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挺

作品数:42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神经元
  • 9篇癫痫
  • 9篇海马
  • 7篇膜片
  • 7篇膜片钳
  • 6篇电刺激
  • 6篇教学
  • 5篇神经生物学
  • 5篇生物学
  • 5篇小鼠
  • 5篇背根
  • 4篇强直
  • 4篇强直电刺激
  • 4篇教育
  • 4篇大鼠海马
  • 3篇电生理
  • 3篇医学研究生
  • 3篇自发放电
  • 3篇藜芦碱
  • 3篇癫痫样

机构

  • 30篇第四军医大学
  • 12篇武汉大学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延安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2篇王文挺
  • 23篇胡三觉
  • 11篇韩丹
  • 10篇邢俊玲
  • 8篇徐晖
  • 5篇段建红
  • 5篇覃星奎
  • 5篇雷革胜
  • 5篇罗层
  • 4篇吴俊芳
  • 4篇杜永平
  • 4篇朱俊玲
  • 3篇刁芳明
  • 3篇刘青
  • 3篇武胜昔
  • 3篇汪胜
  • 3篇郭保霖
  • 3篇李柱一
  • 3篇杜兰芳
  • 3篇甘丽

传媒

  • 6篇神经解剖学杂...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基础医学与临...
  • 3篇生理学报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生理学会...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Neuros...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RG慢性痛信号产生的细胞兴奋性分型及离子通道机制
2010年
目的:研究Hodgkin提出的兴奋性分型是否存在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并对该分型及介导该分型的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在慢性痛信号产生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通过制备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在整节消化后的DRG大中细胞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依照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特征,79只大鼠的311例神经元可分为三种类型。在正常对照组(n=179),1、2、3型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3%、27%和60%;在CCD组(n=134)比例则分别为27%、33%和40%。统计分析显示慢性压迫损伤后,1型神经元分型比例明显增加,而3型神经元分型比例显著减少(P<0.05)。正常DRG神经元中,持续钠电流(INaP)的幅值在1、2型神经元中比3型神经元明显要高(P<0.05)。CCD术后INaP在1、2型神经元中均增加,但仅在1型神经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RG大中细胞在慢性压迫损伤后,神经元兴奋性分型中1、2型神经元的比例增多和1、2型神经元上INaP电流的增加,共同造成了由DRG向更高级中枢的信息传递的加强。
解柔刚段建红王文挺刘一辉邢俊玲胡三觉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持续钠电流
Kir 2.1在小鼠伏隔核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模式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内向整流钾通道2.1蛋白(Kir 2.1)在小鼠伏隔核区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分布模式。方法:成年Drd1-td Tomato/Drd2-e GFP双转基因小鼠,制备含伏隔核区冠状脑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Kir 2.1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及应用Imaris等软件对表达Drd1的多巴胺受体1型(D1)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表达Drd2的多巴胺受体2型(D2)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胞体上Kir 2.1免疫荧光阳性信号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Kir 2.1阳性信号颗粒在伏隔核区域的分布密度大概为0.3个/μm2。D1-MSNs胞体上Kir 2.1荧光像素值与D2-MSNs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Kir 2.1在伏隔核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直接通路及间接通路上的表达含量相似。
姚涵李瑞刘海鹰郭保霖孙唐娜任可可王文挺武胜昔
关键词:KIR伏隔核D1受体D2受体小鼠
藜芦碱在海马CA1锥体细胞致痫的兴奋性变化及其通道电流机制
<正>癫痫的细胞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应于癫痫脑电的特征性标志“棘波”,细胞内记录则表现为“阵发性去极化漂移(PDS)”现象。我们利用小剂量神经毒素藜芦碱诱发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产生PDS样癫痫活动,以模拟人类的颞叶...
雷革胜万业宏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藜芦碱癫痫海马膜片钳兴奋性
文献传递
八年制医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优化措施初探被引量:8
2015年
完善临床八年制医学博士生教育制度需从培养过程的具体环节入手。将PBL和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结合,采用双语授课及加强数字化教学等授课方式亟待完善。早期开展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早安排多种形式医学实践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将积极促进医学精英教育目标的实现。
邢俊玲韩文娟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医学教育授课模式人文素质
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能力诸因素测评与评价——持续近10年的素质训练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104名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能力诸因素评价显示:"口头报告(语言表达、答问灵敏)"感染力强;"PPT制作质量(内容清晰、文字简练、美工)"显示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实验设计(理论正确、方法与步骤严谨、可行、思维创新)"中"思维创新"难度比较大;"筹建电生理实验室(主要技术、仪器配置、经费预算、实验室布局)"得分均数最低,提示对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教育中,创业训练难度最大。
韩丹刘青吴俊芳张先荣余言松王文挺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课堂报告
