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波

作品数:153 被引量:3,372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经济管理
  • 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建筑科学
  • 10篇社会学
  • 7篇农业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6篇历史地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城市
  • 18篇生态
  • 16篇城市群
  • 11篇可达性
  • 9篇地理
  • 9篇京津
  • 8篇县域
  • 8篇京津冀
  • 7篇影响因素
  • 7篇可持续发展
  • 6篇中国县域
  • 6篇省际
  • 6篇污染
  • 5篇地理学
  • 5篇生态环境
  • 5篇省际边界
  • 5篇就业
  • 4篇生境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修复

机构

  • 115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南京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7篇徐州师范大学
  • 12篇合肥工业大学
  • 8篇鲁东大学
  • 6篇山西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曲阜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52篇王振波
  • 36篇方创琳
  • 16篇徐建刚
  • 16篇朱传耿
  • 12篇张晓瑞
  • 10篇马海涛
  • 8篇李广东
  • 7篇孙峰华
  • 6篇刘海猛
  • 6篇孙东琪
  • 5篇刘闯
  • 4篇张蔷
  • 4篇王婧
  • 4篇姜招彩
  • 3篇陆大道
  • 3篇祁毅
  • 3篇仇方道
  • 3篇徐成东
  • 3篇李可欣
  • 3篇吴扬

传媒

  • 19篇地理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9篇地理研究
  • 8篇中国人口·资...
  • 8篇全球变化数据...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地理与地理信...
  • 4篇经济地理
  • 3篇资源科学
  • 3篇人文地理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中国乡镇企业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生态文明
  • 1篇规划师

年份

  • 9篇2024
  • 9篇2023
  • 11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19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被引量:91
2011年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个县(市、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199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1991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
王振波方创琳王婧
关键词:LUCC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县域可达性历史演变及特征总结
可达性空间划分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当下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借助GIS软件平台,在对建国以来包括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20...
王振波
文献传递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被引量:47
2013年
在快速城市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滨湖城市作为城湖共生体,具有湖泊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单元之一,又是湖泊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高度敏感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与风险共存。以行政区划调整后将巢湖纳入内湖的新合肥市为例,借助GIS平台,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敏感性评价法构成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以水域因子、坡度因子、湿地因子、覆被因子、灾害风险因子组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体系,将合肥市域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非敏感区5种资源环境承载类型区;基于反规划理念,构建滨湖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并划定作为城市扩展生态底线的刚性和弹性空间增长边界。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人口与用地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科学划定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增长边界。该方法在中国滨湖城市的空间增长规模与方向、湖泊生态系统安保与开发、城市用地调控与优化组合以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王振波张蔷张晓瑞关兴良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国县域交通可达性与人口集聚的相关分析及区域划分
<正>人口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和学者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在人口基数庞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市化问题复杂多样的中国,更成为问题中的焦点。根据人口分布的经典理论,与经济水平、资源、地形地貌、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因素一样...
王振波徐建刚
关键词:人口集聚
文献传递
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市域城市火灾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的宏观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干促使火灾恶化,而经济发展扭转了这种趋势并促使火灾态势整体改善。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被引申为火灾同化效应、火灾惯性效应、火灾警示效应。火灾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效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火灾态势。本文补充了城市地理学在城市火灾领域的研究不足;将抽象的时空因素引申为具有实际物理含义的虚拟变量,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徐波王振波
关键词:城市火灾气候变化经济发展
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的模拟预测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对城市脆弱性的动态演变进行模拟预测可以得到城市脆弱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水平,由此为调控城市脆弱性、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遵循"测度、降维、预测"的总体技术路线,首先从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定量测度城市脆弱性指数(UVI),其次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法提取影响UVI的主导指标因素,最后构建预测模型并优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用于预测。以合肥市为实证,对其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表明:1998-2012年,合肥UV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发生突变反弹,从2010年的0.276 8增加到2011年的0.506 6,增加了83.02%;影响合肥UVI的主要有6个指标因素;以这6个主导指标为基础,分别构建SLR、MLR和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SLR、MLR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6.61%、4.64%和1.89%,综合对比分析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利用RBF预测模型得到合肥2013-2017年的UVI,结果显示合肥2015年的UVI为0.284 3,和2010年的UVI(0.276 8)基本持平,由此表明,只要6个主导指标能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合肥UVI将重新回到2011年发生突变反弹前的水平和状态。研究显示,RBF神经网络能为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的模拟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为完善城市脆弱性研究体系和类似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张晓瑞程龙王振波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
省际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动力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被引量:9
2006年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通过对淮海经济区118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非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跳跃式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混合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母子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核心转移型就业空间模式、带状空间就业模式,并从边界、中心城市、交通、城市间关系4个方面总结出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动力机制
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践探索及问题剖析被引量:47
2011年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大量侵占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途径。2004年开始,伴随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进,其中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重庆市地票交易市场的实践较为典型。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和系统要素分析,总结了实践的问题、根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系统中的要素与相应的操作环节中存在问题隐患且部分问题表现突出;实践中主要以涉及"非自愿"置换、补偿与保障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的农民利益受损问题较为突出;问题的根源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地方政府操作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遵循集约型用地增长模式,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保护村落景观风貌。
王婧方创琳王振波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被引量:83
2019年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方创琳王振波王振波
乌兰地区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的树轮宽度:水分记录还是温度记录?
2024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区域。由于其具有典型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一般认为该地区树木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控制。然而,已有研究发现,在该区域乌兰-都兰及以东地区,影响树木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较为复杂,既有水分,也有温度因素。本研究分析了乌兰地区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对气候的响应特征,并与德令哈地区明确指示降水的树轮宽度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1956~2010 A.D.间,青海云杉树轮宽度记录了当年7月的温度信号,而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当年7月温度、5~6月降水及5~7月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均显著相关;2)两个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在1970~1980 A.D.开始发生了变化:对当年7月温度的响应逐渐增强,而对前一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的响应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同时对生长季5~7月PDSI的响应逐渐减弱;3)在1789~2010 A.D.更长的时段内,乌兰地区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与德令哈指示降水变化的树轮序列高度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器测记录以前的时段,乌兰地区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仍主要反映水分条件(降水和干湿)的变化,而器测记录以来其对当年7月温度的显著响应可能与近几十年来的西北地区暖湿化有关。未来在树木生长-气候响应模式发生转变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时间长度的树轮-气候响应关系来进一步明确树轮序列所包含的气候信息。
王振波王淼王丰秦春杨保
关键词:径向生长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