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勤

作品数:108 被引量:44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8篇细胞
  • 28篇免疫
  • 24篇肿瘤
  • 23篇肝细胞
  • 21篇基因
  • 20篇蛋白
  • 16篇克隆
  • 15篇病理
  • 14篇细胞癌
  • 14篇肝癌
  • 13篇克隆性
  • 12篇乙型
  • 12篇乙型肝炎
  • 12篇角蛋白
  • 12篇肝炎
  • 12篇病毒
  • 11篇受体
  • 10篇免疫组织
  • 10篇肝细胞癌
  • 9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80篇第四军医大学...
  • 2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0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潍坊市妇幼保...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空军军医大学...
  • 3篇西京医院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中心...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88...
  • 1篇解放军253...
  • 1篇解放军117...

作者

  • 107篇苏勤
  • 36篇张伟
  • 33篇刘彦仿
  • 24篇刘节
  • 18篇巩丽
  • 13篇朱少君
  • 12篇冯英明
  • 11篇张劲风
  • 10篇王淑芳
  • 9篇李刚
  • 7篇付勇
  • 6篇刘贵秋
  • 6篇张宏图
  • 6篇王清图
  • 6篇李爱宁
  • 6篇郭永
  • 5篇张贺龙
  • 5篇刁小莉
  • 4篇梁红娟
  • 4篇杨淑杰

