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维峰

作品数:72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电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语言文字
  • 11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翻译
  • 9篇英语
  • 9篇教学
  • 7篇隐喻
  • 7篇文学
  • 6篇大学英语
  • 5篇大学英语教学
  • 5篇英语教学
  • 5篇文化
  • 5篇文学翻译
  • 4篇语言
  • 4篇譬喻
  • 3篇修辞
  • 3篇翻译策略
  • 2篇对等
  • 2篇学语
  • 2篇言教
  • 2篇英语翻译
  • 2篇语境
  • 2篇语言教学

机构

  • 40篇东北电力大学
  • 1篇东北电力学院

作者

  • 41篇耿维峰
  • 1篇侯淑声

传媒

  • 5篇中外企业家
  • 5篇才智
  • 5篇时代文学(下...
  • 3篇网友世界
  • 3篇芒种(下半月...
  • 2篇中国电子商务
  • 2篇戏剧之家
  • 2篇生物技术世界
  • 2篇消费电子
  • 1篇电影文学
  • 1篇东北电力学院...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传播力研究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城市地理
  • 1篇时代文学(上...
  • 1篇新校园(中旬...
  • 1篇环球市场信息...
  • 1篇高考
  • 1篇青年与社会(...

年份

  • 4篇2018
  • 1篇2015
  • 23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5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学性”与语言教学的实证性分析
2013年
依据俄国形构主义理论,语言可分为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或可曰"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本文拟从"文学性"开始,进而从语言与文学教学的实证性分析目标来反省一下我们当前这两种教学的现况。
耿维峰
关键词:文学语言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移动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被引量:3
2018年
手持的移动设备在如今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平均每天他们都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娱乐或是学习,移动设备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东西,他们可以用一个小小的移动设备就解决出行、购买、学习、工作等等一系列的生活日常事务,移动设备以其携带方便功能齐全为特点赢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
耿维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
论隐喻的当代认知观
2013年
本文的"隐喻"(Metaphor)一词,乃指语言认知中,人类心智活动与抽象思考方面的概念系统。文学所说的"譬喻"进入日常生活语言里即巧妙地成为语言学所说的"隐喻",不只是名词与名词的对应,而是整个认识系统的概念引伸。本文的"譬喻"乃指语言和文学创作上的修辞形式;隐喻则指一种思维的方式与内容,一种认知与文化的基础。
耿维峰
关键词:隐喻譬喻
英汉对比视阀下探习语之翻译策略
2014年
缘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的差异,英汉两民族形成了迥然的文化表征。故英汉习语在其表达形式和内容上亦有巨大差异,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是顺利进行习语翻译的基础。该文拟从英汉民族文化差异着手,探讨如何得体理解并翻译英汉习语。
耿维峰
关键词:英语汉语译文
审读奈达翻译观
2014年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颇长一段时间内,翻译业界诸多理论与实践者无不趋之若鹜。待文章看来,“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术术语的翻译本身即有争议(换言之,对奈达的理论学说有所误读)。更有批评声音指出,作为一种翻译机制的提出,“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翻译论把目标预设不免过高。这为审读奈达翻译观留下了探讨空间,文章对此做出尝试。
耿维峰
关键词:预设
功能语境视阈下探析文学翻译被引量:1
2012年
系统功能学派提出了"语境"理论,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本文以为,翻译过程中,对源文本的解构与目的语文本,即译文本的重构,皆无法脱离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的双重因子参与。本文以功能语境的视阈,对文学翻译策略进行了浅析。
耿维峰
关键词:语境文学翻译策略
论译者主体性
2014年
翻译未必是“关于人的”(man—oriented)翻译,但翻译一定是“人为的”(man-performed)翻译。人是一切哲学研究的最高核心,故研究译者主体性(subjectivity),需以人的主体性哲学探讨为前提。尽管“主体性”概念本身争执不已,本文以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为三大研究主线,相应地尝试探讨翻译行径中译者的主体性。
耿维峰
关键词:翻译哲学主体性译者主体性
“文学性”与语言教学之概论
2014年
自从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提倡以“文学性”(literaturnost;literariness)为文学研究的主题以后,俄国形构主义者(Russian Formalists)一直努力着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中去界定“文学性”的涵义。在此种努力之下,找寻“文学性”变成在区别两种语言:文学的语言与非文学的语言。在俄国形构主义者的观念中,非文学的语言乃日常的、实用的、或标准的语言。文学的语言则是一种极为特殊不同的语言。
耿维峰
关键词:文学语言
隐喻理论的新发展
2014年
隐喻的研究已具很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隐喻盛行于人类交际之中,鉴于隐喻在人类语言与思维中的流行,加上其复杂的本质属性,长期以来在众多学科中,隐喻一直是一热门研究话题。如符号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另外,隐喻还是修辞学及文体学的中心议题。笔者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综述,提出了当前隐喻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耿维峰
关键词:隐喻符号学修辞
费尔默“格语法”下的构式简论
2014年
费尔默在Whorf(沃夫)的基础上对语法中的隐性范畴(covert category)的阐释,使得深层语义格跃然纸上。他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所选的两个例子精当到位,令人叹服。深层语义格反映的是一种语言共性,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的句法关系(如主语、宾语)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但是深层的语义关系都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格语法"提出来以后,受到了各国语言学者的重视,尤其受到了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界的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耿维峰
关键词:深层语义格语法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