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杭萍

作品数:1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8篇骨髓
  • 4篇蛋白
  • 4篇骨髓瘤
  • 3篇凋亡
  • 3篇乙酰化
  • 3篇乙酰化酶
  • 3篇去乙酰化
  • 3篇去乙酰化酶
  • 3篇细胞凋亡
  • 3篇小鼠
  • 3篇难治
  • 3篇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鼠骨
  • 2篇组蛋白
  • 2篇组蛋白去乙酰...
  • 2篇组蛋白去乙酰...

机构

  • 11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浙江省中医院
  • 2篇中南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13篇葛杭萍
  • 12篇俞康
  • 5篇陈枫煜
  • 5篇周淑娟
  • 5篇马泳泳
  • 4篇蔡芳芳
  • 2篇施益芬
  • 2篇黄进
  • 2篇徐希
  • 2篇程婷婷
  • 2篇陈晶晶
  • 2篇洪莉莉
  • 1篇钱红兰
  • 1篇章瑜
  • 1篇梁彬
  • 1篇江松福
  • 1篇刘慧
  • 1篇陈怡
  • 1篇沈志坚
  • 1篇罗盛

传媒

  • 4篇医学研究杂志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硼替佐米联合EPOCH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万科)联合EPOCH化疗作为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复发或难治性NHL患者。采用万珂联合EPOCH化疗作为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近期生存情况。结果30例患者各接受2-4个周期该联合治疗方案,总客观有效率(OR)为53.4%,其中5例(16.7%)获得完全缓解(CR)。研究还显示有B症状患者较无B症状患者对该联合化疗方案的反应差(OR分别为20%VS33.3%,P〈0.05);高乳酸脱氢酶LDH患者较正常LDH患者疗效差(OR分别为6.7%VS46.7%,P〈0.01);骨髓有无受侵犯、β2-MG是否增高、年龄、肿瘤细胞来源及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的OR比较无在统计学差异。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95%可信区间为6.18%-13.82%。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伴轻微感染、周围神经性毒性、胃肠道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万珂联合EP-OCH化疗治疗方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我们认为该联合化疗可以作为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H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并值得进一步深入的临床研究。
葛杭萍蔡芳芳俞康
关键词:硼替佐米EPOCH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
万珂联合EPOCH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万珂联合EPOCH化疗方案作为解救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复发或难治性NHL患者。30例患者均接受万珂联合EPOCH化疗方案作为解救方案进行化疗,并观察...
蔡芳芳葛杭萍罗盛马泳泳周淑娟江松福俞康
文献传递
丙戊酸钠对RPMI822和U266细胞增殖及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人骨髓瘤RPMI8226和U266细胞增殖及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RPMI8226和U266细胞经不同浓度VPA处理12及24 h后进行实验,MTT法检测VP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VPA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IL-6的浓度,半定量RT-PCR检测VPA作用后RPMI8226和U266细胞中STAT3、STAT5、Bcl-xL、Mcl-1、c-Myc、CCND1和VEGF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JAK2和STAT5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20及40μmol/L VPA处理RPMI8226和U266细胞12 h及24 h后,细胞存活率值显著下降,与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VPA处理RPMI8226和U266细胞24 h后,G1/G0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凋亡率与VPA的作用剂量相关。(3)VPA处理RPMI8226和U266细胞24 h后,上清IL-6浓度与VPA浓度呈负相关。(4)RPMI8226和U266细胞组在40μmol/L VPA处理后其STAT3、STAT5、Bcl-xL、Mcl-1、c-Myc、CCND1和VEGF mRNA表达减低,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差异。(5)与对照组比较,VPA处理组p-JAK2、JAK2、p-STAT5和STAT5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1)VP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2)VPA对骨髓瘤细胞株的体外抑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6/JAK/ST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马泳泳周淑娟葛杭萍蔡芳芳章瑜俞康
关键词:丙戊酸钠多发性骨髓瘤白细胞介素6JAK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以期临床早期预防。方法选择1997年1月-2012年10月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其中败血症患者42例为研究组,另从同期住院无败血症的MM患者中随机抽取57例作为对照组,对继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AMS6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GNS-120药敏卡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败血症患者发热42例、畏寒31例、寒颤23例,分布率分别为100.00%、73.81%、54.76%;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骨髓瘤未缓解、血清β-微球蛋白≥3.5mg/L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显著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OR=3.621)、肾功能不全(OR=3.075)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败血症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CR/PR)(OR=0.074)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呈负相关(P<0.05);败血症患者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2株,占28.57%,革兰阴性菌25株占59.53%,真菌5株占11.90%。结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重要因素,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保护因素,医师应关注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马泳泳周淑娟葛杭萍沈志坚钱红兰蔡芳芳俞康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败血症
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建立及HDAC基因表达水平探讨
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苯诱导再障模型以提供致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平台。2、苯致造血系统疾病机制经过多年研究仍未完全阐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苯染毒骨髓单个核细胞TOPO IIa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有降低,推测...
陈枫煜葛杭萍郑周懿陈晶晶钱珊瑚厉嘉琪俞康
文献传递
苯吸入对小鼠骨髓细胞凋亡及HDAC酶活性的影响
<正>目的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为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骨髓细胞是苯诱导产生毒性的靶器官之一,苯及其代谢产物如氢醌通过影响TOPOⅡα启动子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改变其拓扑作用,影响基因的正常转录、复...
