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哲
- 作品数:50 被引量:20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为中至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术前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24例患者中22例术前经颈动脉超声造影明确诊断、2例漏诊,术前诊断准确率约为91.67%(22/24);其中颈动脉斑块Ⅰ级6例(25%)、Ⅱ级6例(25%)、Ⅲ级6例(25%)、Ⅳ级6例(25%)。经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r=0.871,P=0.000);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0.848~1.006,P=0.000)。结论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造影对预测斑块易损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判断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于博文武琛薛哲王文鑫孔东生程林孙正辉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 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围手术期事件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比较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变化与围手术期事件,从而为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单侧症状性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患者,其中24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19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血压,CBF值变化等围手术期事件,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CBF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CAS组住院费用(t=-11.850,P=0.000)以及术后低血压(χ^(2)=3.634,P=0.022)、心动过缓(χ^(2)=3.634,P=0.022)、新发DWI高信号(χ^(2)=18.734,P=0.000)比例均高于CEA组。CEA组与CAS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率(F=65.403,P=0.000)、舒张压(F=6.980,P=0.012)、患侧(F=7.717,P=0.008)和健侧(F=15.170,P=0.000)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F=2.452,P=0.048)、收缩压(F=13.296,P=0.001)和舒张压(F=5.814,P=0.020)、患侧(F=48.959,P=0.000)和健侧(F=57.758,P=0.000)CBF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EA组患者术后第1~3天心率高于术前(P=0.000,0.000,0.003),术后第3和7天患侧CBF值(P=0.000,0.001)以及术后第3天健侧CBF值(P=0.000)均高于术前;CAS组患者术后第1和2天心率低于术前(P=0.000,0.005),术后第3和7天患侧(P=0.000,0.000)和健侧(P=0.000,0.000)CBF值均高于术前。结论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早期心率、血压和CBF值均发生改变,应针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王文鑫王革生薛哲孙正辉马林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血管循环
- 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可靠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薛哲孙正辉许百男武琛步啸彭定伟香耀先
- 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 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8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8例。在手术前后行CT灌注成像(PCT)及CT血管造影(CTA)扫描,根据PCT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中扫描总时间19~21min。共行PCT77次、CTA36次,图像质量良好109次(96.46%),差4次。11例颈动脉狭窄,PCT提示rCBF、rCBV增加,rTTP缩短;CTA提示狭窄消失。25例动脉瘤共处理28个动脉瘤,1例脑灌注异常,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平扫均未见颅内出血。术后随访3—8个月,恢复良好37例(97.4%)、中残1例。结论术中C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能提供高质量图像的技术。术中CT有助于及时发现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是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中一种新型辅助技术。
- 孙正辉彭定伟武琛许百男薛哲王芙昱步啸董天翔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外科手术术中CT
- 基于MRI的成人突眼度参考范围的建立及在甲状腺眼病患者中MRI与Hertel法测定突眼度的一致性评价
- 2025年
- 目的建立基于MRI测量的成人突眼度参考范围,并分析在甲状腺眼病(TED)患者中MRI与Hertel法测量的突眼度之间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4年4至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头颅MRI检查的769例就诊者作为参考人群,年龄[M(Q_(1),Q_(3))]为54.0(39.0,64.0)岁,男369例,女400例。应用眼眶MRI轴位T 2加权像序列测量突眼度,用于制定突眼度参考范围。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152例TED患者,年龄(44.6±11.2)岁,男75例,女77例。用于评估MRI和Hertel法测量突眼度的一致性。运用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计算95%一致性界限(LoA),超出该界限的点数<5%,认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参考人群中左眼和右眼的突眼度均为(15.8±2.1)mm,参考范围分别为11.9~20.1和12.0~20.1 mm。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MRI和Hertel法测量的左眼的突眼度差值为0.66(95%LoA:-4.67~5.99)mm,95.4%(145/152)测量数据介于该范围内;右眼的突眼度差值为0.28(95%LoA:-4.79~5.34)mm,94.7%(144/152)测量数据介于该范围内。结论该研究基于MRI建立的成人左眼及右眼突眼度参考范围分别为11.9~20.1和12.0~20.1 mm。在TED患者中,MRI与Hertel法测得的突眼度可能不一致。
- 许祖星薛哲边祥兵程愈李一君陈康杜锦王先令裴育臧丽郭清华巴建明谷伟军窦京涛王玉林吕朝晖母义明
- 关键词:突眼甲状腺眼病
- 多模态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及吲哚氰绿(ICG)荧光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行显微外科手术的42例脑AVM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4~62岁,平均32.6岁.42例患者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病变,对于靠近运动区的AVM,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在切开硬脑膜暴露畸形血管团、夹闭可疑供血动脉及切除畸形血管团后进行术中ICG荧光造影,采用ICG分析软件重建术区血管的可视化图像,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血管团.术后1周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有无畸形血管团残留.采用Rankin评分法(修订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随访评估.结果 42例脑AVM患者中,85.7%(36/42)的患者获得全部切除.其中18例涉及功能区有畸形血管团的患者中,14例脑AVM被全部切除;24例未涉及功能区的畸形血管团的患者中,22例AVM被全部切除.11例患者完成40次术中ICG荧光造影,每例平均3.6次(3~6次).通过术中ICG荧光造影,10例能辨认出畸形团的供血动脉,9例能辨认出引流静脉,11例能辨认出畸形团.3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2.5个月(3~70个月),31例(83.8%)患者术后可重返日常生活和工作(Rankin评分≤2).结论 术前选择合适的AVM病例,在多种技术包括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和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在有效切除畸形血管团的同时保留神经功能.
- 张艳阳姜金利孙正辉武琛师炜薛哲冯世宇余新光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神经导航荧光造影电生理监测显微外科手术
-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治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5例颈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1例ShamblinⅠ型及2例ShamblinⅡ型患者行单纯肿物剥离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肿物切除+血管重建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果 1例ShamblinⅠ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余患者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出现偏瘫,余4例手术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死亡、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BT的最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程林薛哲马玉栋孔东生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手术栓塞术后并发症
- CTA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可靠性研究及其在术中术后的应用
- 目的评价CTA检查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筛查的可靠性及其在动脉瘤夹闭术中和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
- 薛哲
- 关键词:CTADSA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复查
- 文献传递
- 6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共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左侧狭窄35例(53.85%)、右侧30例(46.15%);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中度狭窄17例(26.15%)、重度狭窄48例(73.85%),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均未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30 min,均未使用补片,达Ⅰ期缝合。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麻木,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舌咽神经损伤,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1例术后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率>50%,但无症状临床,予保守治疗;1例术后4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后经对症治疗恢复;1例术后9个月死亡,原因不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监测、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严密观察可以保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 王胜宝孙正辉武琛束旭俊薛哲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1
- 2015年
-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小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个夹闭完全,1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例(9/11),其中1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4~5级;2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 王华伟孙正辉武琛薛哲张晖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