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军
- 作品数:28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18F-FDG PET/CT对Ia期肺癌患者复发预测的初步研究
- 陈虞梅陈涛童林军
- 64层螺旋CT延迟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与^18F-FDG PET显像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以^(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次心肌梗死发作2周内接受64层螺旋CT及PET检查。按照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节段。逐个节段进行对比并用配对McNemar检验及诊断试验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左心室心肌的17个节段中,5段心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10段心肌一致性好(Kappa值>0.75),2段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0.40≤Kappa值≤0.75)。结论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PET评估心肌存活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评估存活心肌的新方法。
- 閤谦田建明汪斌孔令山崔斌吴骋陈涛童林军
- 关键词:心肌活力发射型计算机
- PET/CT显像淋巴瘤病灶^(18)F-FDG摄取程度与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比50例不同病理亚型的淋巴瘤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 PET显像病灶^(18)F-FDG浓聚程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淋巴瘤病例,每个病例均有酶标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染色免疫组化报告,病理检查前或后常规行PET/CT检查。病理分型均采用WHO分类标准,并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例按WF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大小细胞类型归类。Ki-67酶标染色结果统一采用分级方法: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数为0~5%,表示为微弱阳性(+/-);百分数为5%~20%,表示为弱阳性(+);百分数为20%~50%,表示为中阳性(++);百分数大于50%,表示为强阳性(+++)。PET/CT影像上,病灶^(18)F-FDG摄取程度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病灶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SU Vave)。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算不同病理亚型的病灶^(18)F-FDG摄取值(以(?)±s表示),并对大、小细胞类型淋巴瘤的FDG摄取值差异显著性行t检验;对所有病灶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摄取程度两者之间采用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远高于小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特别是B系大小细胞不同类型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差异性更显著;Ki-67表达水平同结性与结外病灶^(18)F-FDG摄取值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0和0.843。结论:反映肿瘤增殖活性的Ki-67与淋巴瘤病灶^(18)F-FDG摄取程度有明显关系,Ki-67表达程度较高的大细胞性进展性淋巴瘤,其病灶^(18)F-FDG摄取值很高,而Ki-67表达程度较低的小细胞性低度恶性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较低。
- 寿毅陆建平陈涛马大烈童林军施一平陈虞梅
- 关键词:淋巴瘤KI-67PET/CT
- 惰性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18)F-FDG PET/CT影像研究(附8例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惰性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惰性淋巴瘤转化前后18F-FDG PET/CT影像,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5岁;8例转化前后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结果:8例惰性淋巴瘤最终均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其中6例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转化;1例由滤泡性淋巴瘤(FL)转化;1例由霍奇金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性淋巴瘤(NLPHL)转化。转化前病灶18F-FDG摄取呈轻度增高或无增高,平均SUV为2.2±1.0;转化后病灶18F-FDG摄取明显增高,平均SUV为4.7±1.9;转化后病灶平均SUV明显高于转化前(P<0.01)。结论:惰性淋巴瘤以小细胞为主,其增殖活性低,核分裂不明显,葡萄糖代谢水平较低,在PET/CT上病灶呈低摄取;转化成大细胞淋巴瘤增殖活性高,核分裂明显,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增高,提示18F-FDG PET/CT随访可帮助判断惰性淋巴瘤发生大细胞转化。
- 寿毅陈涛童林军陈虞梅施一平閤谦
-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FDGPET/CT
- ^(18)F-DG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数学模型的临床验证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对前期建立的应用18F-DG PET/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加以临床验证。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连续收集自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于我中心行18 F-DG PET/CT检查的SPN患者共109例(恶性67例,良性42例)。根据前期模型所需,收集患者年龄、密度、瘤肺交界情况、分叶、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和FDG摄取程度作为诊断SPN的影响因子,输入数学模型,计算诊断效率,并与2名具有丰富PET/CT阅片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诊断结果对比,比较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前期数学模型判断SPN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为95.52%、特异度69.05%、阳性预测值83.12%、阴性预测值90.63%、准确率85.32%;医师的诊断灵敏度为97.01%、特异度52.38%、阳性预测值76.47%、阴性预测值91.67%、准确率79.82%;数学模型诊断SPN良、恶性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为0.887±0.034,明显高于医师的诊断结果(AUC 0.747±0.05)。结论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的18F-DG PET/CT诊断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虞梅童林军施一平万良荣陈涛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数学模型
- ^(18)F-FDGPET/CT诊断肝脏单发病灶:患者年龄分层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在18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中,希望通过患者的年龄分层寻找各年龄层次患者的最佳诊断标准,进而比较年龄分层前后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包含272例无肿瘤病史的肝脏单发病灶患者。患者被分为青年组(≤49岁)、中年组(50~69岁)、老年组(≥70岁)。首先,通过ROC曲线分析和AUC的计算,确定总体组及每个年龄组LNR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最佳诊断界值和诊断价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后分别比较总体患者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18F-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t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t=10.23,P≤0.0001)。利用ROC曲线分析、χ2检验及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的LNR最佳诊断值分别为:总体组(>1.25),青年组(>1.17),中年组(>1.45),老年组(>1.25)。LNR的AUC分别为:总体组(0.856),青年组(0.962),中年组(0.650),老年组(0.973)。总体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的比较分别为青年组优于总体组(χ2=13.352,P=0.0003),老年组优于总体组(χ2=8.494,P=0.0036),总体组优于中年组(χ2=9.057,P=0.0026)。结论: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不同的LNR最佳诊断值,年龄分层后,青年组和老年组鉴别肝脏单发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总体组,总体组明显优于中年组。年龄分层对18FDG PET/CT诊断肝脏单发病灶有重要影响。
- 閤谦陈涛华佳寿毅万良荣徐波童林军
- 关键词:标准摄取值年龄
- 孤立性肺结节^(18)FDG PET/CT诊断的数学模型建立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18FDG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方法:接受PET/CT检查的连续182例SPN患者(良性67例、恶性115例)纳入研究,选择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灶部位、最大径、密度、瘤肺界面、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和FDG摄取程度作为诊断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SPN的PET/CT定性诊断数学模型。结果:SPN定性诊断的Logistic数学模型为p=ex/(1+ex),x=-4.146+0.041×年龄+2.226×密度-1.053×瘤肺界面+1.211×分叶+2.579×血管集束征+1.954×胸膜牵拉征+0.286×SUVmax。数学模型区分SPN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0.025,显著高于单纯SUVmax(AUC=0.729±0.038,P<0.05)。结论: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的18FDG PET/CT区分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 陈虞梅童林军施一平万良荣陈涛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二元LOGISTIC回归
- 18F-FDG PET/CT显像对惰性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诊断价值
- 寿毅陈涛童林军施一平陈虞梅万良荣柳双宝徐波
- 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存活心肌的对比研究
- 閤谦田建明陈涛童林军施一平寿毅陈虞梅
- PET/CT显像中棕色脂肪FDG摄取的初步研究
- 施一平陈涛陈虞梅万良荣童林军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