葛杭萍陈枫煜郑周懿陈晶晶钱珊瑚厉嘉琪俞康
文献传递
氢醌对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氢醌对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力、HDAC1和HDAC2 mRNA表达水平影响,以及加入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TSA)作用10h,HDAC活力、HDAC1和HDAC2 mRNA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采集正常人骨髓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分0h对照组、氢醌3h组、氢醌6h组、氢醌12h组、氢醌24h组、氢醌+曲古抑菌素10h组、氢醌10h组,收集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细胞核蛋白和RNA,应用去HDAC试剂盒检测酶活力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DAC1和HDAC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氢醌3、6、12h组HDAC酶活力分别为0h对照组的1.31、1.53、1.1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除了氢醌24h组,氢醌3、6、12h组HDAC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h对照组的1.173、1.901、2.3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氢醌3h组和氢醌24h组HDAC2 m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氢醌6h组和氢醌12h组的HDAC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h对照组的1.426、1.76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Q与TSA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10h结果显示,与氢醌10h组比较,氢醌+曲古抑菌素10h组的HDAC活力降低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氢醌+曲古抑菌素10h组的HDAC活力升高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HQ与TSA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10h,氢醌+曲古抑菌素10h组比氢醌10h组的HDAC1 mRNA表达水平下降26.9%,HDAC2 mRNA表达水平下降19.3%,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醌10h组及氢醌+曲古抑菌素10h组的HDAC2 mRNA和HDAC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氢醌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HDAC活力,HDAC1和HDAC2 mRNA表达水平增加;HDAC抑制剂TSA可以降低氢醌引起的HDAC活力以及HDAC1�
洪莉莉俞康颜情贤徐希施益芬葛杭萍
关键词:组蛋白类去乙酰化酶酶抑制剂
姜黄素对骨髓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骨髓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hRNA表达质粒沉默含IQ模序的RasGTP酶活化蛋白1(IQ motif-containing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IQGAP1)后转染RPMI8226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PMI8226-shIQGAP1组、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IQGAP1表达;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各组细胞后,Transwell迁移实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力,RTPCR法检测姜黄素作用后IQGAP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姜黄素对各组细胞IQGA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使用shRNA表达质粒沉默IQGAP1后,RPMI8226细胞IQGAP1表达减少;RPMI8226-shIQGAP1组较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迁移及侵袭力下降,姜黄素可降低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迁移及侵袭力,无浓度相关性,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RPMI8226-shIQGAP1组作用后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力无明显变化。对于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RPMI8226组,姜黄素作用后IQGA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IQGAP1的表达降低骨髓瘤细胞的迁移力和侵袭力。
马泳泳黄进周淑娟葛杭萍俞康
关键词:姜黄素肿瘤侵袭
苯吸入对骨髓细胞凋亡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影响
2017年
目的观察苯吸入对小鼠骨髓细胞损伤情况以及去乙酰化酶水平的变化。方法自制动式苯吸入装置中放8~9周龄CD1雄性小鼠实验组吸入苯,正常对照组吸空气,6h/d,5天/周,300ml/m^3及900ml/m^3维持12周。末次吸苯后第2天,获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骨髓细胞凋亡情况及用去乙酰化酶(HDAC)试剂盒测去乙酰化酶(HDAC酶)活性变化。结果 300ml/m^3: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13.80%±5.31%)是对照组(8.33%±0.61%)的1.65倍(P<0.05);晚期骨髓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ml/m^3: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13.10%±5.39%)是对照组(7.16%±2.18%)的1.83倍(P<0.05);实验组晚期凋亡骨髓细胞(AnnexinⅤ+PI+)比例(7.11%±3.54%)是对照组(4.54%±0.84%)的1.57倍(P<0.05)。(2)900ml/m^3苯浓度吸入小鼠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去乙酰化酶活性[(7.89±2.58)×10^(-3)A值/微克]是正常对照组[(5.00±1.52)×10^(-3)A值/微克)]的1.58倍(P<0.05)。结论苯吸入可致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凋亡坏死。苯吸入致小鼠骨髓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升高。
葛杭萍俞康陈枫煜施益芬洪莉莉
关键词:细胞凋亡去乙酰化酶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astleman病疗效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难治性CD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均为多中心性CD,中位年龄为42.7(31-57)岁,移植前淋巴结平均最大直径为30mm,预处理2例采用BEAM,1例采用司莫司汀+依托泊甙+马法兰。采集物CD34’细胞中位数为7.47(5.51-10.00)×10 6/kg,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3.16(2.48-4.01)×10 8/kg。结果患者接受移植前均为难治性CD。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 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11-13)天,血小板〉20×10 9/L为移植后13(12-15)天,移植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淋巴结均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21天。3例患者均完全缓解,至最近随访时间均未复发,中位生存时间超过2年。而联合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病死率达55.6%,CR率为16.7%,与自体干细胞移植相比存活率明显下降。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良好,可作为难治性CD的挽救治疗。
陈枫煜陈怡程婷婷刘慧葛杭萍俞康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