延胡索乙素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延胡索乙素(l-THP)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神经元A类纤维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纤维记录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观察l-THP对自发放电的影响,以及浓度-效应关系。结果实验中记录到单纤维A类神经元自发放电84根。在A类神经元自发放电中有25根自发放电为周期节律,59根为非周期节律。l-THP(100μmol/L)分别引起16.0%(4/25)的周期节律放电神经元和67.8%(40/59)非周期节律放电神经元放电减少(P<0.01,l-THP干预前后配对t检验)。l-THP对受损背根节(DRG)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时间越快,自发放电恢复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其中有57.1%(24/42)的DRG神经元自发放电在洗脱后20 min内可以恢复,42.8%(18/42)的DRG神经元自发放电在洗脱后经过3 h始终没有恢复。结论l-THP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神经元A类纤维的自发放电有抑制作用。
杜兰芳杜永平徐晖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延胡索乙素自发放电慢性压迫背根节
小剂量藜芦碱诱发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异常放电癫痫脑片模型的特征(英文)被引量:4
2005年
背景: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是癫痫活动的脑神经元的细胞学特征,过去认为其产生与突触传递异常有关。近年来,阵发性去极化漂移的内因机制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目的:观察小剂量藜芦碱诱发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活动的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离子机制。设计:探索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出生后14d 的健康SD 大鼠40只,所需试剂购自天津市医药公司和Sigm a 公司。干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取脑切片,通过0.5μm ol/L 藜芦碱诱发癫痫样活动。在6张脑片上诱发产生阵发性去极化飘移样放电后,灌流液中加入80nmol/L 河豚毒素,在另外5张脑片上,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5μm ol/L)替换河豚毒素,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放电模式。②电压钳模式下通过细胞I-V 反应计算河豚毒素敏感性持续性钠电流的大小。结果:小剂量藜芦碱细胞外灌流后,随着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大鼠CA1区锥体细胞表现出固定模式的阵发性去极化漂移串样放电,这种电活动可被小剂量(80nm ol/L)河豚毒素或(5μm ol/L)苯妥英所阻断。电压钳模式下测量阈下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在膜电位-55,-60,-65m V 范围内,癫痫放电神经元测值明显增大,表明小剂量藜芦碱可增强持续性钠电流,并具有电压依赖性。结论:小剂量藜芦碱可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样癫痫活动。小剂量河豚毒素或苯妥英可阻断这种癫痫活动,其离子机制可能与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有关。
雷革胜朱俊玲万业宏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癫痫藜芦碱膜片钳
CCK对下丘脑腹内侧核不同类型神经元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不同类型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胆囊收缩素(CCK)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SD大鼠下丘脑VMH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观察和分析CCK及胃泌素对VMH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根据大鼠VMH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特征和膜的被动特性,将其分为三种类型:I型神经元在静息电位没有自发放电,并有相对较小的膜时间常数和输入电阻,分别为(8±1)msec(n=4)和(192±39)MΩ(n=4);Ⅱ型神经元静息电位具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14±1)msec(n=11)和输入电阻(327±2)MΩ(n=11),较I型神经元的显著增大(P<0.05);Ⅲ型神经元静息电位也有自发放电,膜时间常数(25±2)msec(n=17)和输入电阻(522±28)MΩ(n=17),较I型和Ⅱ型神经元的都显著增大(P<0.05).CCK可以增加Ⅱ型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但对Ⅰ型神经元不起作用.胃泌素模拟CCK的作用也可以增加Ⅱ和Ⅲ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而胃泌素主要是通过胆囊收缩素-B(CCK-B)受体对神经元起作用.结论:CCK对VMH三种类型神经元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而这可能是通过CCK-B受体所介导的.
牛瑜杜永平张月萍段建红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胆囊收缩素下丘脑腹内侧核
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持续性钠流的检测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检测损伤大鼠背根节 (DRG)神经元持续性钠流 (persistentsodiumcurrent,INap)并研究其与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关系 .方法 :术后 3~ 6d慢性痛大鼠模型背根节急性分离 ,消化离散成单细胞 ,对中小型DRG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 .结果 :电压钳下 ,钳制电位在 - 80mV ,给予斜波去极化到 - 30mV时 ,细胞产生一持续时间 15 0~ 2 0 0ms,幅值 89~ 2 0 0pA的持续性内向钠流 ,且对 10 0nmol/LTTX敏感 .电流钳下 ,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细胞 ,给予 10 0nmol/LTTX后 ,振荡消失 .结论 :在受损DRG神经元上检测到的持续性钠流可能是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基础之一 .
刘志洋王玉英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膜片钳术
海马中的内源性爆发式放电神经元与颞叶癫痫被引量:3
2005年
颞叶癫痫(temporallobeepilepsy,TLE)是常见的难治性癫痫,主要累及到海马及海马旁结构等边缘网络。爆发式放电神经元(bursting firingneurons, BFNs)的活动是促使海马结构产生癫痫电活动及相关病理性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BFNs是一类能够由刺激引起、甚至自发产生成串高频爆发式放电(bursting)的神经元。爆发式放电增加了突触传递的效率,促使突触活动产生短时程和长时程可塑性变化,募集邻近神经元产生同步化放电。BFNs的电活动在癫痫相关性电活动中可能具有起搏点的作用。同时,癫痫电活动也促使内源性BFNs的改变,以及调制非爆发式放电神经元向BFNs的转变,导致海马结构内癫痫电活动的进展和扩散,最终促使癫痫相关性病理性改变和脑的高级功能的损害。
王文挺胡三觉韩丹
关键词:癫痫海马神经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