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林

作品数:86 被引量:861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38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0篇气象
  • 17篇气候
  • 13篇干旱
  • 12篇灾害
  • 11篇混交
  • 11篇混交林
  • 10篇涡度
  • 10篇涡度相关
  • 9篇通量
  • 7篇土壤
  • 7篇逐日
  • 6篇地表
  • 6篇地表温度
  • 6篇动态监测
  • 6篇亚热带
  • 6篇应用气象
  • 6篇气温
  • 6篇南亚热带
  • 6篇阔叶
  • 5篇应用气象学

机构

  • 56篇广东省气候中...
  • 29篇南京信息工程...
  • 15篇中国科学院华...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广东省气象局
  • 6篇广州市气象局
  • 6篇广州地理研究...
  • 4篇天津市气候中...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86篇王春林
  • 17篇陈慧华
  • 14篇郭晶
  • 13篇周国逸
  • 11篇唐力生
  • 11篇王旭
  • 9篇黄珍珠
  • 8篇刘尉
  • 7篇申双和
  • 6篇于贵瑞
  • 6篇薛丽芳
  • 6篇景元书
  • 5篇周传艳
  • 5篇何健
  • 5篇段海来
  • 5篇王华
  • 4篇闫俊华
  • 4篇陈新光
  • 4篇孙春健
  • 4篇丁丽佳

