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 2009年
- 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 胡晓华
- 关键词:郭璞注复合词
- 郭璞注同素异序词语特点探析被引量:1
- 2008年
- 东晋郭璞的注释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素异序词语。本文对这类词语的形态结构、组合关系以及在共时与历时领域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郭璞注中的同素异序词语在发展中具有择一性、渐变性与不平衡性的倾向。
- 胡晓华
- 关键词:郭璞注渐变性
- 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被引量:3
- 2008年
- 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现行的高考制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偏误.设置最低文科学分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名家讲座为依托蕴育人文氛围,是实施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 陈晓红胡晓华周毅
- 关键词:教育人文
-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 2008年
- 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 胡晓华杜伊
- 关键词:词汇研究注释体例东晋双音化语料
- 记忆构建与历史书写研究的早期实践路径——以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为例
- 2016年
- "记忆"概念介入历史书写研究后,仪式、图像、语言、文字、声音等记忆文本扩展了历史研究的史料范围,史料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文献研究转向文本分析。但这一问题意识在"古史辨"代表人物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中早有体现。特别是顾颉刚的读书笔记包含了大量对史料的搜集及分析,可看出其研究视角转换的早期路径。顾颉刚的史料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书写本质追问的史学研究实践,他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对历史书写"层累造成"说的论述、对重构"活的历史"的实践,都能够与当下构建记忆文本,理解历史书写"真实性"及历史重构的观念等理论问题形成纵向的呼应,从而验证历史书写的实践与分析的本质问题。
- 胡晓华
- 关键词:记忆历史书写读书笔记史料
- 从人名异称看《世说新语》的编撰
- 2016年
-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许多人名异称,这与其编撰特点有关。《世说新语》以人物为纲,人物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决定了相关称谓;在采撰材料的过程中,对人名称谓的承袭和修改较为明显;异称的多样化还与多录人物对话及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有关。
- 胡晓华
- 关键词:《世说新语》编撰特点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