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炎亮

作品数:1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血液
  • 5篇淋巴
  • 4篇血液病
  • 4篇急性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淋巴细胞白血...
  • 3篇骨髓
  • 3篇病患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液病患者
  • 2篇预后
  • 2篇增殖
  • 2篇髓性
  • 2篇髓样
  • 2篇重排

机构

  • 14篇河南省人民医...
  • 9篇郑州大学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山东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白炎亮
  • 5篇陈玉清
  • 4篇张茵
  • 4篇朱尊民
  • 4篇臧玉柱
  • 4篇孙恺
  • 3篇雷平冲
  • 3篇孙慧
  • 2篇杜新
  • 2篇郭健欣
  • 2篇陈香丽
  • 2篇商保军
  • 2篇朱焕玲
  • 2篇王晓冬
  • 2篇张延清
  • 2篇林海
  • 2篇王山梅
  • 2篇许娜
  • 2篇庞丽萍
  • 2篇刘春水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HP-2的生物学作用及与血液肿瘤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白炎亮孙慧
关键词:SHP-2SH2结构域信号转导血液病
SHP-2与PI-3K//Akt传导通路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 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蛋白质中酪氨酸的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是将磷酸化的信号分子的酪氨酸去磷酸化的激酶,同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一样在信号传导及控制细...
白炎亮
关键词:SHP-2PI-3KAKT急性白血病
文献传递
低剂量ATG、氟达拉滨及白消安预处理方案在高龄AML同胞HLA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临床研究
臧玉柱陈玉清白炎亮朱尊民郭建民雷平冲杨靖刘忠文孙恺张茵
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病原学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特征,并对患者确诊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病原学分析发现以热带念珠菌(68.8%)为主,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药敏试验显示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是43.8%、46.3%、5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未缓解、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为7.706(1.803~32.940)、10.211(1.071~97.379)和8.621(1.535~48.420)]。结论:血液病合并念珠菌血症死亡率高,以热带念珠菌感染为主,唑类药物耐药严重。原发病未缓解、感染性休克、MODS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于爱萍朱梦阳林全德王山梅白炎亮曹伟杰
关键词:血液病念珠菌血症病原学耐药性
探索门诊-病房全过程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实习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索门诊-病房全过程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实习的10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教学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名。研究组采用门诊-病房全过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客观成绩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实习生在血液病学理论考试、临床综合能力及沟通技能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实习生的出科满意度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5)。结论门诊-病房全过程教学法在血液内科有较好的实习教学效果,可为血液内科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白炎亮崔亚斌王臻王臻张婉君王山梅王山梅蒋振华朱尊民
关键词:血液内科
伴有FGFR1重排的白血病/淋巴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0年
伴有FGFRl重排的白血病/淋巴瘤,即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EMS),是一种较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髓系增生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常伴发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 lymphoma,LBL)为其主要特征。
李玉龙商保军翟亚萍陈香丽时杰雷平冲白炎亮
关键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FGFR1文献复习重排嗜酸粒细胞增多
C/EBPα基因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C/EBPα基因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自2015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老年MM患者作为MM组,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骨髓并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样本中单个核细胞的C/EBP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EBP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组织中的C/EBPα水平,探讨C/EBPα基因表达与MM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中C/EBPα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C/EBPα表达水平与MM患者的ISS分期、CRP、Ca^(2+)、β2-MG、LDH及骨髓瘤细胞比例均有明显相关性(P <0. 05)。C/EBPα基因的表达与MM患者的性别、年龄、免疫球蛋白分型、Hb水平无相关性(P>0. 0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发现,对照组骨髓样本染色较深,CR、PR及复发的MM患者骨髓样本染色依次减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R组MM患者C/EBPα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PR和复发组患者(P <0. 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C/EBPα基因高表达的患者组OS和DFS均优于低表达组(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CRP、骨髓瘤细胞比例及C/EBPα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OS及PFS独立因素(P <0. 05)。结论:C/EBPα基因在MM患者中表达水平较低,其低水平表达可能刺激MM的发生; C/EBPα基因表达与MM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臧玉柱陈香丽白炎亮张文荟于润红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临床预后
MicroRNA-195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课题拟从临床标本、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层面进行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miR-195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循环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的研究;第二部分:体内、体外调控miR-195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白炎亮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病理机制基因表达细胞增殖
IL-2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IL-2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方法选取1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IL-2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另外选择1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CD3+、CD4+细胞的比率明显下降,CD4+/CD8+的比率有所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联合治疗后,CD3+、CD4+细胞的水平相比治疗前有明显上升,CD8+细胞水平有所下降,CD4+/CD8+的比率显著上升(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前,1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LDH水平明显上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水平(P<0.05);患者接受联合治疗8个疗程后,血清中LDH水平降低,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治疗8个疗程后,患者的血清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经达到了健康对照组的水平(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化疗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能有效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臧玉柱白炎亮陈玉清郭建民朱尊民王同保刘忠文
关键词:IL-2自体CIK细胞恶性淋巴瘤
泊沙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 观察血液病患者应用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探讨预防后发生IFD突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河南省10家医院203例应用泊沙康唑预防IFD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化疗患者9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12例。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当天或入院后出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5×10^(9)/L)时给予泊沙康唑口服预防IFD,记录预防治疗4 d以上或停药后7 d内确诊/临床诊断/拟诊IFD(PPP-IFD)及未确定IFD发生情况。发生PPP-IFD或未确定IFD者为IFD突破,IFD突破后启动抗真菌治疗,继续给予泊沙康唑口服或经验性联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原发病、合并症、IFD感染史、血液病治疗方法、泊沙康唑预防时机、泊沙康唑预防疗程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周、使用胃肠外营养等临床特征的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突破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应用泊沙康唑预防IFD后发生IFD突破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3例患者IFD突破发生率为17.73%,其中化疗患者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3例。(2)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周(3.30%)、泊沙康唑预防疗程≥2周(3.30%)的化疗患者IFD突破发生率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周(10.99%)、泊沙康唑预防疗程<2周(10.99%)者(P<0.05),不同性别、年龄、泊沙康唑预防时机、化疗类型及有无合并症、IFD感染史、胃肠外营养的化疗患者IFD突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泊沙康唑预防疗程(HR=1.643,95%CI:0.074~2.467,P=0.027)是化疗的血液病患者泊沙康唑预防后发生IFD突破的影响因素。(3)有IFD感染史(16.07%)、糖皮质激素剂量>2 mg/(kg·d)(11.61%)、泊沙康唑预防疗程<4周(11.61%)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突破发生率高于无IFD感染史(4.46%)、糖皮质激素�
梁利杰房佰俊曹伟杰王敏芳杨海平白炎亮王羽党惠兵郭学军王西阁郭淑利魏旭东
关键词:血液病泊沙康唑侵袭性真菌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