向平均速度明显增大.壁温的升高使喷雾撞壁后液滴的粒径分布向更小粒径的方向偏移,液滴粒径的算术平均值减小,但100,?m以上"超大液滴"的出现使轴线测点处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增大.机油油膜的存在使喷雾撞壁后液滴粒径的算术平均值减小,但索特平均直径增大.
- 李翔裴毅强秦静王同金赵乐文詹樟松郑建军陈堂明
- 关键词:喷雾撞壁壁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