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

作品数:38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大学“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学
  • 8篇艺术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古歌
  • 5篇壮族
  • 4篇侗族
  • 4篇文学
  • 3篇生态观念
  • 3篇生态学视野
  • 3篇文化
  • 3篇小说
  • 3篇民族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艺
  • 2篇地理
  • 2篇地理空间
  • 2篇地理学研究
  • 2篇动物形象
  • 2篇诗性
  • 2篇诗学
  • 2篇抒写
  • 2篇文化地理学
  • 2篇文艺

机构

  • 36篇广西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6篇王红
  • 3篇王丹
  • 1篇张联秀
  • 1篇李志艳
  • 1篇徐臻

传媒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南宁职业技术...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艺苑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歌海
  • 1篇东南亚纵横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柳州师专学报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4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壮族布洛陀史诗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被引量:1
2020年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可以洞见布洛陀史诗中“造”字、“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句式及“对比叙事”中分别呈现的“和谐”“统一”“包容”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其中,“和谐”思想注重在布洛陀的“造”中把握人与人之间重想法、厚个体的民主式沟通理念和人与动物互补协助的生态式共存意识;“统一”思想强调“布洛陀是集体智慧、意志、价值指向”的共识,折射出凸显壮族民众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性沟通制度;“包容”思想中“体”的多元复杂性推动人们判断优劣,以否定与发展在相互摩荡、渗透、往复、循环中形成的动力助推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壮族布洛陀史诗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既自成一体,又呈现出相互联系、逐次递进的逻辑思路。
王红张玲
关键词:壮族民族共同体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
有深度的“段子手”:田耳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
2024年
“段子手”是文坛与批评界对田耳小说的爱称,它昭示了田耳小说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即以讲好故事为纽带和基础,以悲悯情怀为本色,以民俗文化为底蕴,以通俗形式为表征,以大众最大限度的兼容为发力点,通过对被边缘、被漠视、被遮蔽的人物故事描写,去逼视人性的复杂与深沉,反思当下社会问题,赓续文化传统。这使得田耳小说从流俗、媚俗、嫉俗中得以蜕变升华,拥有了以文化为旗帜的历史厚度与先锋精神。
王红韦燕燕
关键词:民俗文化
地理诗化与民族空间性: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广西毛南族古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毛南族古歌是毛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它们与地域环境的契合不仅显示在内容层次,更在形式层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注解,在地理—民族—文化—古歌的研究范式中,毛南族古歌呈现了文献、文化、创作理念的多维价值,更突显出民族民间文学是文学创作的母体以及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王红
关键词:毛南族古歌文化地理学
生存与斗争:苗族机智人物老幌的机智手段研究
2015年
老幌是苗族地区赫赫有名的机智人物。他智慧出众,谋略过人。他富有正义感,敢于蔑视封建权贵、财主豪绅,与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他拥有同情心,主动扶贫济困,打抱不平。在与形形色色的对手斗争时,老幌采取了谎话欺哄的狡智手段作为自己主要的对敌策略,而采取谎话欺哄的机智手段是根植于封建社会苗族地区悲惨的现实生活、老幌这个特有的智者形象以及谎话欺哄发生的具体情况。
张联秀王红
关键词:苗族机智人物
生态学视野中的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师公戏集中反映壮族人们的生态观念,师公戏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展演方式以及传播模式一方面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传承与弘扬。发掘师公戏所蕴含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这也昭示了以生态学视角研究民间文艺的广阔空间与深远影响。
王红
关键词:壮族生态观念
西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选课的意义与策略被引量:2
2011年
西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能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
王红
关键词:西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文学场视域下的媒介力量——评《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
2013年
当今社会正处于数字化信息发展的新阶段,信息媒介从未像现在一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媒介的发展促成了当今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巨大变革,它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革新,更导致了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秦风珍、何志钧、李志艳、孙恒存所著的《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简称《新变》)应运而生了,该书从审美文化、文艺生产、文化消费、文学教育等多个维度切入,深度剖析了“新新媒介”时代的文化异变风向,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启发甚多。
王红徐臻
关键词:传媒文化信息发展当代文艺信息媒介文学场社会文化生活
生态学视野中的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历史积淀的自然性产物,表征了壮族文化系统诞生于发展的生态整体性、和谐性与开放发展性。师公戏对生态观念的契合不仅显示在内容层次,更在形式层次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注解,其本身所蕴涵的壮族人民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
王红
关键词:壮族生态观念
《岭表纪蛮》之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
刘介《岭表纪蛮》记载并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取之自然而又不断发展的服饰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以青蓝黑为主的左衽裙裤装、不假外求的织绣、不拘一格的发髻与多姿多彩的装饰等。
王红
关键词:服饰文化广西少数民族
壮族伦理道德的艺术抒写: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广西壮族师公戏不仅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呈现广西壮族伦理道德的多维内涵,还在角色类别、表演形式、动作语言等方面体现出广西壮族伦理道德外在性与内在性的高度统一。
王红
关键词:壮族伦理道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