传媒

  • 11篇中国农业气象
  • 7篇广东气象
  • 6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2010农业...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4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12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5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的广东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2
2008年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2-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计算逐日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土壤水分平衡状况,构建逐日干旱动态指数DI,根据DI分析广东近45a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东省全年干旱日数占28.7%,轻、中、重、极旱发生频率依次减少;(2)近45a平均干旱过程强度指数(DCI)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汛期较低,汛期结束后DCI值迅速上升;(3)1962-2006年,年干旱日数和DCI值均显著上升,说明广东省干旱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年上升;(4)DCI和全年干旱日数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呈纬向分布,北低南高。粤北的连山附近是全省DCI值和干旱日数最低的区域,雷州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DCI值和干旱日数较高;(5)春季与秋季的DCI空间纬向分布基本相反,表现为春季南部较旱、秋季北部较旱;(6)秋季月平均DCI值高于春季,说明广东省秋旱情况重于春旱。研究结果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晶景元书王春林王华陈慧华
广州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典型环流形势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基于2016—2019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中低层天气形势图,分析了广州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典型环流形势特征,揭示了不同环流形势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年来广州市随着细颗粒物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基本维持在80%及以上,但光化学污染问题逐渐凸显,O_(3)已成为广州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广州市大气污染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秋、冬季更易出现大气污染,且多为持续性(≥5 d)污染.(3)经过分型和统计,总结出10种典型500 hPa-850 hPa-地面环流型,分别为台风外围-台风外围-台风外围、副高边缘-反气旋环流-变形高压脊、副高边缘-反气旋环流-冷锋前、副高-偏南气流-均压场、副高-偏东气流-均压场、副高-反气旋环流-均压场、副高边缘-反气旋环流-冷高压脊、西风槽槽后-反气旋环流-变性高压脊、副高-偏南气流-冷锋前、副高边缘-偏南气流-冷锋前.个例分析表明,这10种典型环流型可以概述最主要的广州大气污染环流形势,对空气质量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云翔申冲王春林陈继奋裴成磊问楠臻问楠臻蔡顺明邱晓暖周扬
关键词: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环流分型
粤东地区近52年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粤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57—2008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粤东地区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粤东地区平均而言,日照时数在20世纪60年代最多,21世纪初次之,80年代最少;日照时数变幅最大的季节为春季,其次是冬季,夏季和秋季不明显;突变检验表明,20世纪60—70年代日照时数出现了突发性的上升,进入了一个相对日照时数偏多的气候态,到80—90年代日照时数趋于减少,但没有突变点出现;据全年和季节日照时数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日照时数目前处于偏少期,12~14年时间尺度上则为偏多期,较小尺度上(2~4年)则均为偏少期;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局部地方与整个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大部分地方是下降的,个别地方则是上升的。
丁丽佳郑有飞王春林谢松元凌良新
关键词:日照时数气候变化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
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2009年
根据河流颗粒有机碳浓度(CPOC)、溶解有机碳浓度(CDOC)与河流总悬浮物含量(CTSS)和流量(Q)的关系,构建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估算模型分别为:CPOC=0.0195×CTSS+0.0589和CDOC=0.0047×CTSS+0.0027×Q+0.9087。由上述模型重建了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主要以颗粒有机碳形式存在;年内分布表现为汛期高于平水期;年际变化多样,但总体上均表现出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上游往下有机碳浓度有所下降,但在三水站有所回升。
罗艳刘申傅声雷王春林周国逸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北江流域
广东省龙眼种植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根据广东省1971-2000年气候资料,结合龙眼生长的气候条件,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4月中旬至5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以及≥10℃年积温作为区划因子并等权相加得到总的区划因子指标.根据区划因子与地理要素间的回归统计模...
薛丽芳王春林申双和
关键词:龙眼GIS农业气候区划适宜性
小麦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研究
王春林
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设施对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热通量和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通量板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达10%以上.在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土壤热通量板上方土壤贮热均不能忽略,否则所测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发生热通量传递方向逆转的情况.5 cm深度处和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形,且前者相位后移0.5~1 h.旱季土壤为热源而雨季为热汇,表层土壤年总热通量为-0.44 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表层土壤热贮量月变动范围为-0.14~0.20 MJ·m-2,是5 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的-11.0%~1.3%.表层土壤热通量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为-12.0%~3.3%,由于能量平衡大多在较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故必须准确考察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平衡.在0.5 h尺度上,表层土壤热通量与2.5 h前的冠层净辐射回归方程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要延滞约2.5 h.
王旭周国逸张德强王春林
关键词: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能量平衡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外向辐射通量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外向辐射通量:上行短波辐射(RSu)、上行长波辐射(RLu)和上行总辐射(RT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RLu
王旭周国逸孙阁周传艳王春林
关键词: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
鼎湖山常绿针阔叶混交林CO_2通量估算被引量:40
2006年
鼎湖山通量站是中国通量网络(ChinaFLUX)中4个森林站之一,采用开路涡度相关方法,对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的CO2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03,2004年2整年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关系.通过坐标转换、WPL订正和质量控制后,发现本通量站存在明显的夜间泄漏问题,因此采用Michaelis- Menten模型,利用白天(PAR>1.0μmol-1 Photons·m-2·s-1)湍流充分条件-F(u*>0.2 m·s-1)的通量资料,逐月拟合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利用拟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得到的生态系统呼吸Reco,建立Reco与5 cm土壤温度的指数关系,借此反演夜间呼吸.主要结论包括:(i)逐月拟合的光能利用效率a平均为0.0027(±0.0011)mgCO2·μmol-1 Photons,最大光合速率Amax平均为1.102(±0.288)mgCO2·m-2·s-1,a与Amax季节性变化规律均不明显,表明林内旱季没有明显的缺水和低温胁迫存在,这与南亚热带常绿混交林叶面积指数(LAI)季节性变化较小的特点是一致的.(ii)生态系统呼吸月总量平均为95.3(±21.1)gC·m-2month-1,约占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68%.NEE月总量平均为-43.2(±29.6)gC·m-2·month-1,大部分月份NEE为负号,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均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估算得到2003,2004年NEE总量分别为-563, -441.2 gC·m-2·a-1,占GPP的32%.
王春林于贵瑞周国逸闫俊华张雷明王旭孙晓敏
关键词:CO2通量涡度相关南亚热带CHINAFLUX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被引量:38
2007年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Tg,碳密度增加了1.58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大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10年间的波动范围是0.19。1.36Mg,(hm^2·a).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