传媒

  • 23篇第四军医大学...
  • 9篇世界华人消化...
  • 8篇中华病理学杂...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5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肿瘤研究与临...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解剖学报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肝脏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国医刊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5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4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7篇1995
  • 12篇1994
  • 5篇1993
  • 4篇1992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及P53蛋白与食管鳞癌关系被引量:21
2000年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E6和 p5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它们在食管鳞癌中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 LSAB 免疫组化方法对16例正常食管粘膜,18例慢性炎症,22例不典型增生以及60例食管鳞癌组织进行HPV-E6和 P53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在正常食管粘膜、慢性炎症、不典型增生及食管鳞癌中HPV-E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7%,39%,50%及73%,P53蛋白阳性率在上述四组中则为0%,6%,41%及63%.四组比较,HPV-E6和 P53蛋白表达均有显著差别(P<0.05).在60例食管鳞癌Ⅰ,Ⅱ,Ⅲ级分组中,HPV-E6阳性率分别为59%,78%和85%,p53阳性率则分别为45%,67%,80%.三个分级组比较,HPV-E6和 P53蛋白表达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HPV-E6及 p53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相关性,且 HPV-E6及 p53共同作用很可能更为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节苏勤张伟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P53蛋白人乳头状瘤病毒
妊娠晚期抗病毒免疫阻断治疗对新生儿血清HBV转录体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体在早期诊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意义,并观察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免疫阻断治疗对新生儿血清HBV转录体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6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自孕26wk开始行抗HBV免疫治疗(HBIGim,200IU/4wk;同时使用左旋咪唑涂布剂10mg/wk);另23例HBsAg)阳性孕妇做为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病毒治疗.从孕妇治疗前血清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提取核酸,经PCR及RTPCR扩增HBVDNA,全长型RNA(fRNA)和顿挫型RNA(tr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产物,Southern杂交进一步验证扩增产物.结果:HBVDNA阳性仅存在于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超过半数的新生儿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转录体RNA,并与其母亲是否接受免疫阻断治疗无关.但是,治疗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仅可检测到顿挫型病毒转录体trRNA.结论:血清HBV转录体可早期诊断新生儿HBV感染的状态;新生儿血清中trRNA的转录模板可能为新生儿体内的病毒DNA;HBIG免疫阻断治疗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但可以阻止高复制性感染的发生.
李艳红张伟朱少君崔云郭永王清图苏勤冯英明
关键词:转录体宫内感染妊娠晚期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和肝癌发生被引量:19
2003年
自1965年Blumberg发现HBsAg以来,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在分子病毒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治疗学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问题得到阐明达成了共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而我国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存在一些国外不曾有过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解决,可以说,在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我国的临床医师及基础科研工作者尽管在治疗中做了大量工作,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重大性突破,这使我们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在临床研究中我国与欧美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经济、政治和学风中的一些问题外,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临床治疗试验不规范,难以严格的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和多中心原则实施临床科研方案;(2)临床科研与基础实验研究结合不够,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科研;(3)存在多经验,少证据的现象;(4)肝活体组织检查较少,尤其是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肝活体组织标本甚少;(5)缺乏长期随访资料,医学资料保管不善,丢失现象较为普遍;(6)国内诊断试剂质量不稳定,缺乏统一标准,大多不能通过国际质检要求,实验数据难以得到国际权威性杂志的认可;(7)临床研究及经典流行病学调研难以获得基金资助等。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相关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我们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及科研体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目的是引导临床医生科学、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为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造福于人类,这也是本期"焦点论坛"主办者的心愿。
苏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致癌基因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对血清病毒转录体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明确携带HBV孕妇干预治疗对保护婴儿抗-HBV感染的意义。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转录体(RNA)检测在母婴传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91例 HBsAg/HBeAg呈阳性孕妇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为61例,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在孕26周起开始阻断治疗,自母亲及其婴儿血清和母亲乳汁中提取核酸,经PCR及RT-PCR分别扩增HBV DNA和RNA,Southern-blotting验证反应的特异性,取代表性产物克隆、测序,检测血清HBV DNA及全长型(fRNA)和顿挫性转录体(trRNA)。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fRNA和tr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47.5%和6.7%, 13.3%,70.0%。治疗组的前二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trRNA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后,婴儿HBV DNA和fRNA携带率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超过1/2的患儿携带trRNA。trRNA在HBV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有可能是一个出现更早期的可检测指标,有助于确定新生儿HBV感染的状态。
王清图郭永修霞张伟苏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左旋咪唑涂布剂乙肝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克隆性及其临床病理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克隆性及其不同瘤体之间的关系.方法:15个大小不同的瘤体均经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确诊后,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病变及病变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提取基因组DNA,经甲基化敏感的HpaⅡ或HhaⅠ消化,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雄激素受体(AR)基因.通过BstⅪ消化和琼脂糖电泳显示PG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AR基因CAG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杆状或长梭形.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CD117和CD34强阳性.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分析的组织在PGK和AR位点的凝胶电泳图上均表现为两条带,具有多态性.其中15个肿瘤组织酶切后下带均消失,只保留上带,显示出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证明为肿瘤性病变.而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在酶切前后两条带密度无明显改变.结论:胃肠间质瘤属于单克隆性,多发性胃肠间质瘤起源相同,即起源于同一个细胞.
巩丽张伟李艳红王旭霞朱少君韩秀娟苏勤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多发性
四株角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组织识别谱被引量:1
1992年
作者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定了4株角蛋白单克隆抗体(HK2,HK5,K174和K27)在人和大鼠正常组织的识别谱,为应用这组抗体区分不同的上皮组织及其来源的肿瘤打下了基础.
苏勤刘彦仿周大力
关键词: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
三种大鼠肝损伤模型中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及其机制──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本研究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显示,奶油黄、液氮致局部冻伤及CCl_4所致的三种肝损伤中也有细胞角蛋白(CK)异常表达肝细胞。(1)在局部肝冻伤及奶油黄性肝损伤中表明不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坏死不能直接引起肝细胞CK表达的改变;(2)在奶油黄性肝损伤中显示了卵圆细胞对肝细胞CK异常表达的诱导作用,表明层粘连蛋白(LN)可能是这种作用的媒介;(3)在CCl_4致慢性肝损伤中表明肝细胞CK异常表达和LN异常沉积无论在位相上还是在时相上都一致,提出肝小叶结构破坏可能也是通过LN异常沉积而影响肝细胞的CK表达;(4)应用电镜及免疫电镜技术表明CCl_4性肝损伤中肝细胞中间丝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伴随着CK19阳性抗原决定簇的出现;(5)设计了一种局部肝冻伤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表明,CK19阳性肝细胞在肝小叶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且伴纤维组织增生时出现,随小叶结构的恢复而消失。这是对关于肝细胞CK异常表达是肝小叶结构修复过程中局部肝细胞的修复性反应这一假说的有力支持。讨论了这种改变的意义。
苏勤刘彦仿魏正乾
关键词:角蛋白肝细胞免疫电镜
人肝细胞癌的癌前期病变被引量:16
2003年
肝实质的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改变都曾被认为与肝细胞癌 (HCC)发生有关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只有后一种情况才可能是一种癌前形态学表型。利用多种动物进行的致癌性试验显示 ,变异肝细胞病灶是肝细胞腺瘤和HCC的前期病变 ;最近的观察表明 ,这种局灶性病变也存在于人病变肝组织中 ,并可通过变异肝细胞结节和 /或小细胞性改变进展为HCC。巨大再生结节 (腺瘤样增生 )是肝硬变组织中的一种较少见病变 ,依据是否伴有小细胞性改变可分为不典型和普通型两种 ;前者与HCC形成有关 ,而后者与其他再生结节相似 ,不属于癌前病变。利用肝组织活检发现各种肿瘤前期病变 ,可作为监测HCC高危人群的一种重要手段。
苏勤
关键词:肝细胞癌癌前期病变致癌性试验
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的克隆性被引量:22
2002年
目的 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位点克隆性分析技术对于确定局灶性或结节性病变的克隆组成的意义 ,以及子宫平滑肌瘤的克隆性及多发性肌瘤不同瘤结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10 3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新鲜组织DNA ,HpaⅡ消化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GK基因 ,产物经BstⅪ消化后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结果。结果  10 3例组织标本中 ,32例 (31% )具有BstⅪ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对其中 2 9例共 89个瘤结节进行了检测 ,显示所有瘤结节均为单克隆性 ;1例多结节的平滑肌肉瘤中 ,检查过的 7个瘤结节均为同一PGK等位基因被灭活 ;而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不同瘤结节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其酶切带型可以完全相同 (8/15 )或大部分相同 (2 /15 ) ,也可以完全不同 (5 /15 )。这种差别与瘤组织核分裂象指数无关。结论 PGK克隆性分析技术可用于确定局灶性或结节性病变的克隆组成 ;子宫平滑肌瘤是单克隆起源 ;多结节的子宫平滑肌瘤可能有各自独立型、局部侵袭型以及二者的混合型三种。
王淑芳苏勤朱少君刘节胡灵芝李东红
关键词:克隆性
鼻腔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鼻腔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鼻腔的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光镜下病变主要由片状、巢状排列的小圆细胞组成,核分裂罕见,血管比较丰富,部分区域呈乳头状;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瘤细胞表达vimentin、少数细胞表达SM-A。结论原发于鼻腔的血管球瘤很少见,发生于指末段时容易诊断,而发生于鼻腔时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如类癌、血管外皮细胞瘤及垂体腺瘤等,诊断时应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巩丽李艳红张伟赵建业朱少君李爱宁苏勤
关键词:鼻腔血管球瘤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