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雄健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椎体
  • 3篇节段
  • 3篇骨折
  • 3篇成形术
  • 2篇压缩骨折
  • 2篇疏松性
  • 2篇髓型
  • 2篇椎体成形
  • 2篇椎体成形术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后路
  • 2篇脊髓
  • 2篇脊髓型
  • 2篇脊髓型颈椎病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性
  • 1篇单节段
  • 1篇钉板

机构

  • 7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蒋雄健
  • 5篇付朝华
  • 4篇陈忠羡
  • 3篇付兆宗
  • 2篇谢清华
  • 2篇冯志强
  • 1篇薛忠林
  • 1篇刘一涛
  • 1篇向珊珊
  • 1篇梁胜根
  • 1篇范全
  • 1篇秦英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入路及方法。方法 自2009-01-2013-01行连续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63例患者,其中36例行前路分节段脊髓减压,27例行后路改良锚定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24个月(12-36个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前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路组(P〈0.05),而住院天数后路组长于前路组,前路组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明显好于后路组,在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分、NDI评分等2组无明显区别,在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方面后路组多于前路组。结论 前路组及后路组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前路组恢复颈椎的序列,并发症少于后路组,但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付朝华陈忠羡梁胜根范全薛忠林付兆宗谢清华向珊珊蒋雄健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
骨水泥分布指数对椎体成形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骨折的影响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的评价方式及其对椎体成形术后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54~91岁)143例,术后随访1年。134例完成随访,其中18例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再骨折组,116例未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X线,将骨水泥按照形态和位置分为5种类型。根据术中注射骨水泥的量和椎体体积计算骨水泥的量体指数。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指数、量体指数、骨水泥渗漏等的差异。选择有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再骨折组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分布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量及量体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的不同分布类型显著影响邻椎骨折的发生率。结论骨水泥分布指数低、骨水泥渗漏及低骨密度可能是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付兆宗陈忠羡秦英冯志强蒋雄健谢清华刘一涛
关键词: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实施传统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治疗,试验组实施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84.12±5.41)ml、手术时间(55.21±2.71)min及术后疼痛评分(4.09±2.57)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的(183.50±4.32)ml、(77.91±1.55)min、(7.71±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相比,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蒋雄健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裂隙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裂隙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6采用PKP治疗的32例例合并椎体裂隙征(观察组)与32例无合并椎体裂隙征(对照组)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伤椎后凸角,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塌陷情况。结果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6(24~4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骨水泥渗漏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伤椎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伤椎后突角度优于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体塌陷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内裂隙征好发于骨密度值低、制动差的患者,采用PKP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但是中期随访时容易发现伤椎椎体塌陷的情况。
付朝华蒋雄健付兆宗劳永斌陈忠羡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钉板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研究目的:分析后路钉板内固定系统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失稳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本院利用钉板内固定系统对21例上颈椎失稳患者(强直性脊柱炎AS2例,上颈椎肿瘤4例,陈旧性齿状突...
蒋雄健
关键词:枕颈融合术
文献传递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分析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采取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将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在给予全身麻醉后行体位复位,获取满意的复位后,采取经皮置钉手术.术后进行1年随访,分析患者手术前后ODI指数、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经体位复位后、撑开钉棒后,后凸Cobb角、前缘、中部椎体高度丢失率均取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性,能够良好矫正伤椎,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蒋雄健付朝华劳永斌
关键词:体位复位
唑来膦酸联合椎体成形术对>65岁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脊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65岁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唑来膦酸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椎体高度及脊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65岁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体高度、脊椎功能。结果 两组椎体高度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6、12、24个月分别为(24.06±2.71)、(23.78±2.28)、(23.38±2.15)c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7、7.422、8.280,P<0.05);两组治疗6、12、24个月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分别为(19.64±1.92)分、(21.74±2.25)分、(24.89±2.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33、17.343、11.451,P<0.05)。结论 >65岁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唑来膦酸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可改善椎体高度及脊椎功能。
冯志强付朝华陈忠羡蒋雄健
关键词:唑来膦酸椎体成形术椎体高度
侧前方入路与后方椎间孔入路在治疗下胸椎结核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侧前方入路与后方椎间孔入路在治疗下胸椎结核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脊柱骨科收治的下胸椎结核患者60例,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侧前方入路方式,研究组采用后方椎间孔入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脊椎损伤等级、Cobb角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obb角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与对照组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胸椎结核采用后方椎间孔入路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脊柱损伤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深层次研究。
蒋雄健付朝华
关键词:侧前方入路下胸椎结核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