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
- 作品数:50 被引量:2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我院PIVAS实行弹性排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科学合理的新排班模式,加强药护协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方法: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量和性质,实行按需设岗,加强药护合作,对现有人员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结果:有效的解决了由于人员少而无法正常公休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效运转,满足临床一切合理需要。结论:科学、合理的弹性排班,药护协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 范静高珊珊李静张文燕代梦
- 关键词:弹性排班
-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与常用电解质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考察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与常用电解质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剂量,取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组合包装[含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2瓶和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1瓶]分别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门冬氨酸钾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甘油磷酸钠注射液、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配伍,得配伍液A^H。在室温(25℃)下,分别于0、1、2、3、4 h时考察各配伍液的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和不溶性微粒数,并于0、4 h时检查其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配制后4 h内,各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配伍液H的p H值变化较大(RSD=5.13%,n=5),配伍液D和配伍液G的p H值明显升高;各配伍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均无明显变化(RSD<2%,n=5),且小于600m Osmol/kg;各配伍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均为阴性。配制后2、4 h时,配伍液B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配制后2、3、4 h时,配伍液E、F、H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配制后0、1、2、3、4 h时,配伍液G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上述配伍液中≥10μm的微粒数与同时间点的配伍液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符合2015年版药典标准。配制后1、2、3、4 h时,配伍液D中≥10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与同时间点的配伍液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配制后2、3、4 h时≥10μm的微粒数均超出药典规定范围。配制后4 h内,配伍液C中≥10μm的微粒数和各配伍液中≥25μm的微粒数均无明显变化,且符合药典标准。结论:由于p 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变化较大,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水溶性维生素不宜与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甘油磷酸钠注射液或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 范静李相成李飞潘东刘丽洁李静孙伟
- 关键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配伍稳定性
-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实践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索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高效、低差错率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方法:对PIVAS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依据规范并切合实际建立标准化的各环节工作流程;比较标准化流程实施前后4个月的调配差错率以评价其效果。结果:建立了从医嘱审核、打印标签、摆药、分标签、贴标签、输液配制、成品打包外送至临床科室、退药各环节的标准工作流程;差错率由实施前的0.079%下降为实施后的0.037%。结论:通过对PIVAS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可有效降低调配差错率。
- 李静范静高珊珊毕鹏飞孙伟
-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 对AMI患者实施一体化救治的护理被引量:1
- 2007年
- 贾秀玲范静王淑娟
- 关键词:一体化救治AMI患者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心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PIVAS全肠外营养液调配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应用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调配质量。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全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选出高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和中等风险等级中S≥4的失效模式,整理分析其失效原因,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整改措施实施5个月后,统计失效模式错误率,分析改进效果。结果:在PIVAS肠外营养液调配全流程中,共找出19个高等和中等风险等级的失效模式,并从培训、流程、医院信息系统和质控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整改。经过5个月干预后,19项失效模式合计RPN值由806降至308,降幅61.8%。其中非蛋白热量不适宜、热氮比不适宜和糖脂比不适宜等9项失效模式经改进后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于PIVAS肠外营养调配全流程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肠外营养液调配质量,降低差错率。
- 范静乔永洁贾秀玲赵杉杉李相成李静
- 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数字化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构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指标体系,为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质量和管理效能提供评估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4年度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交班记录中的所有错误,运用柏拉图确定5项核心质量指标,分别为审方、贴签、排药、调配和复核包装。基于历史数据确定5项核心指标的基准数值,每月进行数值比对,对低于基准值的项目进行专项整改活动。结果:建立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数字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运行管理,使审方、贴签、排药、调配和复核包装错误发生率从2015年起呈显著下降。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基于历史数据将5项核心质量指标数字化,并依据该指标对科室的日常工作进行质量监管工作并持续改进,减少了错误发生率,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 毕鹏飞范静贾秀玲高珊珊刘晓英冷萍李静
-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指标质量管理
- PDCA循环模式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静配中心在职护理人员79名,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2013年2月—2014年5月)与观察组41例(2014年6月—2015年10月),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办法,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和静配中心的空气沉降菌的生成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气沉降生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医院的静配中心感染管理的控制当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及自身综合素养,也能够促使静配中心的感染控制得到更好的发挥,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 范静贾秀玲
- 关键词:PDCA循环
- 药品拆分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药品拆分装置,涉及药品分离领域,所述传动机构和切割机构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分离机构设置在传动机构上;所述底座上设有成对设置的切割槽;所述分离机构包括一对固定板、一对吸盘和至少一个伸缩气缸,每一个所述固定板上...
- 杨俊贾秀玲范静刘霞苏艳
- 文献传递
- 低温海水淹溺大鼠血气与额叶脑皮层前列腺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被引量:1
- 2003年
- 姜忠华王少春王全平范静袁晓璐贾钢锐田吉美
- 关键词:淹溺血气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输液安全质量敏感指标构建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构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输液安全质量敏感性指标,为静脉输液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和研究小组讨论,初步确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敏感性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3轮函询。结果构建的静脉输液安全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27项。3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为86.7%、92.3%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90,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302和0.487(均P<0.01)。结论构建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输液质量敏感性指标具有一定可信度,可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静脉输液安全质量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评估工具。
- 徐驰贾秀玲范静李相成胡晓燕朱秀丽
-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输液护理安全质量指标德尔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